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中提到一位春秋时的卫国大夫——宁武子,他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国家黑暗无道时就愚笨。
孔子称宁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世人可以学到宁武子的聪明,却学不到他的愚笨。
人生于世,最难学的,是一“笨”字;最难守的,是一“拙”字。
01
《红楼梦》第十八回中,皇妃元春回贾府省亲时,命众姐妹兄弟作诗几首,以咏大观园中各处景观。
林黛玉竟“安心今夜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而在贾妃命一处只用作诗一首后,黛玉还因“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林黛玉的这等念头,便是处世之一大忌——忌总想要人高看我一眼。
时时处处,总想要人赞我聪慧明敏,要人赞我才智绝伦,要人赞我精明能干,要人赞我世事洞明。
既存了这个心,是以言行举止中,总要彰显自己,标榜自己。
而世上,但凡那出尽风头的,必遭人嫉;那狂妄自傲的,必遭人厌;那目中无人的,必遭人恨;那孤高自许的,必举世同嫌。
处世另一大忌,是忌聪明露在外面。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王夫人驱逐了贾宝玉身边的几位丫鬟。
其中有个叫四儿的,王夫人细观她,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十分厌恶。
《红楼梦》全书中,但凡聪明露在外面的,都没有好的下场。
“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牙尖嘴利,掐尖要强”的晴雯,“万人不入她眼”的妙玉,都或病亡,或被驱逐,或流落异乡。
苏轼生第四子时,曾作一首《洗儿戏作》,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才高,名满天下,一生却多次被贬,遭难不断,自嘲是“被聪明误一生”。
人,尤其是聪明人,往往在坎坷不顺时,才明白或该学“笨”。
02
所谓“笨”,即是“聪明”的反面。
凡那总想要人高看我一眼的,须要学笨,才能不卖弄聪明,不锋芒毕露,不引人嫉恨。
凡那聪明都露在外面的,更要学笨,才学得会收敛、会中和,才能不被聪明所误,才能避免无妄之灾。
人生最难学的,正是这一“笨”字。
之所以最难,是因为我们大都不敢于“笨”,也不甘于“笨”。
不敢于笨,是怕人讥笑我愚笨。
不甘于笨,是不甘弃了自己的聪明,不甘将自己视作笨人行事、处世,事事要强,要人都不如我,要我压倒众人。
曾国藩是一笨人,自幼天资不高,七次才考上秀才。
他不讳言自家的“笨”,常说自己“生平短于才”,且用自己的“笨”去做事、做人,终究立大德、立大功、立大言。
人,只要自身认得清自己,守得定自己,何惧人笑我痴愚?
只要能脚踏实地,安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得自己该得的,又何必有那好名、好胜的聪明之心。
03
《红楼梦》第八回中,对薛宝钗有十六字短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藏愚,是保藏着自己的愚笨;守拙,是谨守着自己的朴拙。
所谓拙,便是“巧” 的反面,是为人处世没有机巧之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一种“守拙” 文化。
老子就曾说“见素抱朴”,认为人要现出自己的本真,守住自己的纯朴。
归隐的陶渊明,也曾在《归园田居》中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处世之书《菜根谭》也已明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之所以要悉心守“拙”,并不仅是对自家德行的修行,而是因为,身处世间种种繁杂中,大拙往往胜过大巧。
老子说,大巧若拙。天下真正大巧大智的,看来都像是拙朴。
曾国藩则更进一步,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不仅自己一味守拙,在用人上也极青睐朴拙之人,而不用那处世圆滑的、多心眼的、巧舌如簧的。
04
虽说天下大拙必胜大巧,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难守这一“拙”字。
《菜根谭》中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
入世不深的,世俗的浸染就少,心中便没有什么算计、巧心。但入世深的,世俗的浸染就多,便渐渐有了心眼。
人大多认为,自己越是多一分精明,便会越少吃一分亏,越不会被人欺侮,越能在人世间如鱼得水,周旋自如。
世上其实本没有太多的人心复杂,人人心中本有淳朴和仁心。
你若是个朴拙的,世人对你自然少了几分防备之心。你若是个刁钻的,别人自然也调出几分刁钻来应对。你若总认为世道险恶、人心叵测,将他人都视作洪水猛兽,言行举止中都存着心眼和动机,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也总要着意揣度一番,别人自然也会这样待你。你若心内干净,心中没有九曲回肠,他人无论善恶,也愿拿几分好心来对你。
而之所以要守“拙”,不仅是不要世人防我、厌我、伤我,也是为着守得自己一颗本心。
人心中如果机巧多了,便如铜镜上落了尘土,日复一日,尘越积越厚,本心将难觅影踪。
郭嵩焘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与至交好友,郭氏兄弟三人也都是当世才杰,都因他父亲郭家彪教子有方。
郭父训示子女的《守愚诗》中曾说,“人自习为巧,我自安其愚。情以愚而厚,气以愚而孚。性愚故能定,貌愚故能腴。守愚果愚哉,吾亦见真吾。”
守住愚拙,便能定得住心性,见得到真我。
想要守得住“拙”,无非是能减少得了“三心”,即巧心、私心、欺心。
息巧心,便是能停息为人处世的种种机心。所谓机心,就是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
若不时常用心在琢磨人事上,心将少去许多疲累,旁人也会因你质朴、并无害人之心而多容你几分。
减少私心,便是能不争、不贪求。自己不贪求过多的名、利,也不去与人争抢,自然少了是非。
去欺心,则是不欺骗别人,言行举止不作伪,也不矫饰。
同时,也不欺骗自己。自家的心不想做的便不做它,心不想说的便不说它。心便又少一番牵累。
人,学得会“笨”,就可避木秀风摧之险;守得住“拙”,便可无尘世周旋之累。
学得会“笨”,守得住“拙”,人生便简简单单,人世也从此清清朗朗。
不遭人嫉,不被人算,不再整日喟叹因应人心之疲累,为人处世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