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无能、狂妄加上荒谬的计划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无能、狂妄加上荒谬的计划

许多管理者想要他们的部门或企业达到“世界领先”,他们看上去已经信心十足地成了全球玩家,成了全球领军人物。“在全球个性化彩色大头钉产品领域,我们是一家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然后他们就想到处开设国外分支机构,遗憾的是对外国的文化一无所知,日夜不停地向世界各地打电话,鼓动他们在国外设立新机构,一段时间之后遭到挫败。在这种徒劳的尝试背后是一种模式,我将在本书的后面阐述。

1.有人想要成为“世界第一”,却不懂这个幼稚的念头有多么狂妄。

2.要当世界第一往往缺少才能,如果不懂这个道理,或者干脆否定,那么就已经埋下了更大灾难的种子。

3.如果有人缺乏才能,或看不到自己缺乏做大事的才能,他就更要反复地去应用那些被证明过的方法(多次使用同一方法)。

4.他们迷恋于多加班、多付出、多干活。

5.遇到挫折后让人精神崩溃或神经质,从而开始逃避责任,寻找借口,表现出无原则的行为,最后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些方面。每个人都试图挽回局面,但因无果而损害了全局。

6.外人提出了告诫,提醒他们要彻底改变,反而被当作不怀好意或怀疑别人的才能。

7.他们遇到挫折后立即去寻求快速挽救的办法,寻求灵丹妙药,寻求新的对策或大招。

8.在负担过大和过度劳累下,他们对全局越来越缺少清醒的认识,仅仅是为了赶期限。

我们假设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爸爸,我要当个足球明星。”你首先会笑一下,因为这个愿望简直太荒谬。然后你的脑子里会迅速闪过这些问题:孩子有这个才能吗?附近有没有好的足球俱乐部?孩子能不能刻苦训练,而且必须练上好多年,你愿意并且能够支持孩子吗?全家将会承受某些缺失吗?孩子有没有那种职业球员的体质条件?孩子有没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可以承受住失败?换句话说,你努力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机会有多大?条件是否具备?然后你尽可能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说:“你在胡思乱想了,是吧?”

如今电视里播放着许多素人真人秀节目,在这种实际有点低档的闹剧中,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节目里出来的那些简直毫无才能可言的人想要成为明星。当他们有一天在节目中遭到淘汰时,就会固执地怪罪倒霉的运气,怪罪评委的不公,或者怪罪唱的歌太难。作为选手是不是当明星的料,这个问题他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禁忌。“我相信荣誉在向我走来,否则我没有必要来到这里。”一场荒谬的幻想就以这种节目的方式把某些糊涂的普通人带入了一个困难的境地。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这个专业的大师们是如何成才的?他们整天听着收音机还是不懂,为什么只是简单地跟着学唱就不能成名。他们为什么放不下想出名的愿望?

维基百科上对“愚蠢”的解释是这样的:“愚蠢与智商不高有区别,愚蠢一般指不仅无法感知某些事物,而且也不愿意去感知。不愿意了解某些明摆着的事物,可能与情感态度有关。”

再拿上面的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例子来说,那些并无才能的人上节目,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失败(或不能明白),对此1999年有一篇出自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和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1]两人的著名文章,其中说道:不清楚也没有意识到认识自己有多难,无能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夸张。根据这篇文章,人们提出了“达克效应”。对于这种效应,维基百科上有一段很有启发的介绍,我把它摘录在下面(读者可以自己找到链接并阅读完整的内容)。

达克效应是指一种认知障碍,能力欠缺的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却又低估强者的能力。该流行的术语源自邓宁和克鲁格两人于1999年发表的文章。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专业文献中至今还未受重视,不过倒是出现在心理学专业以外的学术性出版物中,也出现在博客和一些网络论坛里。“若有人能力欠缺,他又无法知道自己的无能……,找到正确答案所需的能力就是判断什么时候出现正确答案的能力。”(David Dunning)

邓宁和克鲁格在先期的研究中发现,在理解文章、下棋或开车过程中,无知经常比知晓更多地引发自信。两位科学家在康奈尔大学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到了1999年得到的结果是,能力欠缺的人具有以下特点: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不能辨别他人的更高能力。

·无法辨别自己能力的限度。

·通过教育与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其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学到更好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邓宁和克鲁格指出,能力弱的人伴随着更严重的自我过高评价。自我评价和实际表现之间并不是负相关,自我评价越高并非能力就相应的越弱。

邓宁和克鲁格因他们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

如果说那些有明星梦的人在《我要当明星》这个电视节目里你争我夺可以引起观众们的兴趣,还有那些能力平平的人在各种素人真人秀节目中通过他们的超级自信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只要有人喜欢这种节目,并且不算羞辱别人,那么这样的节目还算有点娱乐价值。

约翰内斯·瓦斯(Johannes Warth)是一位职业鼓励师,他擅长超级搞笑,经常出现在各种活动上,他对这类搞笑综艺节目的解释是“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自信地登台”。

你认识精通搞笑综艺节目的企业管理者吗?我们大家都认识这样的人!他们简单地要求把自己所领导的公司建成全球市场上的领袖,不需要多少别的,只需要我们为工作付出燃烧的激情。只要我们真正投入进去,为任务而燃烧,我们就有了能力。这样的管理者或许在儿童时代就说过,他要当个明星。从这一点来看,他们至少在管理上要做出自我实现的效果。他们要求别人做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后看看员工们可以达到哪一步。

敢于去做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勇气”可以美化一个无能的人,他当然不会成功,但也不会损坏自己的名誉,他在极不可能的任务面前做了尝试,这样去玩火被烫伤并不丢脸。

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约翰·威克兰德(John H.Weakland)和理查德·菲施(Richard Fisch)在他们的《答案》一书中谈到了一种“乌托邦综合征”,其中写了这样的案例,有人一心一意地追随他的理想,自己却没有发觉,或许不愿意或没能力发觉无法实现他所期盼的目标。对他的计划能否实现进行反思或讨论,许多情况下成了禁忌。更糟糕的是,其中的乌托邦成分不能被理解,那么这位就患上了“乌托邦综合征”。空想家伤心或愤怒地试图解释怎么也摆脱不了的失败,对于失败的常见反应有以下几种。

·“我犯了个错误,很遗憾,我再继续试试。”

·“事情变得比我原来想象得更复杂了,我需要再多一点时间,我必须加倍努力。”

·“是别人影响了我的成功,他们不帮我,他们毁了我。”

那些有“妄想综合征”的人对自己和别人都不满意,越来越责怪环境,责怪那些可恶的别人,也责怪自己。实际上他们对具体的结果不理解,所以没有能力在学习中改变策略,或者完全放弃他们的乌托邦计划。他们是听不进劝的人,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全球第一”,根本不看看自己是不是个有能力的人。

我们在电视里看看那些乌托邦综合征患者的表演,或许有点娱乐效果,可假如你的公司老总追逐着一个毫无根据的乌托邦计划,还要你帮他实现这个计划,那又是怎样呢?那时你就不得不为这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计划哀叹了。

无能 / 狂妄 / 荒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