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致死
高强度的精力消耗并非是过度疲劳、效能打折和体力崩溃的直接原因,持续消耗加恢复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日本人创造了“过劳死”的概念,通常表现形式为心脏病和中风。第一起过劳死案例发生在1969年。日本劳工部自1987年开始公布过劳死相关数据,全国过劳死受害者委员会于次年建立。每年,日本有数以万计的死亡案例与过劳相关。研究者发现过劳死亡的5个明显诱因:
· 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超长时间工作
· 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夜班工作
· 无假期无休息的工作
· 高压无休息的工作
· 高强度体能消耗和持续高压的工作
这五种诱因的共同点在于长期的精力消耗模式和缺乏间歇休息。每年工作3120小时(平均每周超过60小时)的日本工人从1975年的300万增长至1988年的700万,劳动力占比从15%增至24%。某个案件中,一位年仅45岁的工人突然身亡,专案调查组发现他已连续工作13天,其中包含连续6天的夜班。他在马自达汽车公司的引擎组装线上工作,工厂的标准是20分钟组装完一辆车。本意是提高效率的方式让工人们吃不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研究者总结道,“工人们就像旋转轮上无助的小白鼠,一旦停下就会被电击惩罚。”美国还没有类似的针对过劳影响的研究,但美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日本的国家。
南希·伍德哈尔是精力充沛的职业经理人,也是《今日美国》的创刊人之一。作为典型的成功人士,她曾说:“我不是那种可以坐在游泳池旁放空脑袋的人。我总会带一支录音笔去游泳池,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夺走我的录音笔会让我感到不适。人们总是对我说,‘南希,歇歇吧,给自己充充电’,我会说,‘把这些点子记下来就是充电’。一支录音笔会让你更加高效,手机和电脑也是。把这些东西都带上,我就不需要停工休息了。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我。”
然而,就在慷慨分享工作方式后不到10年,伍德哈尔就因癌症去世了,享年55岁。她的工作习惯与早逝是否相关还不能下定论,但她的情况跟过劳死的日本工人并无二致。许多证据表明,高度单线化的生活方式,包括暴饮暴食、睡眠缺失、心焦气躁、缺少锻炼、长期压力过大等都有高致病风险,甚至可能导致过早死亡。
巴塞多氏病是过劳死的先兆,也是长期承担压力的后果,在过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尤其高发,因为他们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却极少休息和恢复。巴塞多氏病的症状有:静止心率升高,胃口不佳,睡眠不良,静止血压高,易怒,情绪不稳,失去动力,受伤、感染几率增大等。我们也在客户中发现了许多同样的症状。
威廉是一家大型消费品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他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表现障碍。早上到达办公室时他还精力满满,然后高强度地做事,在午餐之前已经完成了一天中70%的工作。然而刚到下午,他的精力就摇旗投降了,连同他的工作热情和专注力一同丧失。等晚上回到家,他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了,拿不出一点精力分给家人。他怀疑自己患上了莱姆病或慢性疲劳综合症,就预约医生做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是否定的。这到底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压力增加而能力不足。 50岁的威廉已经不具备他40岁或30岁的恢复能力了。为了维持现有体力,他应当更注重间歇休息。
结束我们的咨询课程后,威廉在工作安排中加入一项小小的变化。他开始每90~120分钟休息一次,吃点东西喝点水,出去走一走。仅靠这一项改变,两周时间内,威廉估计自己下午的精力上升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