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前言

2020年7月10日  来源: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作者:[美]朱迪亚·珀尔;[美]达纳·麦肯齐 提供人:kangtao76......

大约20年前,在为我的书《因果论》(Causality, 2000)作序时,我发表了一段颇为大胆的评论,以致朋友们都劝我低调行事。“因果论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我写道,“从一个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概念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语义和逻辑基础的数学对象。悖论和争议得以解决,模棱两可的概念得以阐明,那些依赖于因果信息、长期被认为是形而上的或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在也可以借助初等数学加以解决了。简言之,因果论已经完成了数学化。”

如今读到这段话,我自觉当时还是有些短视了。我所描述的“转变”被证明是一场改变了诸多科学理念的“革命”,现在,很多人称之为“因果革命”,而它在学术圈激起的波澜正蔓延至教育和应用领域。我相信,眼下是向更多读者分享它的大好时机。

我在这本书中力图完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使命:首先,用非数学的语言阐述因果革命的知识内涵,说明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其次,分享在解决重要的因果问题时,我们的科学家前辈走过的英勇征程,无论成败,这些故事都值得讲述。

最后,回溯因果革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源地,目的是向你介绍如何开发出用我们的母语——因果语言进行交流的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应该能够向我们解释事情为何发生,为何机器人以它们选择的某种方式做出反应,以及大自然为何以这样而非那样的方式运作。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它们也应该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我们的思维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运行,以及理性思考原因和结果、信任和遗憾、目的和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书写各种公式时,我很清楚我的读者是谁。但是当我为大众写作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冒险。这种新的体验很奇特,甚至可以说是我生命中令我收获最大的一场自我教育之旅。我需要用读者的语言组织思路,猜测读者的背景、可能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反应,这比我在写作此书之前对所有那些公式的探索都更能加深我对因果论的理解。

为此,我将永远感激你,我的读者。我希望你能与我一样迫不及待地去寻求答案。

朱迪亚·珀尔

洛杉矶,2017年10月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