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失常,并不是孤独者的专属。体育场上,这一现象比比皆是。篮球比赛中,罚球十分简单——篮球运动员与篮筐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不仅能自己掌握速度和节奏,还不会受到其他人的盯防。罚球的英文,直译过来就是自由投篮,这个说法本身就表达了投篮的轻松程度。自由投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一位72岁的老人,他连续投进了2750次球。只要经过训练,以90%的命中率进行自由投篮,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有些运动员却认为罚球的难度很大。在2002年到2003年的赛季中,职业篮球运动员布鲁斯·鲍文(Bruce Bowen)就遇到了这一问题。那一年他自由投篮的命中率只有40%。鲍文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技巧,因为难度大得多的投篮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那一季,他三分球的命中率达44%——三分球的距离要比自由投篮远得多,而且角度通常都十分诡异。投三分球时,动作必须要快,因为总会有对方球员挡在你面前或朝你冲过来。但就是这样,鲍文在那个赛季三分球的命中率还是要比自由投篮的命中率高。
无论是哪种体育比赛的粉丝,都能讲出许多运动员发挥失常的故事。篮球运动员会因错失自由投篮的分数,而输掉一场本该获胜的比赛;高尔夫选手会在最关键时刻,简单的入洞一击,却不幸跑偏。不管运动员的水平有多高,在那些时刻,他们也会紧张。而正是因为我们的恐惧,因为我们可能会预期到自己的发挥失常,才使事情的进展更富戏剧性。
如今,研究人员们已经对人们发挥失常的心理活动有了更好的了解。许多体育运动中的动作,可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动状态下进行。你可以在进行自由投篮时,想着胳膊的动作;可以在打高尔夫球时,专注于随势挥杆的动作。你也可以自发地进行这些动作,但却什么也不想。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这些动作早已司空见惯,自发地做到也完全不在话下。(下次跑着下楼梯时,可以想一想自己双脚的动作。但如果你险些跌倒,可别让我们负责。虽然你是走楼梯的行家里手,但用心思考一下上下楼这个任务,也会降低你的成效。)对于入门级的人来说,在心中铭记自由投球时要收紧肘部,或打网球时记得在击球后完成整个动作,就会让自己的表现有所提升。有意识地关注是有帮助的。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所有这些动作都可以自动自发地完成。只要具备了这个级别的技能,过度的关注就会对最快速、最自然的肌肉协调产生干预。所以,运动员常常会因为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发挥失常。
发挥失常,是一种更宽泛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表现与关注度或称“觉醒”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呈现为倒转的U型弧线——如果关注度过低,表现就会变弱;而若关注度过高,表现同样会被消弱(见图6—1)。
图6—1表现与关注度的关系
如果我们所从事的任务位于波峰的左侧,那么过多的关注就是好事。对于其他任务来说,比如自由投篮,如果你是职业选手,就有可能因为在动作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而到达波峰的另一侧。自由投篮对于一些优秀运动员来说颇有难度,因为他们总是太过专注。布鲁斯·鲍文没有时间去思考他将要投出的三分球,但自由投篮却给了他太多思考的时间。更麻烦的是,你越是尽力不去想一件事情,就越是会想到它。心理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矛盾历程”(ironic process)——研究者请实验对象不去想“白熊”这种动物时,实验对象反而想不到什么别的东西。
我们现在将目光放到孤独者身上。我们终于了解到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糟糕了。他们发挥失常,正是因为稀缺让他们太过专注。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转的U型弧线。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孤独者之所以会表现得很糟糕,正是因为他们除了对自身的孤独进行管理外,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事。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很糟糕,是因为他们越过了倒转U型弧线的波峰,做得过犹不及。他们无法倾听对方的讲话,无法从容地闲聊,而是聚精会神地专注在“他们是否喜欢我”或“讲这个故事会不会好笑”等想法上。就像专业自由投篮选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随手一抛就能命中一样,孤独者如果将注意力从他们的社交需求上转移开来,就能做得更好。但是,稀缺却阻碍了这种变化,将孤独者的思想拉回了本该避免的状态。
节食者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节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控制,而抵御冲动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让冲动夭折于摇篮中。如果某样美食没有出现在你的大脑里,那么你就更容易避免在冲动下去吃这种东西。如果你确实想到了这种美食,那么将其遗忘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抵御诱惑。一直想着某种美味的甜点,只能让节食变得更加艰难。节食造成了热量稀缺,而稀缺转而又牢牢地将甜点摆在了你大脑中最明显的位置。研究显示,节食者成天想着各种美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肚子饿,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稀缺问题。一项研究指出,刚刚吃过巧克力的节食者,心里想到食物的概率更大。生理上,他们拥有了更多热量;但心理上,他们需要做出的权衡却进一步加剧了。节食很难,正是因为节食令我们将专注力放在了那些本想避免的事物上。
上述两个例子中,稀缺锁定注意力的这一关键特征,成了一种阻碍。节食者和孤独者面对稀缺时,内心充满了挣扎,因为稀缺会令他们专注于每一个小细节。
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单影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如果这种说法让你觉得太过残酷,那么就来看看另一种观点: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技能;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受人欢迎;节食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意志力;繁忙之人之所以整天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过上井井有条的生活。这种观点认为,稀缺是深层次个人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很难改变。
相比之下,稀缺心态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变。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