pixabay.com
撰文 | 林凤生
什么是美?美是能让人的身心产生愉悦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部分来自直觉,一部分源自经验。湖光山色堪称美景,山珍海味称作美食,明眸皓齿称为美色,黄钟大吕称作美音……人在感受这些美的时候,大脑的杏仁核、眶额皮层和伏隔核等与情感相关的脑区的血流量增加,神经活动加强。通过现代技术可以把它们一览无余,从而证实了这种感觉的真实性。
什么是“昂贵信号”
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这些事(物)会让人产生美感,给人愉悦呢?答案众说纷纭。我比较认同科学家的观点,也就是说要落实在生物进化的问题上。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凡有利于物种生存的方方面面,大自然都尽量给以“有用”的评价,得以遗传和保留。反之,就会被淘汰。
然而,也有例外的情况。科学家喜欢以孔雀尾巴为例:雄孔雀有一个漂亮而笨重的尾巴,但这不仅让孔雀行动迟钝,甚至为此丢了性命。按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说法,这条尾巴早就该被去掉了,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呢?原来它另有用处。当雄孔雀在向异性求爱时,会把大尾巴竖起来,展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屏,让那些雌孔雀“啧啧称奇”。请勿以为雌孔雀是爱美人士,它们之所以被吸引主要是觉得,能把大尾巴保护得如此完美的“大哥”一定身强力壮,跟着它没错!
事实上,除了孔雀的大尾巴,羚羊的尖角、麋鹿的大角、鸟和鱼的鲜艳颜色等,这些华丽的外表对动物的生存来说都是一种累赘,却被遗传下来了,就是因为华丽的外表能够吸引潜在配偶,对种属的繁衍生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让达尔文意识到,生物的进化除了自然选择外还有一种性选择。于是,美与种属的繁衍生息扯上了关系。
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来说,美的观念也是这样形成的。不过有钱人不是依靠“秀肌肉”,而是靠穿金戴银显示自己的富贵。图1所示是公元前4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加工的首饰。
图1 欧洲凯尔特人加工的首饰
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高卢人酷爱装饰品。他们身上戴满首饰:脖子上戴着金项链,手臂上戴着金臂圈,手腕上戴着手链。他们首领穿着金线织制的光彩夺目的衣服。”
当然,男子对称的面孔、健全的体格,也具有美感。因为身体的对称反应了他发育正常,能够从事强体力劳动和避开危险。同样,女子身上的女性特征暗示她具有较强的繁衍生殖能力,彰显出古代的女性美。图2所示是距今35 000年前的象牙雕刻,被誉为“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这尊雕像突出了女性丰硕的身躯、饱满的胸部和隆起的腹部,强调了女性生殖繁衍的能力和特征。
当然,动物要保持光鲜的外表或无用的器官,必须花费不少精力和能量(即“昂贵信号”,这一理论由以色列生物学家阿莫茨·扎哈维提出),但是为了增加繁衍下一代的机会,它们无怨无悔。同样,一个帅哥要保持年轻帅气和阳刚之美,不光靠穿衣打扮,还要耗费大量的睾酮才行呢!
一些学者(比如国际经验美学协会主席安简·查特吉)力挺美的昂贵信号,也为当今社会里爱美人士对奢侈品的趋之若鹜找到了理由。
图2 “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
什么是“峰偏移律”
多年前,英国动物行为学家廷伯根发现,有一种叫银鸥的鸟,它黄色的长喙上有一个红点,银鸥的幼鸟会啄母鸟喙上的红点以求母鸟喂食。那么在幼鸟的眼里,这个红点一定是非常美丽的(理由如上)。如果挥动一根末端漆有红点的棒,幼鸟也会啄这个红点。奇怪的是,如果改用一根末端漆有三道红条的棍,幼鸟的反应甚至更为激烈。著名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曾风趣地表示,如果银鸥也有自己的美术馆,那么一张末端有三道红条的画的作者,一定被银鸥认为是鸟中毕加索!这个实验说明,动物喜欢采用夸张的方式来强调某些特征及特征的美,以示对美的表达和追求。
人类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拉马钱德兰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放大和加重真实世界的经验。”图3是他特别推荐的雪山女神帕尔瓦蒂塑像(12世纪)。在我们看来,女神的造型有点怪怪的:胸部太大,臀部也太大,腰太细了,似乎与人们眼中的美女大相径庭。但是印度人觉得好,认为其表达了女性的魅力和尊严。拉马钱德兰也很认同(因为他也是印度人),认为印度的古代艺术采用了“峰值转移”(峰值转移认为,夸大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的手段,起到了凸显女性魅力的美。
图3 帕尔瓦蒂女神塑像
事实上,峰值转移在很多文化现象里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女性化妆时,使眼睛显得更大、嘴唇更饱满、颧骨更高,以此夸大男性眼中女性迷人的特点。其实化妆术早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人类社会里已经非常流行。考古学家发现,古代埃及人在距今3 000年前就使用润肤霜,用它来消除脸上的斑斑点点;古代希腊人普遍使用了精油、香水、粉饼、染发剂和眼影??
对“重复”和“平庸”说不
申美疲劳是大家常有的一种体验,再美的东西看多了、看久了,就会产生疲劳感。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其结果就是物极必反。
比如,墙上挂一块红色的圆板,当你注视良久后,移开视线观察旁边的白墙,会在白墙上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圆,然而这个圆不是红色,而是淡淡的绿色。这是由于感受红色的视觉细胞发生疲劳,就看到了红色的补色——绿色。
又如,当社会上戴首饰的女子越来越多时,也必然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反面。有人就认为这样的妆饰“俗气”“没文化”,一部分人就会不戴首饰或戴一件不起眼、但价值不菲的钻石,以示自己与众不同。
图4是我国古代名画《簪花仕女图》,画的都是贵族女子,她们举止优雅,气质高贵,穿着宽大的衣服,高跟的鞋履,走起路来一扭一摆,说明她们是不需要参加体力劳动、可享受慢生活的“有闲”阶级。
图4 我国古代名画《簪花仕女图》
正是由于人们对美的喜新厌旧,才使得各种新款式的商品层出不穷,构成了蔚为壮观的时尚文化潮流,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美也受地域文化影响
对美来说,除了“昂贵信号”和“峰值转移”等基本规律外,还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桎梏。与印度艺术一样,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走过了一条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出现比较早(先秦时期),反对奢侈浮华,推崇返璞归真。孔子认为“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5 顾恺之创作的《女箴史图》(局部)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艺术创作更注重精神、道德层面。图5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名画,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女箴史图》(局部)。画中一位贵族女子正对着铜镜梳妆打扮,这幅画的注解为:作为一个女子,修身养性、讲究道德要比容貌的装扮更为重要。
本文原标题为“跨界谈美学”,首发于2019年1月出版的《科学画报》。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林凤生为上海大学教授,近著有《画中有话——解读名画里的科学元素》,新著有《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