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增长黑客」团队是如何工作的

2019年1月17日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提供人:abls97......

三,「增长黑客」团队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流程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产品已经找到了PM/F。

Sean用了「好产品是增长的根本」作为第二章标题,这个好产品指不是没有Bug,用户体验极佳。而是你知道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哪些用户来说具备这样的核心价值以及为什么具备。

Sean写了这样一句话:

增长黑客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确定你的产品是否不可或缺、为何不可或缺以及对谁不可或缺之前不要进入快节奏的试验阶段。

他同时举了很多反例,一些公司在没有找到产品核心价值时就贸然开始营销、增长。即使通过病毒营销累积了大量用户,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陨灭。

而这种不可或缺体验,以及他是否能够为目标用户提供这一体验,则是所谓的PM/F(Product/Market Fit),既「产品/市场匹配」。

怎么验证这种匹配呢?范冰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1. 确定目标用户;
  2. 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
  3. 定义产品价值主张;
  4. 设计产品MVP;
  5. 开发;
  6. 验证。

其中设计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既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经历过从0到1的产品经理最了解的方法。MVP原则要求我们在第一个版本中,尽可能的只设计产品的核心环节和功能,只求快速得到市场验证。

刘飞老师在《从点子到产品》一书中曾拿微信举例: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

网传的 微信1.0版本(来自于网络)

以及Keep创始人王宁,创业开始是从微信公众号做起的,并且Keep应用的第一个版本只有一个视频功能。

至于验证,则需要针对产品来看他的使用数据。不同的行业和业务,所反应的数据会有区别。

Sean也说了一个方法,被称为「Sean Eills测试」:

告诉现在的用户:你们今后无法再使用这个产品了。

如果有40%的人对此表示“非常失望”,那么你的产品就达到了P/MF。

当然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这个测试或是数据并没有达标,你就需要优化你的产品了,或者衡量你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确,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否偏离。

关于PM/F,我跟之前的领导的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点在于PM/F是否仅是0-1时候的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在企业的转型期也同样适用。

我认为是后者,PM/F的在任何新业务开始的时候,都需尝试和论证。其实观点也很简单,新的业务相当于一场二次创业,需要考量市场上的接受程度。

不知其他朋友是否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以上可以说是企业或产品的奠基人们应该去确定的问题,下面是之后我们能做什么。

这里还有个点值得一说。Sean提出了一个「aha moment」的重要概念:

「aha moment」就是产品使用户眼前一亮的时刻,用户真正的发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的时刻。

达到「aha moment」的用户留存机率将大大增加,那这时候产品将大机率通过「Sean Eills测试」。这时即可开启增长模式。

但有时我们的提供的核心功能并没有达到使用户有aha的感觉,而是其他功能给了用户这个时刻,这个时候也许你可以转化思维,发掘产品其他的可能性。

例如:现在instagram的核心功能,只是他前身的一个小功能。或者Yelp开始时是做城市搜索产品的,却通过数据发现,很多用户都在使用评论功能。

Sean把找到「aha moment」视作增长团队工作的第一步,以他的论述来讲他是验证PM/F的一步,我不否认这点。但「aha moment」的发觉应该是产品初期的基础工作,所以我没有把这一步算在增长团队的常规工作流程之中。

在找到了PM/F之后,我们来说增长黑客团队的工作流程。

1. 设立增长目标,即北极星指标(这点每次循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更改)

2. 分析数据

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轨迹:(比如使用哪些功能/哪几屏/打开app频率/平均订单金额/购买哪些商品/什么时段下单/哪些日子下单)

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用户的特征:(比如从什么渠道来的/使用设备/人口学特征(年龄、收入)/哪些地区/还是用过哪些app)

同时对用户展开调研和访谈。

之后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找到相关性比较高的特征。

3. 提出想法

这里Sean讲到:让团队成员无所顾及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想法。

并且需要建立“想法池”(类似于产品经理的“需求池”,但“想法池”包含跟更多)按下边模版填入想法:

a. 想法名称:(例子:购物清单)

b. 想法描述:

  • who(针对的用户群体):新用户or召回用户or所有用户;
  • what(要做什么):一份文案/一个功能;
  • where(what中提到的要用在那个地方或者哪个文案):App主屏or其他;
  • when(what中提到的要合适出在用户屏幕上):初次打开or其他;
  • why(为什么要做这个);
  • how(如何开展测试或者说建议开展的测试类型):比如A/Btest,开发新功能/开展新的广告攻势。

c. 假设:根据经验估计可能影响的用户数量

例子:通过给用户提供便捷查询并回购商品的功能,回购用户人数将提高20%

d. 待测指标:具体说明评估测试结果需要追踪哪些指标,并且不应该只看淡一指标。

例子中的可以追踪:用户数量,商品数量,回购数量,回购比例以及平均每笔订单金额。

Sean还说,最好能够开发一个系统,对想法进行管理。同时把提出想法的权限,开放给公司的任何团队,甚至是部分用户。

4. 排定想法的优先级

这里Sean和范冰老师都讲到了ICE的评分标准。这里评分完全由提出想法者进行打分,但增长负责人,会根据自身经验对打分进行评估和修正。

ICE评分体系(每项满分10分)

  • impact(影响力):想法的潜在影响力;
  • confidence(信心):提交者对于想法取得效果的信心;
  • ease(简易性):相应实验开展的简易程度。

相加得到平均分。并把平均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当然打分只是重要的衡量依据,之后团队根据关注目标筛选想法。

5. 进行试验

在试验前,选定对照组和试验组。

如试验遇到问题,应向增长负责人汇报,他将根据情况考量。

6. 分析结果并总结经验

Sean给出了如下模版:

  1. 试验名称/描述/使用的变量/目标客户。例如:试验针对的是某个营销渠道还是只针对移动用户,抑或针对付费用户?
  2. 试验类型:比如:产品功能/页面名称/营销文案的修改/某个创意/新的营销策略;
  3. 受影响的特征:这可能包括试验在网站上或者App中运行位置的截图,或者某个广告牌、电视或电广告中的某个创意的副本;
  4. 关键指标:通过试验希望改进哪些指标;
  5. 试验时间点:包括起止日期(包括星期几);
  6. 试验假设和结果:包括最初的ICE得分、样本量、置信水平和统计功效;
  7. 潜在在干扰因素。比如试验的季节,或者其他促销活动可能影响的访客行为;
  8. 结论;
  9. 试验收获。

妥善保存这些试验总结,以便之后查阅。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构成了增长团队的工作流程。说的简单点,就是分析-构想-排定优先级-测试-分析的一个循环。

增长黑客 / 产品 / 核心价值 / 不可或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