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在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控制时,自我控制力很可能会被消耗掉。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一项研究让节食者进入一个满是美味零食的房间,里面放有薯片、彩虹糖、巧克力和咸味花生豆,然后再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完成一项任务。对于有些人来说,食物就摆在他们旁边非常显眼的位置;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食物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在计算机上完成任务后,实验对象可以吃到大桶的冰激凌。那些坐在食物旁边的人,刚才一直在抵御美食的诱惑,现在终于忍不下去了。他们所吃的冰激凌量要比远离零食诱惑的另一组实验对象多得多。
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将意志力比喻为肌肉,以此说明意志力在频繁使用后会变得疲劳。从这个角度理解,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地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想要逃离稀缺陷阱就会变得更难。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所以,工作一直赶不上进度的人会说:“如果我再多那么一点点时间,就能赶在进度之前做完这些事。”街头小贩会想:“如果我拥有买水果的钱,而不用一点一滴地攒钱,那么就能摆脱债务,我的收入就能翻番。”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一次性的资源补充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想要一探究竟,于是为印度市场的小贩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现金。我们与经济学家迪恩·卡兰(Dean Karlan)合作,针对数百名小贩展开研究。对于其中的一半,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对他们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记录。对于另一半,我们为他们指明了一条逃离陷阱的道路,帮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一夜之间,我们将他们从借债者转变成了有能力存钱的人。于是,他们的收入翻番了。
我们想要了解稀缺陷阱的细节和形成原因,所以参考了对街头小贩们落入债务陷阱这种现象的惯常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小贩们宁愿借债也不愿意存钱,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储存省下来的钱——一方面,银行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心随处放置的现金的安全,因为这些钱很容易被偷,或者被家里的其他成员悄悄花掉。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拿到我们提供的现金后,他们应该会迅速地去购买一些耐用品,然后将这样东西保存好,并继续借债。最终,他们会再次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另一种解释认为,小贩们缺乏长远的目光,他们之所以会陷入债务陷阱之中,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没有长远打算。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小贩们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在拥挤的三轮车上忍耐45分钟,前去进货。接下来的一整天,他们都要在烈日下看守摊位。这些行为不是短视之人能做到的。还有人说,至少小贩们在财务问题上并不能着眼于未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只要拿到我们所提供的现金,他们就会立刻挥霍一空。可以想象,短视之人花起钱来,动作相当快。这样,小贩们很快就又会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第三种解释认为,小贩们理解不了复利的强大力量。毕竟,对于我们来说,50天就能无债一身轻的事实也会颇令人惊讶。也许当小贩们听说这样的事时,也同样会感到惊讶。对于选择借债的小贩们来说,如果其无法理解借债行为带来的叠加成本,那么每天去借债,在感觉上就会比这种行为本身更廉价。既然为小贩们提供现金也无法改变他们对复利的认识,那么其就会继续借债,很快就又会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我们认为,为小贩们提供一次性的资金补充,让他们逃离稀缺陷阱,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新发现。于是,我们在随后的一年中对这些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进行了跟踪。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并没有重归债务陷阱之中。他们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没有将现金换成物品以便保存,也没有再次开始借债。好像他们现在了解到了身陷债务陷阱的害处,坚持要远离以前的生活方式似的。这种现象符合定性数据:小贩似乎完全理解了落后一步的高昂成本。与那些忙着做不完事情的人一样,小贩们也似乎深刻地认识到了处在稀缺陷阱中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小贩们一点一点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其实说是一个接一个地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更为贴切。到了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帮助的控制组。
由此可见,实验数据驳斥了上述那些惯常解释,小贩们没有立即落回债务陷阱中,而帮助他们脱离债务的一次性现金补给也不能让他们免于稀缺陷阱的威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解释?小贩们为什么会最终落回稀缺陷阱之中?稀缺陷阱究竟有何神通广大之处,能在人们拿到足够的金钱,将收入翻番之后,还能对其生活再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