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一等人才用绝对尺度思维,二等人才用相对尺度思维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一等人才用绝对尺度思维,二等人才用相对尺度思维

最好的人才有什么标志?最早人们从柏拉图时代就知道,这是很难描述的。下面我还是就这个问题来谈谈。一个人需要天赋、性格、心态、魅力以及对待美好的事物有约束的激情。许多培训师能识别一个人的天赋,这就够了吗?某些人天赋得不到发展,没有大的理想。别的人说:“聘用那些具有一等心态的人,然后教他们在工作中要做的事情!”美国人都说:“聘的是心态,训练其技能。”这句话里很有道理。我们看看足球报道:最好的球员有性格、有担当,是带头球员,激励二等球员,推动他们进步,带动他们,是赢球的类型。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热爱足球,佩服对手的高超技术。这些心态还不是全部,优秀球员也需要天赋和对优秀事物的感悟!

专业和人品方面都属一等的人才数量并不多。仅仅在专业上属于突出的人才扮演的是“优秀专家”,而领导岗位上确实仅是根据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来选人的,实质上的管理和领导能力是后面再学的。但是这种选人的片面性和对优秀人才的狭隘评价带来了负面后果: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思考问题太过复杂,不懂得“智慧的简化”,许多人有极好的天赋,但缺乏个人魅力。我们有时候要跟管理者争论,感到他们虽然有正确的心态,却缺乏专业底子。真正的一等人才……确实难以描述。

※ 一等人才的特征:什么才是绝对最好的

优秀人才提出这些原则问题:怎么踢好足球?客户需要哪些“智慧简化”的产品和服务?最漂亮的汽车是什么样的?我们未来想要住什么样的房子?哪些交通系统是最理想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如何办教育?作为诗人、思想家、工程师和“德国制造”的民族,我们如何继续生存?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他们?我们是干什么的?除了上班工作以外,我们还要承担哪些责任?什么是最好的研究、开发和工作?如何能够实现做到最好?一等人才从绝对角度提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和行动(再行动),直到成功。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充满热情,是开拓者和企业家。

有人经常讨论,如何识别一等人才。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探讨了很久,几乎没有得到结果。他一方面认为,人们凭直觉能够知道或感觉到什么是一等人才,但另一方面同时认为,这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别人能给出的标准触及不到实质。就如同我们面对一个天才,或许能够知道他是天才,或者感觉到他是个天才,但是无法教给别人。

几乎所有伟大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建立新的科学,在某个领域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或塑造了自己的风格。这通常容易看得到,但是他们的多样性和令人惊讶的独特性又很难让人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只能从整体上识别。是啊,有时候一个天才很久之后才会被人发现(例如那个可怜的凡·高)。

我看柏拉图也许是这么认为的:多数人感觉到一等人才的存在,但是他们无法利用一等人才的经验,把自己塑造成一等人才。二等人才在生产东西时需要依照规则、建议和配方,而这些对于一等人才来说通常都没有。

※ 二等人才的原则:谁是最优秀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比较(排名)后得分最高或“成绩最好”者就是最优秀的人,不过这样描述太过于简单了!在体育里有成绩,在学校里有考试分数,在企业里有绩效评价、提拔和加薪。管理者们根据企业的盈利情况或部门的营业额进行评价,富人有排行榜,国家间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1],谁在排名表中名列前茅,那就是最好的,所有人都这么想;但是那些所谓的“满分者”却不遭人喜欢,他们什么题目都能做对,不管什么标准的排名都能排在前面。这些人按什么标准评价都是优秀,执行任何任务都不犯错误,他们什么都懂,是比别人聪明的“聪明书生”,他们具备各种能力(技能),但是没有一等人才的内在心态。不少“满分者”缺乏创造性,仅按照安全的原则行事,应对生活不是很擅长,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江湖精英”,在评价标准里不包含这些。所有这些“完美者”都是二等人才中的佼佼者。二等人才总体上按照标准和指令条目办事,他们为得到赞赏而完成职责。

二等人才对如何完成任务考虑很多,但几乎总是从相对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绝对角度(一等人才几乎只从绝对角度思考)。“真正成为最优秀者是很难得的,我在商界比别人好这么一点儿就够了。”这就是不太完美的二等人才的信条。我比竞争对手好一点儿,这就够了,然后别人就超到前面去了。

有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拿到许多成绩单,证明自己成功地完成了许多课目。一般情况下,及格率都在50%上下。我作为教授,不断地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到了25周岁时总是凭着五六十分的成绩读完了硕士,这种人是不是能从事一门职业?我们能不能指望一个医生、律师或者投资顾问,他历来只有一半是做对的?”大多数学生经常在计算自己的学分。“我的学分总数够了吗?”他没有真正想过以后的职业,没有对专业本身强烈的兴趣。许多人对自己说:“做对2/3就已经很好了,因为做对一半就够及格了,[2]做对2/3我就满意了。”二等人才就想好好及格,并且做到了,这是相对角度考虑问题的心态。一个人得到夸奖就算成功了?做对2/3题目的成绩从绝对意义上看就算好吗?这个问题可没人问过。

有这么个小故事:我的儿子约翰内斯,大学里读的是数学专业,刚开始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他抱怨,想要放弃。我试图劝慰他:“可你的考试分数不错啊,不要这么灰心嘛。”约翰内斯说:“爸爸,不是成绩单的事情,我想要的是全部搞明白,别人懂得比我少,这并不能给我带来安慰。我要的是一切都搞清楚。”哇,我为他感到非常自豪。数学我可以教教他,但这种心态是关键,不是为了相对的做好,而是要从绝对角度来对待。

※ 二等人才的原则:我如何取得成功

“聪明书生”类的二等人才总是认认真真地获得2/3的成绩分数,并因此认为有了可靠的保障,不仅可以拿到硕士文凭,而且成为自己专业里的真正专家了。他们相应的信条就是“我已经是硕士了,所以我就是专家了!”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3](《占有还是存在》一书的作者)听了这句话肯定要从墓穴里翻身起来了……

“聪明书生”类的二等人才只求获得一张毕业证书,这是最终的成功。他们目标明确,也很务实,他们专注于如何有效地“搞定”一件事情,例如数学作业可以用抄答案的办法搞定。“江湖精英”有创造性,最讲效率,他们在万不得已时,或不感兴趣时也采纳“作假”行为。而“聪明书生”类的二等人才仅仅在万不得已时才作假(“这是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这句话我曾经听到母亲说过几次,或者每当被我们戳穿时,她基本上都这么说)。一等人才的原则是绝不作假,因为卓越不能来自作假,而且这样就肯定丢掉“绝对真实”了。

一个“江湖精英”只在有什么好处可得时才会真正全力以赴,譬如加薪、提拔,尤其是取得一场胜利时。“你何必在大学里还要这么玩命地学习,你明明知道,你的硕士毕业证书一生中只需要拿出来用一次,那就是在你第一次求职时。大学里学的东西你根本用不上,所有参加了工作的人都这么说的。这话显然对的,因为我们的高中毕业证书也只需要在上大学时拿出来用一次。中学里学到的东西我已经全部忘光了,这也没有给我造成任何坏处啊。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为什么大学里还要全力以赴地学习呢?”

如果众多的一等人才密集聚到了一起(如硅谷),就如电影里的“七武士”一样组成了一个全能团队,这时就产生了群体智慧。许多“聪明书生”(他们为完成各类任务而工作)和“江湖精英”(他们想要展现自我)中通常由少数一等人才慢慢退化而来,因为他们做不到让其他人对卓越、超越和智慧而简化的东西感兴趣!

但这又是跟他们大多数都有关系的工作!老板要衡量营业额、成本、劳动时间、利用率、与其他部门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绩。普通的管理理念注重的是只要比他人超出一点儿,哪怕只要相对比较下自己领先一点就满意了。在实际工作中,领先的几乎总是那些二等人才,而且颇有传奇色彩的是,进入了高级管理层的都是那些最好的“江湖精英”。

在前面那家银行支行的案例里,那位新来的临时工属于“江湖精英”,那位老员工以前肯定是“聪明书生”,他所学的已经慢慢过时,但他还是坚持不放,并照常以此来评价自己。新秀员工想要提供最理想的一流咨询服务,而且完全从客户角度考虑,他犯的“错误”引起了银行里的一些不和,因为他提供的最优客户服务损害了银行的利益。他忘记了,不应把客户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切割开来,也不应当把他的成功完全与银行的利益切割开。

许多人无法协调好一等人才的完美做法与二等人才的实用做法——许多人采用了一等人才的原则却失败了。一个人并非总要让自己按绝对的原则去做每件事情,在达到卓越的过程中也需要把“聪明书生”和“江湖精英”的原则两者结合起来,或者干脆让一等人才围着自己。

真正优秀的事物一定是发光的。属于一等人才的也还有一小部分“江湖精英”。

日常事务 / 追求卓越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