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选择的意义何在

2018年11月1日  来源: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 提供人:78049657@@......

选择自己的信仰

即便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整个国家依然有非常浓厚的信仰氛围。盖洛普公司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96%的美国人相信“上帝或者某种宇宙精神”的存在,87%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尽管在这个美籍受访者占90%以上的样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但毫无疑问,美国算得上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问题是他们都信仰什么呢?

尽管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都沿袭父母,我们还是享有宗教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我们不愿意把宗教教育视作一种无法选择的“强制措施”,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建议,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在宗教信仰以外,加入某个宗教团体也就相当于选择参加一个能满足我们内心宗教需求的组织。有些人为了寻求情感的满足,有些人想认识更多朋友,有些人可能想得到道德的指引,或是解决生命中某个问题。宗教机构变成了一个提供舒适、宁静、精神满足和道德关怀的市场,而我们这些“信仰消费者”则在市场中东看看西瞧瞧,直到找到内心的依归为止。

用这种购物中心的方式来谈论宗教可能会显得奇怪,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正反映了许多人在宗教活动和宗教关系中的期望和需求。在个人选择至上和个人满足感高于一切的文化中,这种现象就更加见怪不怪了。人们积极参与某个宗教团体,全身心地参与宗教活动(最起码有一部分人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期望他们自己的需要、渴求和愿望能得到满足。

社会学家艾伦·沃尔夫(Alan Wolfe)在他的《道德自由:在充满选择的世界中寻找美德》(Moral Freedom:The Search for Virtue in a World of Choice)一书中,记录了人们对宗教活动态度的转变。沃尔夫对多位居住在美国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些人认为宗教是对个性的压抑,而不是提供抚慰、精神指引或支持的源泉。对于这一类人,能够拥有选择信仰的自由绝对可喜可贺。他们可以选择和他们的人生观最贴近的教派,选择最能包容他们这种观点的教会。他们可以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宗教活动和教义。

极为矛盾的一点是,很多人选择那种保守的教派,恰恰是因为它限制了人们在其他方面的选择。积极的方面是,个人可以参与到一种符合自己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目标的宗教生活中来,但另一方面,决定参加哪一个组织、遵循哪一种教规却变成了选择的重担。

选择自己的身份

现代人拥有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就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时都承载着自己祖先代代相传的衣钵——种族、民族、国籍、宗教、社会经济地位等,它们向全世界表明你的身份和你的过去。可是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人们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脱离自己生来就有的宗教信仰,也可以选择摒弃还是继续保留自己的种族身份,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国籍。即便是美国历史上最尖锐的种族问题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温和了。

如今跨种族通婚越来越普遍,不同种族的夫妇生下的小孩有不同的肤色和外貌特征,要从外表判断一个人的种族身份变得更难了。而且,随着社会对不同种族的态度变得更为宽容和开放,人们可以拥有不同的内在种族认同。

再者,因为大部分人都拥有多重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下就可以强调不同的身份。一位刚从墨西哥移居到纽约的女性参加当代文学讨论课时,可以选择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比如拉丁美洲人、墨西哥人、女人、新移民或是年轻人。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我可以是犹太裔美国人,而在犹太人聚会上,我又可以变成美籍犹太人。可见身份这东西跟过去大不相同,不再是“祖传”的了。

阿马蒂亚·森曾指出,人们总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身份。我们总是有机会对那些强行附加于我们的身份说不,即便后果可能很严重。人的身份原本有很强的预设性,而且即便有选择,在心理上也缺乏真实感。不过通过缔结婚姻关系,身份的选择就变得很容易。个人身份的转变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它让我们从自己固有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了,坏消息是它又加重了我们选择的负担。

选择的意义何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提出过一个问题:我应该自杀还是享受一杯咖啡?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选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选择,生活中永远充满了选择。存在,至少是人类的存在,是由人们作出的选择来定义的。若当真如此,那么我们面对比以前更多的决策和选择,究竟意义何在?

想一想你早上醒来后会干什么。你下了床,慢吞吞地走到浴室,刷牙,洗澡。我们甚至可以把事情再细分一下:取出牙刷,打开牙膏盖,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即使是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起床“仪式”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选择。你可以不刷牙,不洗澡,不穿内衣。也就是说,当你还睡眼惺忪,连第一杯咖啡都没喝上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连串的选择了,只是平时你都不曾注意到罢了。其实你也可以干点别的,不过却没意识到其他可能性。

这些晨间的活动是那么根深蒂固、司空见惯、不由自主,在不假思索中就全部完成了。因此尽管从逻辑上你的确可以选择干点别的,不过这种选择的自由并没有带来实在的感受。到了周末,事情或许会变得不太一样。你可能会躺在床上问自己,要去洗个澡呢还是等一下再去,或者会把早上剃须这个环节也省了。不过在工作日,你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些事。

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每一步都变成经过精心计算的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每天都要累得够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选择逐渐从一种内隐而且缺乏真实感的事,转变成外在的、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存在。我们今天要面对史无前例的困难选择。

要是有人企图剥夺那些我们一直拥有的选择权,我们可能会深深不忿。要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在某件事情上有没有选择,那我们应该会选择凡事都有选择。不过随着选项不断增加,你会越发觉得心里难受。

正如我在第1章中所说,我们掉进了弗雷德·赫希所说的那种“小决定暴政”的陷阱。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会不断增加新的选项,但是从不会把所有选项都浏览一遍。尽管如此,在每个领域接受新的选择,其实就等于接受全部选择,附赠一个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的结果。

在下一章,我们将会探讨怎样减轻选择太多的负担,从而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压力和不满。

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