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

2020年2月8日  来源:大朴国学 作者: 提供人:zhuoying34......

有一段时间,某一家白酒企业,通过一个朋友找我。

他们是想自己做一个独特的香型,因为他们在老子故里,所以想把自己的香型定义为自然香

从技术指标的角度而言,没任何难度,就是把他们的现有技术指标作为标准就可以了。

但是,当他们开始做文化定义的时候,却迷茫了。因为到底什么是”自然“,可能不是那么好解读。

他们的思路是通过《老子》来进行解读。不过,当他们跟我说他们的思路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愤怒也有些无奈,原因是,他们想用《老子》,阴阳五行来解读什么是自然。(就是他们认为阴阳和五行的结合就是从《老子》开始的)

一听,他们可能就没仔细读过《道德经》,因为在《道德经》里,并没有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而且想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解读的话,估计越解释越乱。

商业、品牌的信息传递要力求简洁,力求能够快速的占领目标消费者的心智,如果你的品牌塑造需要讲一个宏大的理论架构、一个很长的故事,才能够让目标消费者理解的话,那很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我当时说服他们放弃了这个想法,其实,有更简单,也更有效的方法。就一个字,就可以解决。

这个字,就是”“,因为这个字既可以在哲学上用来解释自然,又可以精确的表达日常用语,也就是在文化定义中,建立这么一个等式:自然=真,然后再往下延展,真材实料、真正的传统工艺、喝出真感情。

既然说到了《老子》,我们今天就分享点《老子》的内容吧,最近一直在写关于心智和认知的问题,其实,这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我们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简单的翻译一下: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很多人第一次读道德经或者其他的经典,可能会有这种感觉,读着这些经典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头的形象,说话绕来绕去,都是车轱辘话,这些文字从表面上理解也都很简单,像今天的这些内容,都是正常人通过个人的生活或者心理的体验都能获得的,像踮着脚尖站不稳,步子迈的太大走不快,这些可能很多小孩都明白这些道理。那老子和我们其他的圣贤讲的道理都是字面的意思这么简单的吗?如果是这样,《道德经》和其他经典为什么能被传承几千年?难道中国人都是缺乏生命体验,需要反复的教授这些简单的内容的吗?而且当时用竹简记录,书写记录的难度都很大。如果都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们的经典也不会被传承几千年,道德经也不会被称为万经之王,成为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一部经典,更不会被盛产哲学家的德国人奉为最该普及的经典之一。

这些疑问,大家可以思考。这里其实隐藏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问,我们读自己的经典,为什么还会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的制度这些方面完全受西方影响。我们现代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西方化了。简单来说,中国文化是从“象”或者可以简单的称之为现象或者人的生命体验、对自然界的观察这些方面开始的,我们的经典也经常都是从现象不停的往上推演,去描述那个终极的“道”。就像这一章,从踮起脚尖站不稳一直推演或者说追寻到“道”,这是我们经典的逻辑。西方文化则不同,西方文化讲的是逻辑,逻辑背后的基础是数学,他们认为一切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和方程式来表达和思考,所以有人说西方人的上帝是个数学家。

为什么跟大家絮叨这些东西呢?很简单,因为我们现代中国人受教育的方式已经是西方化的了,我们接受新的知识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逻辑。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接受新知识或者判断一个事情的思考过程是不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明白这个前提,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经是西方化的了,如果简单的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读经典,很容易觉得我们的经典缺乏逻辑,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我想,不是这样的,是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圣贤的逻辑和经典的思维。那我们的经典是不是能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推演呢?我想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方法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我们的生命体验上。我想,这也是西方的哲学家们试着去理解中国的经典的方式和路径。

所以,我们的文章一直坚持试着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读经典,引入西方的文化和现代的科技成果,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试着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让经典回归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来。

西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自我认知偏差的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说:我长的不算丑,起码比一般人要好;我的智商应该在一般人之上,起码比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聪明,这是绝大部分人的自我认知,如果真相是这样的,那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就不成立了,这就是自我认知偏差。其实,“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这些现象背后很大的原因是自我认知的偏差,同时也有对别人认知的偏差。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刻着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这个认识自己和省吾身,认识的是什么?省的又是什么?应该就是要矫正我们的自我认知偏差,回到“道”的角度上去看,回看我们本来的自己,脱离了自我认知偏差的自己。我们就是和山川河流、乃至草芥刍狗一样的,只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遵循道,合于道才是应该的生存方式。那回到生活里面,抛开了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我期许以后,本来的自己该是什么?那就是我是谁,该做什么?我是一个员工,就做好这个员工该做的事情,我是一个母亲就做好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情,我是一个企业家,就该考虑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给员工合理的待遇,保证员工合理的利益。做好本职工作,也就是守本分,这就是做回本来的自己。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有些人可能会说,这都是些大道理,让我照着去做我想不通,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也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比别人聪明多少,如果我再不去表现自己,我还有什么机会?不是更没有出头之日了吗?再就是西方人讲究个性解放,展现自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呢?喜欢自我表现的人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天性就喜欢表现自己,他们可能会说,很多英雄、领袖都是个性非常鲜明,非常有自我表现的能力,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先说说第一种情况,自见。我们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别人都看不到吗?领导都看不到吗?我如果老实本分不就是永远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出头之日了?如果我是个老师,好好钻研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即使你的领导看不到,别的学校的领导会看到;我是一个销售人员,我给公司创造了很多的利润,即使你的老板看不到,别的老板也会看到。现在是一个开放社会,一个人被埋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我们觉得怀才不遇,首先要考虑我有没有才,我对自我的认知是不是有偏差,我以为的那个“才”放在客观的角度真是“才”吗?是不是做好了自己该做好的?那真正的自我表现应该是什么?就是你生活、工作中自然表现出来的最真实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的表现和别人看到的你,都只是结果,而不是你可以通过拍马屁,做样子给领导看,刻意的去讨好领导所得到的那个“好印象”。那通过偷奸耍滑、巧言令色是不是能得到现实的利益呢?短期内确实有可能,但是长期而言得不偿失,那有些人可能会想,我先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理想的职位和结果,那我就有更好的资源去认认真真把这些短板补齐不更好吗?这和一些人一样,先昧着良心发财,然后用这个钱去做慈善不更好吗?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路径依赖,这个理论虽然是讲经济发展对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原来获得成功的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其实,放到个人身上是一样的,我原来怎么做事获得成功,一次可能是偶然,两次就觉得是必然了,人性就是很容易放大过去成功的经验,对过往成功的路径过度依赖,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和那个注明的猴子吃香蕉的试验是一样的,我们和猴子没有区别。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发达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和信息的流动性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你想躲起来都很难,更别说被埋没了。西方人讲究个性解放、自我表现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因和我们不同,大家对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有着基本的共识,但是东方的文化讲究谦虚和谦让,社会的共识是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容易被大家排斥。所以,在东方社会,过度的自我表现只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情况,自是,就是自以为是。我们生活里经常碰到很多自以为是的人,有些人会想,为什么这些人这么不可理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其实这就是《老子》里讲到的“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自是者其实是脱离了道,活在了自己虚构出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认知是虚构的,逻辑是虚构的,但是别人并不是他虚拟世界的一部分。

那我们该怎么避免自以为是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我们的经验、眼界、受到的教育都有关系,而这些都是“自以为是”,既然本来就是自以为是,那我们还怎么避免呢?这就是我们的先贤们所苦苦追寻,反复劝导我们也要去追寻的“道”,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本身才能真正避免自以为是。我有一个说法,可能有利于大家去理解,就是“诚实的思考”,就是我们看待和思考问题,首先剥离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主观以及和自己相关的利益,来看到事情本身该怎么做去思考问题,这能尽量降低我们的自以为是。拿个例子来说明,传销就是一个典型的自以为是的过程。虽然参与其中的人的自以为是是被别人植入的。他们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想的更多的是我只要努力的去说服每一个人我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能够不劳而获,获得他想要的生活,他没有考虑过,一个好的商品首先应该满足他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才会能够被销售,什么样的利润才能够支撑一个商品那么高的暴利,让这个链条上每个人都能赚到钱?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也是违背常识的。是这种对未来自以为是的想象让他们选择放弃思考或者视而不见最终人财两空。当然,有些人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说这个链条断裂之前我就跑,但是我们见过几个能跑出来的?这也是另外一种自以为是。

第三种情况,自伐者无功,我们现在是,做出一点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总是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光鲜亮丽的名片,总是怕别人看轻了自己。在单位里也是,总是怕领导没有看到自己的成绩,或者是弄出一些虚假的成绩,就是为了能够自吹自擂,还有一种是干吹,就是本身平平无奇,或者问题一大堆,他都能吹出花来。更有甚者,功劳都是自己的,错误全是别人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自吹自擂最终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障碍,失去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变成孤家寡人,而且引发别人的反感和排斥,我想”无功“,这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

第四种情况:自矜者不长。《三国志·蜀书六》:“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在该句中,两个“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刚”,贬义词,表示刚戾无礼。“自矜”,贬义词,表示骄矜自傲。“暴”,贬义词,表示粗暴残忍。“无恩”,贬义词,表示刻薄寡恩。这是《三国志》,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我们今天重点说关羽,这里的重点就是自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傲。

很多人觉得,我不自夸,自己内心里清高一下,自傲一下还不行吗?虽然你有去自夸,但是这种思想会有意无意的表现在你和别人打交道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果再加上有些人拍拍马屁,我们就会真的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总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就会觉得别人处处不如自己,其实,说到底,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和别人没什么多大区别,即使我们有一些成绩,很可能也是各种因素因缘际会的结果,我们很可能放大了我们自己的作用。

最后这一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就“物”这个字需要提示一下,这里的“物”就是指人,天地万物,人为其一。理解了这个,整句话就很好理解了。从“道”的角度讲,上边说到的这些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多余的,就像剩饭剩菜和赘肉毒瘤,大家都觉得厌恶恶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么做。

其实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精神上的毒瘤,如果不解决,不但不能合于道,任其发展,只能道亦失之,被“道”遗弃,更不可能有所成,有所得了。

老子在本章中所讲的这些,就是从生活现象当中提炼出来的,我们“修道”,就是要“以己之心,观人之心,以己之心,观己之心,以己之行,观人之行”。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生活中,认真感悟老子的“四戒”。

自见 / 自是 / 自伐 / 自矜 / 幸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