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齐国、魏国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交战,魏十万大军覆灭,将军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商鞅瞄准这个机会,劝说孝公:秦、魏两国势不两立,“非魏并秦,秦即并魏”。马陵之战令魏国元气大伤,此时攻打魏国,魏国必然无力抵抗而向东迁徙,这样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天险,“东向以制诸侯”。
孝公听从商鞅建议,次年派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迎战。商鞅在魏国时,曾与公子卬交好,于是写信给公子卬,诈称希望两军会盟罢兵。公子卬信以为真。秦甲士在会盟的宴会上,将公子卬擒住。秦对魏发起进攻。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河西之地。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兑现了当初求贤令的诺言,将於、商十五邑封给商鞅,号为商君。当年在魏国未能施展抱负的商鞅,在秦国登上了人生辉煌的顶点。
经历了二十年的艰难历程之后,孝公终于如愿以偿地再现了穆公的辉煌: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孝公为伯(霸)。第二年,诸侯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派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族)朝见周天子,大会诸侯。
商鞅变法措施大多不是商鞅首创,而是大量借鉴东方各国特别是魏国变法的经验。例如,李悝在魏国率先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建立法制。吴起在楚国推行新政时,“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除世卿世禄制。韩、赵、魏早在春秋末年还是晋大夫时,就开始扩大每亩土地的面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商鞅变法在战国变法中脱颖而出、获得巨大成功呢?
首先,商鞅变法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他的变法措施更为成熟,也更为彻底。其次,由于秦是一个发展滞后的国家,宗法贵族势力较东方各国为弱,变法的阻力相对较小。再者,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与商鞅的个性和思想有关。后人曾评价商鞅:“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但也有人因此批评他“天资刻薄人”“少恩”。应当说,正是由于商鞅变法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才使得变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尽管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但他的铁血统治也使得秦国充满了恐怖气息,被夺取权力并被施以酷刑的旧贵族更是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五月,孝公年老病死,太子驷即位,号惠文王。
秦惠文王一登基,身边迅速聚集了一批倒商分子。他们都是在变法中被削夺了特权、利益的宗室贵族,为首的就是受肉刑的惠文王师傅公子虔。他们誓与商鞅不共戴天,于是联名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商鞅仓皇出逃,至关卡时,天色已黑,他想在旅店留宿一晚。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君,说:商君之法,留宿客人必须查验证件,否则要连坐。商鞅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受困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不禁喟然长叹!不久,惠文王接到传报,商鞅被秦军杀死。他命人将商鞅的尸首运至咸阳,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车裂,也就是后代所说的“五马分尸”。
战国金鸟,陕西秦公墓出土。
虽然惠文王痛恨商鞅,置之死地而后快,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商鞅可死,而其法不可废。新法不仅使秦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走向富强,而且,新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秦国稳定发展、成就万世基业的基本保障。所以,韩非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