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行为经济学+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译者的话-第1篇 导 言-1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2)-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4)-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注释-第2篇 价格与偏见-2 有效歧视-现实中的歧视-少数民众的歧视-有效歧视——注释-第3篇 政治和法律-3 竞争与民主-4 犯罪与惩罚-基本分析-模型-违法的供给-惩罚-行为关系的改变-罚款-最优条件-罚款-补偿与刑法-对付犯罪的私人支出-几点应用-总结与结论-犯罪与惩罚——注释-第4篇 时间和家庭生产-5 时间分配理论-改进的选择理论-应用——工作时间-应用——时间的生产力-应用——收入弹性-应用——运输-时间与产品之间的替代-时间分配理论——总结-时间分配理论——注释-6 时间与产品的时期分配-人力资本投资-年龄和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和消费-分析的扩展-实证分析-7 新消费者行为理论-传统的选择理论-传统理论的弱点-家庭生产函数分析:一种说明-先驱们的建树-家庭生产函数分析的应用-评价-新消费者行为理论——注释-第5篇 非理性行为-8 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第6篇 婚姻、生育力和家庭-9 生育力的经济分析-10 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11 婚姻理论-第7篇 社会相互作用-12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13 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及遗传适应性:经济学和社会生物学-译者后记-“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推荐序一接地气的经济学-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导读-引言+第一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1978年-第1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2)-第2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2)-第3章 非理性行为清单-第4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神奇的价值函数曲线图-第5章 加州圆梦之旅-加州圆梦之旅(2)-加州圆梦之旅(3)-第6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似乎-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激励和学习-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市场+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1985年-第7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2)-第8章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2)-第9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第10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1988年-第11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意志力和延迟消费(2)-意志力和延迟消费(3)-第12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计划者与行动者(2)-计划者与行动者(3)-第13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希腊峰滑雪场的定价策略-通用汽车的库存问题+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1985年-第14章 怎样才算公平-怎样才算公平(2)-怎样才算公平(3)-第15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2)-第16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2)+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2003年-第21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2)-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3)-第22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股市反应过度了吗(2)-第23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第24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第25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2)-第26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果蝇、冰山和负股价(2)+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年至今-第27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2)-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3)-第28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挑选办公室的风波(2)-第29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2)-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3)-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4)-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5)-第30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2)-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3)+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年至今-第31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明天储蓄更多”计划(2)-“明天储蓄更多”计划(3)-“明天储蓄更多”计划(4)-第32章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2)-第33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2)-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3)-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4)-结语:经济学的未来-结语:经济学的未来(2)-结语:经济学的未来(3)-结语:经济学的未来(4)+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1994年-第17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2)-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3)-第18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第19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2)-第20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2)-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3)-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4)

结语:经济学的未来(2)

2020年7月17日 字数:2571 来源: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政策,如何制定减税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行为学的帮助。不管减税的动机是凯恩斯学派的刺激需求,还是供给学派的促进就业,行为分析都会派上用场。在制定减税政策的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在任何理性模型中都会被视为看似无关的因素。如果是凯恩斯主义的减税政策,那么政策制定者希望借此尽可能地刺激消费。有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值得政策制定者考虑,那就是减税是一次性的还是在一年当中分为几次。没有消费者行为的循证模型,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目的是刺激消费,我的建议是一年分几次减税。[3]一次性减税节省下来的税款更可能被人们存到银行或用于偿还债务。)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假设我们为公司提供免税优惠,它们就会把钱带回美国本土,而不是留在海外的子公司。要设计并评估这种政策,我们需要循证模型告诉我们,公司会如何处理这些从海外流回美国的资金。公司会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将其返还给股东,还是囤积起来,就像金融危机后很多美国公司所做的那样?很难预测,如果公司将更多的资金放在美国国内,它们究竟会怎么做。一般来说,我们只有真正弄清楚这些由普通人管理的公司会如何做,才能正确评估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后文我会更详细地谈到这一点。

还有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需要更彻底的行为分析,即鼓励人们创业的最佳方式(尤其是那些很可能成功的人)。右派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强调要减少高收入人群的边际税率,以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而左派的经济学家则倾向于为他们想鼓励的行业(比如新能源)提供有针对性的补贴,或是提高公司从美国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美国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属于政府机构,旨在鼓励人们创办新企业并获得成功。各个派别的经济学家和政治人士都希望中小公司可以从很多政府规定中得到豁免,对它们而言,遵守这些规定可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所有这些政策都值得考虑,但我们很少听到经济学家讨论如果新公司创业失败,如何降低公司面临的不利风险。要知道,即使新公司不至于大多会失败,创业失败的概率也至少达到50%。[4]我们知道,与收益相比,人们更担心损失,这也许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下是一条类似的建议,来自一次电视采访中嘉宾的即席发言(请原谅这句话的糟糕的表达):

我们国家应该为创业失败者提供更好的保护措施。因为右派人士说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公司需要更多的减税政策,它们需要为所承担的风险索取更大的回报……但是,如果放弃工作去创业,人们会很担心,因为此前的工作会给他们提供医疗保险,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风险呢?……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宣传:没有必要为了获得成功而冒险索取更多的回报,我们需要的是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这些观点并非出自经济学家,甚至不是行为经济学家,而是《每日秀》(The Daily show)主持人、喜剧演员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他是在接受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的采访时发表这番言论的。古尔斯比是我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他曾担任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经济学家应该不需要一档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指出,与给那些年薪超过25万美元的人减税相比,找到减少创业失败所导致的损失的方法可能会更有效地促进创业,尤其是有97%的美国中小企业主每年可能根本赚不到25万美元。

在我的心愿单上,宏观行为经济学位列榜首,但实际上经济学的所有分支都可以从仔细研究普通人的行为中获得益处。除了金融学以外,发展经济学可能是行为经济学家可以最大限度施加影响力的一个领域了,部分原因是这一领域因大量经济学家的涌入而得以复兴。这些经济学家用随机对照实验在贫穷国家检验他们的想法。虽然有些穷困的非洲国家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瑞士,但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去学习如何让这些国家变得更好。

我们需要更多的循证经济学,不管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证方面的。前景理论当然是行为经济学领域开创性的循证理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收集人们的行为数据,然后构建理论,其目的是用最节俭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这种行为。这与期望效用理论完全不同,作为一个规范性的选择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是从理性公理推导而来的。目前,前景理论已经被我们用各种数据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严格检验,包括竞猜类电视节目参赛者的行为、高尔夫专业选手、股市的投资者等。新一代的行为经济学家也是先从事实入手,然后构建理论,比如尼古拉斯·巴尔贝里斯、戴维·莱布森和马修·雷宾(仅举三例)。

要建立新的理论,我们需要新的事实。可喜的是,我看到在顶级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证据。从发展经济学开始,随机对照实验越来越受欢迎,这很好地凸显了这一趋势,并证明实验可以为经济学家提供更多的工具,而此前他们常常只有一种工具,即货币激励政策。纵观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将金钱视为可替换的,并且将其视为人们的主要动机,这与现实不完全相符。

经济学家进行的实地实验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学家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效用最大化(有一个明显错误的理论除外,即所有营利性的私立学校都采用了最佳方法)。有一个简单至极的方法,那就是向父母、老师和学生提供金钱激励措施,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惜,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激励手段是有效的,但微小的改进也很重要。例如,罗兰·弗赖尔(Roland Fryer)得出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根据输入(比如做作业)而非输出(比如成绩)来奖励学生,这个方法很有效。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项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因为成绩最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好学生。根据他们所做的并且被老师视为有效的事情给予奖励,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直接源于行为经济学研究。弗赖尔、约翰·李斯特(John List)、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和萨利·萨多夫(Sally Sadoff)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老师的奖金设置与学生的表现有很大关系。有以下两种奖金设置方式:一是老师会在学期初拿到奖金,如果学期末学生成绩未达到目标,老师则要将奖金归还;另一种是在学期末根据老师的教学成果发放奖金。相比之下,前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成绩提高幅度更显著。[5]

第三个积极的成果与传统的金融刺激政策相距更远,该成果源自英国最近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使用的是日渐流行且成本很低的短信提醒方法。这项干预措施主要是给学校中一半的学生家长发短信,提醒他们,孩子们在5天后将有一次重要的数学考试,随后分别在考试开始的三天前和一天前重复发短信提醒。研究人员把这种方法叫作“提前通知”。学校中的另一半学生的家长则没有收到这些短信。提前通知短信帮助学生提高了数学考试的成绩,成绩提高的幅度相当于多上了一个月的课。另外,落后生的成绩提高幅度最大,相当于多上了两个月的课。这项实验结束后,家长和学生都表示希望继续参与这项计划,这表明他们很喜欢这个助推方法。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助推必须在私下进行才会有效。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短信提醒计划也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