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2020年3月6日  来源:Dr昕理学 作者: 提供人:tengofei9......

最近有个家长问我:“我家孩子小时候可听我话了,乖得不得了。现在人大心大,什么都不听我的了,整天往自己房间里一钻也不知道在干嘛,我说和他多交流交流,他要么敷衍,要么不吭声,要么和我顶嘴,以前好好的一个孩子,这到底是怎么了啊?”

其实呢,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父母权威感的逐步丧失,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说起了。

1、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首先你得了解权威感的年龄变化

权威和领导关系是两种最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一(另一大类是亲密关系),儿童对最初权威的正确遵从会影响到他们长大后对社会上一切权威的遵从或反抗

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认为道德发展中的第二阶段叫做他律道德阶段(5、6岁~8岁),又称权威阶段。也就是说,6-8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学会了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但与此同时,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但等孩子再继续长大,他们将进入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12-14岁),这个阶段的大孩子已经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认作大家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那么规则就是可以改变的。大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包括父母)之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互惠的可逆特征。(比如“你是我老板/客户爸爸/给我很多钱,那我就听你的吧。”否则,“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气总裁范儿对12岁以上的人就不太好使了。)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所以权威感的丧失,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下图中,从二年级到高二,不管权威对象是父母还是老师亦或者社会人士,儿童对权威人物的服从倾向都是一路下滑的。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2、怎么才能让孩子大了还听我的呢?

——你还得了解权威感的组成因素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问我这类问题的父母还挺多。但相反的例子,我也曾遇到过。

那是我在听一个电竞冠军讲述自己从电竞选手转型为游戏主播的讲座时,台下大部分家长的提问是:

“请问你是怎么防止沉迷游戏的呢?”

“夺冠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玩游戏的普通青少年你觉得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你现在收入是高,可是等你老了你怎么办呢?”

只有一位中年男士问:

“哪款鼠标和键盘值得入手?”

在座的其他人都哄堂大笑,但这位男士并不是开玩笑,而是很认真地记下了那位电竞冠军的推荐。

讲座散后,我与他攀谈了几句,得知他的女儿在某名校念大学。他说:

“女儿小时候最不怕我,最不听我的话,因为我最宠她。但是现在她最听我的。因为她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我能给她指导,她在遇到重要选择的时候我会给她建议,年轻人世界里的新奇玩意儿,我也能和她聊上几句。我的建议是,不管多大岁数,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孩子才会服你。”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说“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就得去学打游戏”。而是想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位女儿越大反而越听父亲的话呢?

这就要说到父母权威感的来源了。

研究者发现,父母的权威感(俗称“威信”)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权威定向、知识定向、身份定向以及行为定向。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权威定向:这个人是管事儿的,他当家他做主,什么事儿都是他说了算。

知识定向:这个人懂得多,说得对,让我心悦诚服。

身份定向:父母之命,不可违背,还是听他们的吧。

行为定向:做错事情要挨打的,所以要听话。】

研究调查发现,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对方是不是大人已经不重要了,以理服人最重要)。

换成大白话说就是,孩子小时候听话,主要是怕打怕罚。这个阶段对孩子的管教,往往需要以奖惩制度来进行约束;大了以后管教,强化与惩罚的用处就不大了,因为这个时候惩罚他们也不怕了,打架你还有可能打不过他……这时候还想让他听你的话,主要就看你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对他的人生进行有效指导

例如:

他不会做的数学题,你会好几种解法;

他和同学相处不好,你教他一招让他备受欢迎;

他完成不了领导交待的任务,你教他方法让他成功胜任……

这种时候,他会格外信服你,自然会把你的各种建议当回事儿的。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你是“学”而为父母。就像牛群和冯巩的相声《威胁》里说的,“儿子长个儿咱不怕,咱是怕他长学问呐!”(如果按考试成绩来论辈分,谁叫谁爸爸还不一定呢!)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所以现在家长也不好做,前两天还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了张图,没有知识就不配有权威!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所以有些家长疑惑:“我让她去考个公务员,为她好的事儿,她怎么就不听我的话呢?”那就说明:在她心目中你的人生经验已经不足以指导她的道路了。

3、权威感发展不好会怎么样?

——儿童的权威关系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一定程度上讲,儿童虽然知道服从各种特定权威的期望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也并不应该完全照搬照行权威发出的各种要求。完全无脑服从权威,对他们的发展也并没有多大好处。

比如,米尔格纳姆的电击实验中,很多被试明知去电击对方是错的,也明知自己没有性命之忧,却还选择加大电击的电流,也是一种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再如,那些把孩子送去网瘾学校电击的父母,就是对假“权威”的无脑服从;

再比如,在某些消费场景中,如果推销者呈现出一种“特别专业”的强硬态度,有些人也会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莫名消费。这也是对假权威的盲目服从。

合理的权威关系并不是对所有权威的所有规则、命令和要求都盲目认可和执行,而是一种理性服从。恰恰是这种服从中的理性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表现之一。权威感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不是简单地说“服从”好,还是“不服从”好,而是要建立一个对“权威”的正确认知和正确判断,以及找出自己与“权威”的相处之道。

因为,为了更好地协调与权威间的关系,同时理解并执行从权威那儿发出的各种命令,一个人可能会去思考、探究、推理:

“我应不应该服从?为什么要服从?如何服从?如何不服从?哪些情况我必须服从?哪些情况我可以不服从?如何通过服从给自己带来益处?如果避免不服从带来的坏处?……”

因此,儿童对特定的权威关系不仅仅只有简单的“服从”与“不服从”两种行为反应,还含有一个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正是这一探究性的权威认知活动推动了儿童社会化进程,并使之日趋合理化,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适应社会。

父母 / 权威 / 行为定向 / 惩罚 / 身份定向 / 知识定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