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三章 我们的感官

2015年4月25日  来源:我们为什么会犯错 作者:(美〉舒尔茨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一个女士曾经问我是否相信鬼怪幽灵的存在。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信。我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幻觉。

1818年4月,苏格兰探险家约翰-罗斯(MmR0ss)带领两艘船驶出伦敦,出发向西。罗斯曾在海军服役30年,这次出航是受到英国海军部的委派,准备搜寻无数人找过的西北航道(NorthwestPassage)。当时航道存在与否尚未知晓,但其潜藏的经济效益不容置疑。由于当年所有商品几乎全靠水路运输,欧亚之间更快速的中转无疑会掀起全球贸易的新浪潮。由此,难怪全世界都为西北航道而痴狂。这条航道是激励探索者前行的动力,是呈现新世界瑰丽远景的荧幕,也是成就或毁灭无数人声名财富的严苛考验。在1818年远征队出航前,探索家和淘金者已经花了300多年时间搜寻这条航道,在后75年时间里,英国政府还开出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0万英镑)的长期悬赏令,要奖给任何找到航道的人。

早在罗斯出航前十年左右,梅里韦瑟-刘易斯(MeriwetherLewis)和威廉-克拉克(WilliamClark)徒步穿越美国之行便轰动于世,他们的旅途证明美国东西海岸间没有可通航的河道。此后航海家都把目光北移,瞄准加拿大北极地区。这是一片罗斯从未到过的地方,他虽年仅9岁就参加军队,但在1818年以前到达过的最北部也不过瑞典而已,此外只去过英吉利海峡、西印度群岛和地中海。找他这么一个没有实地经验的人来担当这支重要远征队的领队似乎不靠谱儿,但当时的航行赞助者、海军部副部长约翰-巴罗(JohnBarrow)实在也找不到其他合适人选。自从两百年前威廉-巴芬探索北极后,基本上再也没有人从英国出发到过北极。所以,罗斯的远征堪称现代皇家海军的首次北极远航。

罗斯从巴芬的地图和报告中知道了巴芬湾及其西北部有史密斯、琼斯、兰开斯特三大海峡与其齐名。鉴于巴罗认为大范围的探险比较合适,罗斯便决定去探索这三大海峡,看看是否能从那边找到万众瞩目的西北航道。经历了3个月的海上漂行后,罗斯船队在同年7月抵达巴芬湾。此次登陆本身就是胜利,因为连同巴罗在内许多人都公开质疑巴芬湾的存在。罗斯一行发现史密斯海峡和琼斯海峡不可穿越后,把注意力转向了兰开斯特海峡。在罗斯看来,兰开斯特也是三大海峡中最有希望的一个。然而,他们在8月底到达海峡口时,却见厚雾封天,笼罩了海峡。于是只好等待。8月31日下午3点,一位军官敲开罗斯的舱门,汇报说天气转晴。这位船长拔腿冲上甲板,不一会儿便见雾气散去了。罗斯在回忆航海时写道:

“在海峡的尽头我清楚地看到陆地,地面上还有一排纵贯南北的山脉,目測距离约8里格(相当于27英里)。船长刘易斯和领航寅詹姆斯?黑格记下了陆地的方位并写在日志里……而我则以海军部部长克罗克的名字,给那些横亘中央的南北向山林命了名。”

原来,所谓的兰开斯特“海峡”竟然只是浅水湾,巴芬湾连接的并非通往太平洋的水路,而是绵延不尽的冰山,这便是水路的终点。罗斯的北极之行也至此告终,失望是必然的,但他毕竟完成了海军的使命。于是,这位司令官调头返航。

但怪事发生了。罗斯的副司令官威廉-帕里(WilliamParry)乘坐另一条船远远跟着罗斯,却没有看到他所谓的挡住去路的山脉。回国后,帕里把自己的所见汇报给巴罗,而巴罗作为远征的支持者和寻找西北航道的积极分子,自然倾向于帕里的说法,宁愿相信山脉不存在也不愿相信它存在。既然信了帕里的话,巴罗便断定罗斯有错。于是,罗斯很快便被怀疑和耻笑所包围。虽说按一般标准衡量,罗斯已算得上成就斐然,他最大的成就是顺利驾驶英国轮船通过危险的北冰洋东部水域而后平安回国,同时证实了饱受质疑的巴芬报告切实无误。他还为英国捕鲸业开启了通往巴芬湾之路,也记录了西方人跟因纽特人之间第一起著名冲突,还搜集了有关潮汐、冰川、磁场的重要信息,更别提带回来的生物、地理样本不计其数。可当时全世界一门心思都扑在西北航道上,这一切成就相比之下都显得暗淡无光。罗斯先是声誉受损,很快就声名扫地。在1818年远征队回国后不到一年,巴罗便派遣帕里出航再次査看兰开斯特海峡,这次帕里也看到了克罗克山脉,但他直接从两山之间穿过去了,原来那些山脉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欺骗罗斯的是地球上一种奇特而迷人的光学现象。但凡炎炎夏日里坐过车的人都应该对蜃景不陌生。你远远看见公路前方似乎被水塘覆盖,靠近时却发现水塘消失了。这种蜃景叫下现蜃景(inferiormirage),也叫沙漠蜃景(desertmirage),因为在燥热多沙的沙漢中,同样的现象会导致旅人看到根本不存在的绿洲。但极少有人看到过罗斯那种蜃景,因为只有南北两极才具备形成这种蜃景的条件。而这种蜃景叫上现蜃景(superiormirage)或极地蜃景(arcticmirage)。下现蜃景反映的是不存在的东西,像地上的水洼和沙漠中的水源。而上现屋景反映的则是存在的事物。所以,罗斯看到的山脉是真的,但那些山脉不是矗立在25英里以西的兰开斯特海峡,而是坐落于在两百英里开外加拿大北冰洋上的遥远岛屿。

毫无疑问,正常情况下看到两百英里外的山,我们不会误以为那些山就在周围。其实,若没有相当理想的条件,隔着两百英里的距离是看不到山的。但上现蜃景却让光发生了折射,把地平线以下的光线弯折到地面上,导致那些本该被地表遮挡的景色也跃入我们的视野中。这种蜃景产生于气温反常。一般来说,地表附近的气温高,往上则气温渐低。(想想看,山顶的温度是否比山底低?)可是一旦气温反常,地表温度和上空温度就会颠倒过来。地面附近(譬如海面和冰川上方)的低温空气遇到由特殊大气状况导致的上层髙温空气,光线的折射率将会明显增大。在地球两极,由于地表附近空气极冷而形成极大光线折射率,几千英里以外的物体也能被反射到人类的视网膜上。本质上,这其实就是另一种鬼火,光玩了个把戏,害得粗心的游客走偏。

罗斯不是第一个受极地蜃景蛊惑的航海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公元8世纪,凯尔特人曾从挪威海的法罗群岛出发,在现在的冰岛靠岸。当时他们之所以起航,很可能是看到冰岛的蜃景而误以为这个小岛就在附近。依此类似,历史学家推测格陵兰岛海岸的维京人也是遥望到巴芬岛上群山的上现蜃景才会冒险出海,于公元1000年左右登陆北美洲。这些例子表明,上现蜃景里多出现山峰和大块陆地。

下现蜃景唯一的戏法是变出一个模糊不清的水塘幻象,而上现蜃景则不同。上现蜃景能展示出任何客观存在的实物,所以,从理论上讲,它呈现的内容几乎无穷,有海员声称看到过像冰山、浮冰之类较小物体的蜃景,但最难忘的还是看到其他轮船的蜃景①。

① 作者注:史上记载的最大的蜃景是一整片大陆。1906年,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帕利徒步探索加拿大北部,突然间他抬头一望,看见大约120英里远的海面上有一块土地占据了大部分地平线,于是帕利认为那肯定是块大陆。说到这里,北极探索的术语会有些绕口,因为帕利(别同罗斯的副司令官帕里弄混:H把这片土地命名为克罗克大陆(不要同罗斯的克罗克山脉混播>。回到美国后,柏利汇报了自己的发现,7年之后,他以前的副官唐纳德麦克米兰在加拿大北极H设营,因为北冰洋已经冻结成冰,所以他们就走上了海面。大槪依靠双腿和雪橇走了600英里远时,他们看到了一片完全符合帕利描述的陆地。可是,继续靠近却发现那片陆地似乎在变化,而且日落入夜后陆地就完全消失了。这些人还是继续前行,但是始终没有到达陆地。现在我们知道,就算再走几百英里也没有陆地,所以这不能完全算是极地蜃景,而应该算是海市蜃楼(fatamorgana),是一种放大兼扭曲的戏法。探险家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冻住的海面上几个凹凸不平的地方,只是在反复无常的极光作用下被夸张地放大而已。

要了解上现蜃景有多么真假难辨,只需看一看近代加拿大船长罗伯特巴特利特(RobertBartlett)的遭遇。

1939年7月16日,巴特利特从格陵兰岛起航驶往冰岛,就在航海途中,他突然望见冰岛的海岸就在眼前,距离很近,以至于他简直能看淸楚许多熟悉的地标。就像约翰?罗斯一样,巴特利特估计距海岸的目测距离尚有25英里到30英里远,可他心里明白,轮船距冰岛海岸的实际距离应该在350英里左右,是目测距离的10倍多。所以,他能看到这个海岸简直就是奇事,就像在俄亥俄州看到华盛顿纪念碑一样。巴特利特记载道:“好在我清楚自己的方位,好在目的地不是雷克雅未克,否则我会以为再过几个小时就能靠岸了,海岸的轮廓和白雪皑皑的山顶看起来都近得不可思议

多亏这125年以来导航工具和地理知识的进步,巴特利特才没有重蹈罗斯的覆辙。且他依靠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进步才得以推翻误判,所以只是手上的资源丰富了而已,他的感觉还是一样地被彻底忽悠了。

我们犯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为自己的感觉所骗,有时候导致的结果还相当严重(不信你问问罗斯船长),但我们一般会觉得感官失误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还经常不把这种失误当错误。但感官的失误包含了错误的精髓,所以早期研究错误的学者詹姆斯-萨利才会把《幻觉》作为其著作的标题,也作为其他错误的范本。

其他人也持类似观点,只不过自己没意识到罢了.发现错误时,我们会说自己出现“幻觉”了,不再相信之前的观点,我们会说自己“幻灭”了。更常见的是,我们讨论知识和错误时必定会以视野做类比。我们形容掌握真理的人有远见、见地、洞察力、卓见,而形容无知的人是睁眼瞎,如果理解了一个问题,我们会说擦亮了眼睛、看明白了,或者说之前瞎了眼而现在看懂了。

“看见”和“明白”之间不仅存在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还相信所见所闻以及其他感觉就是事实。看到蓝色就认定是蓝色,感觉到热就认定天气热,看到棕榈树在微风中轻摇就认定有微风拂过棕榈树。此前我已提过,我们喜欢把脑中的观点当做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对于感觉更是深信不疑,这一点在后续章节中还会详加阐释。无论是天气热、棕榈树、蓝色还是微风,我们都会把这些感官直接受到的剌激当做世界的真实特征。

“捞到宝藏.北极探嗆完成I^这是乔治克魯克香克在1819年画的一幅漫画.意在讽刺罗斯的北极远航。最左边的男人在说:~我们找到的东西够多了.有蘸.海鸥、野蛮人.短木块.石头.小狗等等.根本不用再去北极。”画中罗斯及其船员都没有鼻子.这里暗指纽因特人以拉鼻子取代握手的传统。那个抬着北极厢头部末嫋的男人在说:"丢了鼻子.感觉真好。”

那么,感官是如何欺骗我们呢?就像刚才我们还看到的那样,感官是骗人的髙手,尤其揸长在正常情况下蒙我们,而不仅仅是在约翰-罗斯那样的极端情况下。想想看,在星空晴朗的夜晚走到户外会发生些什么。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想象你不是在芝加哥或休斯敦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在真正漆黑的地方,比如在喜马拉雅山脉、巴塔哥尼亚高原或大峡谷的北边缘。到了那些地方抬头仰望,你会发现天空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穹顶,厚实的黑幕从地平线一端铺到另一端,又被无数的星辰刺破。站得久了,你会感觉整个天穹在转动,像神秘船闸里那些转速极慢的转向轮一样。站得再久一点,你会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奇怪地处在整个银河系的中心。你的头顶就是天穹的顶点。而你脚下的陆地(这片陆地跟天空、星辰不同,是平坦而静止的)仿佛以你为中心,往四面八方无限延伸。

不算天气恶劣的情况,不算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发明的人造光源,我们人类抬头欣赏这样的夜空已经有7300万个夜晚。这幅景象自然是假的,你在虚幻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所看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误导。天空既不是穹顶也不会旋转,大地既不平坦也不会静止,而且很遗憾,我们人类更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这一切不仅错了,而且还错得很典型,就像泰坦尼克号打击了我们的自尊一样,这一景象嘲弄了我们的智商,留下了一道永恒的伤疤,时时提醒我们犯错的可能性多么惊人。奇怪的是,我们只需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就会犯下如此基本的错误,别的什么都不用做。连拜占庭式的理论归纳都不用,我们就得出了“星星在动而我没动”的槪念(其实,正是拜占庭式的理论归纳逐步把我们引向对宇宙更准确的理解),我们只是简单地看到了前者就感受到了后者。

感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