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事实思维

2018年11月1日  来源: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 提供人:78049657@@......

反事实思维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假设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可能性,可能比事实更好也可能更坏,反事实思维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假设的前提和假设的结论。

反事实思维常常是被某些让人不快的情形激发出来的,或者一些可能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物。也就是说,反事实的念头往往是为了回应生活中遇到的糟糕经历,比如考试成绩差、恋情出现裂痕或是深爱的人伤病或离世。而一旦出现反事实思维,就会带来更多负面情绪,比如后悔,后悔又反过来激发更强的反事实思维,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如此循环。尽管大部分人都会在深陷这种恶性循环之前就压制自己的反事实思维,但还是有一些人,尤其是患上抑郁症的人,可能深陷这个漩涡无法自拔。

研究者在调查反事实思维的具体内容时发现,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部分。研究者要求一些人想象一场在能见度很低的雨天超速行驶而发生的交通意外,结果发现,参与者更倾向于责怪司机,而不是想,如果没有下雨就不会发生这起意外。这种对人为可控因素的关注恰好暗合我之前提出的观点:后悔与责任感如影随形。

当然,我们遇到的大部分情况都包含了可控和不可控的成分。我们通常认为,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并且考试成绩很差,他就应该为自己的懒惰负责。但是换一方面说,考试也许应该更简单一点,或者应该把范围集中在学生学得比较好的内容上。事实上,反事实思维总是强调事情可控的一面,从而增加了人们后悔的概率。

反事实又分为“上行反事实”和“下行反事实”。前者是指想象的状况比现实状况好,后者则是想象的情况比现实情况更糟糕。奥运会银牌得主如果想象自己可能在比赛过程中跌倒,这种下行反事实念头就会让获得银牌的快感提高。而上行反事实思考——想象自己拿到金牌,则会让成就感荡然无存。因此,下行反事实思维不仅能增加我们的满足感,而且会让我们庆幸情况并没有变得更糟糕。但是研究人员发现,下行反事实思维很少产生,除非有人特意要求他们这么想。

反事实思维有利有弊,并不能完全摒弃。它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上行反事实思维会激励我们下次做得更好,而下行反事实思维会让我们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心存感激。在上行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之间取得平衡,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痛苦消极的状态,同时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后悔和满意

如前所述,即便结果是好的,后悔也会让我们在做决定后比做决定前感觉更糟,如果把机会成本考虑在内,那就更是火上加油了。

机会成本让你始终忘不掉不同选择带来的好处,而只要一结束这趟海边之旅,反事实思维就开始运作了。“这趟旅行真棒啊!要是食物再好吃一点就完美了。”“要是再多几间有意思的商店就更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一间像样的电影院呢。”如此等等。在评价一个决定时,每一个反事实思维都意味着增加一点后悔。正如上一章提及的,如果选项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每一个都具备一些其他选项没有的诱人特质,那么机会成本(以及反事实思维和悔意)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消极事件更容易引起反事实思维,有些消极事件在各个方面都很糟糕。如果海滩肮脏不堪,雨下个不停,住宿环境恶劣,那么这趟海滨之旅就糟糕透了。但是一件事是否糟糕也是相对的,取决于你的动机和期望。像我们上一章所说的,经过谨慎小心的决策和周密的权衡,你可能会期望与海滨旅行有关的所有美好事物,但现实却无法全部兑现。最后,不愉快的想法就会占据你的脑海,即便这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同样的状况也会出现在做决定前。考虑到要是选择去海边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美好的风景,想象着自己可能付出的机会成本,我们似乎无可避免地产生预期性后悔,导致那些最吸引人的选择也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当然,你可能还是会去海滩,但是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热情。

对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解释就是对比效应。假如一个人刚从桑拿房里出来,然后跳进了游泳池,他就会感到游泳池的水刺骨地冷,因为泳池的水温和桑拿浴室的温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从零度以下的室外走进同一个室内游泳池,那他可能就会感到一阵暖意袭来。

而反事实思维的作用就是建立经验和想象之间的对比。而任何一场真实的旅程都很难跟一场想象中的完美旅程较劲,因此反事实的对比只会带来后悔。这种痛苦在最大化者身上比在满足者身上更强烈。最大化者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脑袋中总是装满了与现实相悖的完美选择,而任何现实世界中的选择跟那些完美选择比起来都是苍白无力的。

规避后悔

后悔和愤怒、悲伤、失望甚至悲痛等其他消极情绪不同,后悔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是你自己可以避免的,只要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就行。

在上一章我们看到,人们在面对需要权衡和有机会反悔的选择时,往往会逃避做决定。如果不能够完全逃避做决定,人们就会重新解读它,这样就不需要衡量谁好谁坏了。比如,“谈到买车,什么都没有家人的安全更重要”,“谈到度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跟海水的味道和潮汐的声音相媲美”,“我对房屋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有没有足够的空间”。

面对选择时,我们都会选择最不容易后悔的决定。正如第3章所说,要在确定的小收益和不确定的大收益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风险厌恶。比如,稳拿100美元和有二分之一的机会拿200美元,大部分人都会选前者,因为在主观感受上,拿到200美元的满足感并不是100美元的两倍,所以不值得冒这个风险。另一个导致风险厌恶的因素是后悔厌恶。假设你选择了稳拿100美元,你就不知道如果选的是冒险拿200美元会发生什么。所以,你就没理由为自己的决定后悔。

相反,如果你选择冒险,你就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去想,如果求稳的话会有什么回报。如果你选择了冒险却输了,不但一无所获,还要活在“我本来应该有100美元”的痛苦之中。可见,求稳是一种保证我们不会后悔的方式,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别的选择最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但是,如果选择稳拿100美元后,还可以抛硬币看看自己是否能拿到200美元,情况就会大不同。一旦你抛硬币赢了,就无法回避后悔。如果我们知道那个没被选择的风险决策的结果,就会更愿意冒险,然后悔意就会无所遁形。

相关研究表明,后悔不仅是大多数选择的重要后果,对后悔的预期也是促成选择的关键诱因。在做决定之前,人们脑子中始终伴随着对后悔的预期。假设你要买车,尝试从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之间选择一款,而你的朋友刚买了一辆雅阁,因此你也想买一辆。作出这个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购买朋友已买的车是唯一可以让你避免接触到错误信息的方法,从而免除比较之苦。当然,你不可能完全回避这些信息。报纸杂志有关凯美瑞和雅阁的报道铺天盖地,网上的信息也有不少。但是和朋友比你买了一辆更好的车相比,此类信息都是苍白无力的。

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