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逻辑树分析法的两种分析方法
在讲述逻辑树分析法时,我们会发现它的结构与金字塔结构相同,都是由一个主题分解出多个内容。事实上,逻辑树分析法属于金字塔结构衍生出的一种工具。当我们有了确切的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金字塔的结构将这一结论细分成多个部位,然后层层深入进行分析,或将许多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提炼等,最后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而当这一结论并不确定时,我们就可以用逻辑树分析法对这一结论进行推理和检验。
逻辑树分析法可分为选择型分析和顺序型分析。选择型分析主要应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方向还不确定时,顺序型分析主要应用于我们已确定一件事情的方向时。
山姆是名学生,他想凭自己的能力在三个月内买一台电脑,于是他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即购买某牌某款型号的电脑。目标制定之后,他需要结合现实考虑一个问题,即自己是否有能力购买这台电脑。在此环节中,如果他有能力购买,可以直接进行购买电脑一项,进而按顺序考虑在哪里买这台电脑;如果没有能力购买,那么他需要运用选择型分析来决定自己如何能购买到这台电脑。
用逻辑树进行分析,假设山姆想买的这台电脑价值1万元,而他手中的资金只有5000元,那么他需要先明确目标与现实的距离,之后想办法在三个月内使手中的资金由5000元变为1万元。对此,他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两种。
增加收入的方式可分为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两种:主动收入可分为劳动所得收入,投资所得收益,以及其他方面的收益,如向家人求助,变卖二手物品等;被动收入可分为引流量,以固有产业收取租金,企业盈利等。由于山姆还是学生,不具备被动收入的条件,因此在选择过程中,此项被选择去掉。
按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接下来要做的是在主动收入中进行选择,留下可行的选项,去掉不可行的选项。由于山姆想凭自己的能力买电脑,因此向家人求助一项应去掉。结合他的个人实际情况,手中并没有价值较高的二手物品,所以变卖二手物品一项也应去掉。山姆手中的资金有限,并且不具备投资经验,相比之下,劳动所得更适合他,所以留下劳动所得收入一项,去掉投资所得收益一项。
确定了具体方案后,山姆就可以选出一些自己可以从事的工作,对每一项进行顺序型分析,然后衡量各项工作的投入和回报,最后从中选择出最有利的一项或几项。同时,也可以结合减少支出一项,计算自己一共需要通过劳动获得多少钱。
在减少支出一项中,山姆可运用选择型分析,判断出自己可减少开支的项和不可减少开支的项。山姆每个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经过选择,他发现和朋友外出聚餐、购买游戏类杂志和汽车模型的开销属于不必要开销,可以减少。运用顺序型分析,山姆得出了每一项可节省的金额,最后得到每月可以从生活费中节省出400元的结果。也就是说三个月里,山姆可以通过减少支出获得1200元。那么他只要通过劳动赚取3800元,就可以买到他想要的电脑了。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知的条件是,山姆需要在三个月内通过兼职赚3800元,平均每天至少要赚到将近65元。在对他选择的每一项工作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一些麦肯锡的假设逻辑,先假设他只做这一项工作,来确定他三个月内是否可以赚到3800元,如果不能,那么再去分析山姆是否可以同时做其他的工作,当这项工作不能使山姆在规定时间赚到需要的钱,又不能令山姆同时做其他工作时,这项可以去掉。
山姆根据同学的建议,对可选择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选定了两份工作。一份是一家超市的夜间收银员,工作时间是每天晚上10点到深夜2点,每月薪水1200元,三个月可以赚到3600元。另一份是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该餐馆招小时工,每小时10元,工作时间是下午6点到晚上10点。从餐馆到超市,骑车十几分钟可到达。从超市到寝室,骑车20分钟左右可到达。
山姆选择这两份工作的理由是,按照顺序型逻辑进行分析,如果他每天在餐馆打三个小时的工,那么每天可以赚到30元,按一个月30天计算,他一个月可以赚到900元,加上夜间收银员的工作,他一个月总共可以赚到2100元。按照这样的进度,他不需要两个月就可以赚够买电脑所需要的钱。
运用麦肯锡逻辑树对上述的假设进行检验,得知该方案确实可行后,山姆便可以采取实际行动,开始他的工作。在这一案例中,我们采用了选择和顺序的分析方法,选择的分析方法主要用在山姆还不确定自己要选择哪一个方案时,对所有方案分别分析利弊;顺序的分析方法主要用在山姆已经确定了实施的方案后,对方案进行细化,研究如何开展。
选择分析法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常情况下,虽然我们进行选择分析时不确定哪一个才是最需要的,但我们心中已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我们只要根据这一标准进行选择即可。在上述的案例中,山姆虽然不确定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但他的标准是“能够确保他在三个月之内赚到足够的钱”,有了这一标准,再去衡量工作是否符合标准,就很容易做出判断。
顺序分析法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顺序分析的过程其实属于一种验证的过程,当我们给这一论点罗列各种论据时,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这一论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列出的论据一定是我们已经确认真实的。顺序分析法的应用就像水到渠成一般自然,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一些特殊范围的应用,只要将这件事情在正常情况下的发展表述出来就可以。
麦肯锡提醒我们,在运用逻辑树分析法之前,我们必须先搜集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数据是客观的存在,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可以更加直观而准确地表现某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搜集,这些信息往往都是已经检验,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
并不是数据搜集得越多就越好,当我们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检验时,一定要检验所搜集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数据与主题之间的相关性。在麦肯锡内部,人们在检验数据时常常会向自己提出“so what”这样的疑问,其目的在于让自己更加清楚这些数据的作用,以免用不十分相关的数据来回答核心的问题。
在对数据进行检验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选择法留下其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数据,将没有重要作用的数据放置一边,避免它们干扰我们的思路。这一工作就像从稻壳里挑出麦子一样困难,但我们却又必须这样做。当我们发现有不相关的数据存在时,就要将它剔除。
如果有些事情的信息量太大,那么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草图”,这是一个类似幻灯片的东西,幻灯片的顶端是一个经过提炼得到的总标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漫长,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随时记录下脑中的想法,以免当我们想要回过头来寻找时,已经遗忘了。所以建立“草图”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从事创造工作的人才需要时常画“草图”,比如画家、作者、设计师等,其实画“草图”这一方式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用。“草图”的形式可以不用十分清晰,可以只是大概的几个点,一旦我们头脑中的东西形成了纸面上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轻易消失。我们随时可以将它拿出来看,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以此为参考。
在日常工作中,麦肯锡也建议所有的人每天画一张“草图”,将自己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事记在“草图”里。可以不用很详细,也不用特别严格按照某种格式,哪怕只是简单的三两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每天回顾一点当天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而当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忘记自己之前想到的哪怕是很好的一个方案雏形。如果我们不用“草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就很可能丢失很多好的创意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