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忽略偏见

2018年11月1日  来源: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 提供人:78049657@@......

忽略偏见

在一项关于后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参加者阅读以下这段材料:

保罗先生持有A公司的股票,过去一年他都在计划转投B公司股票,但始终没有决定。现在他发现,如果他一年前转投了B公司的股票,可以多赚1 200美元。

乔治先生原本拥有B公司的股票,一年前他转投了A公司。现在他发现,如果当初他继续持有B公司的股票,可以多赚1 200美元。

乔治先生和保罗先生,谁更后悔?


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

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

保罗先生和乔治先生都拥有A公司的股票,而且如果他们买B公司股票就会多赚1 200美元,所以看起来他们应该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但92%的人认为乔治先生会感到更后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乔治先生后悔的是自己做过的事情,而保罗先生只是后悔没有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比起那些因为我们没有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糟糕结果,那些采取了行动却得不到好结果的事情更让人感到后悔。这被称做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是指我们在评估决策的效果时,往往会认为被忽略的事情(没有做的事)没那么重要。

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作为”的影响并不总是比“不作为”的影响更大。对于过去很久以前做过的决定,忽略偏见实际上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当被问到过去半年里最后悔的事情时,人们常常提到那些结果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而当被问到在过去的全部日子里最后悔的事情,他们就会提到自己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短期内,我们会后悔当初选择了一所不好的学校,但从长远来说,我们会更后悔失去了一个好的受教育机会;短期内,我们会后悔跟恋人分手,但从长远来说,我们会更后悔错过了一段好姻缘。就好像我们对已经作出的决策还敞开着心扉,而随着时间推移,没做成的事造成的悔意却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

一步之差

另一个影响后悔程度的因素是,我们有多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

克兰先生和迪斯先生要在同一时间搭乘不同的航班。他们从市区搭同一辆机场大巴赶往机场,刚好碰到塞车,结果他们都在飞机预订起飞时间30分钟后到达机场。克兰先生的航班准点起飞了,而迪斯先生的航班起飞时间延误了,5分钟前才走的。

谁会感到更伤心呢?

在这个情境中,96%的人认为迪斯先生会比克兰先生更伤心,你甚至可以体会到他的郁闷心情:“要是其他乘客能够准时坐上机场大巴”“要是我们走梅因大街而不是埃尔姆大街”“要是我是第1个而不是第3个下车的乘客”……实在有太多细节值得后悔了。如果你与你的目标相去甚远,你就不会想象细微的区别会带来什么好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那就糟糕了。

这种邻近效应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两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一个拿到了银牌,一个拿到了铜牌,你觉得他们谁会感到更快乐?表面上看肯定是拿银牌的比拿铜牌更开心,但事情可不是这样的。事实证明,铜牌得主往往比银牌得主感到更快乐。银牌得主们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老想着自己差一点儿就能拿到金牌了,只要多一点这个,少一点那个,那么最终的荣誉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铜牌得主往往会想,谢天谢地,自己差点儿就拿不到任何奖牌了。银牌得主惋惜自己差一点儿就是冠军,而铜牌得主庆幸自己差一点儿就没拿到奖牌。

对结果负责

最后一个影响后悔的重要因素就是责任感。如果你的朋友邀请你去他选定的餐厅吃饭,但是东西很不好吃,你会感到失望,或者不快。但你会后悔吗?当然不会。那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后悔呢?如果是你选的餐厅东西不好吃,你就会感到后悔了。很多研究表明,无论人们是否对某件事负责,结果不好时都会感到不高兴,但是只有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才会为坏结果感到后悔。

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就能更全面地看到后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对一件看起来会有好结果,但实际却很糟糕的事情负有责任,那么我们就会是后悔的首选对象。最重要的是,越是由自己做主的事情,事与愿违的时候就越会感到后悔。所以即便增加选项数量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选到自己所爱,但事情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会更后悔自己的选择。

后悔、反事实,以及假设的世界

后悔的问题之所以会那么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后悔并不局限于客观事实。想象的力量让我们老想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要从两份工作中(一份有很好的晋升机会,另一份则会有很多友善的同事)作出选择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找一份两者兼备的工作。把理想情景融合到一起的能力为后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可能会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的世界,被称做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机场大巴走的是埃尔姆大街,这是事实。它原本可以走梅因大街,这就和事实相反。我选了门很糟糕的课,没有选的那门课居然很有趣,这也是事实。“如果我稍微早起一点点。”“如果课程安排的时间晚一点。”这种想法也是和现实相反的。

如果没有反事实思维,日子就很难过下去。如果没有那种想象出与现实不同的世界,然后把它化为现实的能力,我们这个物种就不会繁衍至今,也不可能在千百万次思考与尝试中不断进步。但是反事实思维也有坏处,就是会让后悔滋生,无论是事先还是事后。

研究反事实思维的心理学家进一步发现,大部分人都不会自发地产生这种思维过程。我们不会一早坐下来,啜一口咖啡,然后就问自己,如果我生在南非而不是美国的话,生活会变成怎样,如果地球的轨道离太阳的距离缩短几千米,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