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外部环境
很多人意识到,智能制造的很多理念、理论和技术其实“并不先进”,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过、研究过、实践过。事实正是这样,从根本上说,变化的不是人的思想,而是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这些变化使得相关技术的经济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从技术可行性方面看,随着ICT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性能越来越好。过去很多无法实时感知、实时处理的信息已有实现的条件。同时,相关技术成本的降低、互联网可配置资源的增加,也使得很多场景的技术经济性发生逆转。
从需求角度看,国家的经济转型、老龄化等挑战,为推进智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和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低端制造业几乎全面过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质量、加强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同时,劳动力市场也由“无限供给”变成了“供不应求”,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种趋势将越来越严重,并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乃至衰退。这是中国必须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
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要遵从社会和市场发展的规律、避免方向的偏离。就此而言,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技术能力,都需要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企业必须抛弃过去重成本、轻质量的观念和传统,也不能抛开基本的质量要求满足个性化需求。事实上,个性化定制往往针对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所以,用低质量的产品去满足个性化需求,往往与经济性背道而驰。
企业的转型升级还要把握好节奏、要结合具体的国情,不能盲目地减人、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劳动者素质相对较差、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远远多于企业的利润。所以,用智能化的技术兼顾代替人、帮助人、管理人,就会得到很好的经济效果。
然而,人们往往倾向于掩盖与自己相关的“跑冒滴漏”。所以,对管理者来说,价值损失往往是隐藏的。要改变这些现象,企业通常需要首先进行组织流程和制度的变革、改变利益关系。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转型升级。
结 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升级和ICT相关技术的应用是一体两面。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是由不同层级的人员来实施的。如果两者的协同互动处理不好,就很难推动。显然,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而是为了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转型升级的方向,首先应该由企业家来把握。从技术经济性的角度看智能制造,绝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而是要看到企业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才能避免片面地认识问题。
智能制造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对智能制造的研究应该围绕着技术如何创造价值展开、而不是沉溺于学术概念。这就要理解智能制造创造价值的逻辑。从手段上看,智能制造可以看作ICT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就是用ICT技术提升企业相关业务的经济性。提升经济性的方式一般是促进企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知识重用。
智能制造的推进往往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与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相伴。技术应用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只有将技术用于合适的场景,创造的价值才能超过成本的支出。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天生存在的,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创造出来。(责任编辑 傅雪)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33019,91720000,61702519,61806198,61773381,6177338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1004803,2018YFB1004800)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郭朝晖,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及数据分折;刘胜(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组合优化及智慧企业。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8 年第21 期,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