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种诡谲的现象是,在很多社交场合,那些见过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表现得很谦卑,反而是那些井底之蛙总是观点强势、咄咄逼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晰地认识“群体”与“个体”的概念。
群体心理学(group psychology)的奠基之作《乌合之众》,深刻、系统地阐述了“群体”这个概念,以及一定环境下的群体心理规律。作者勒庞认为,当人们处于群体之中时,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逐渐取代个体的精神。
群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群体无意识”。当一个人处于群体之中时,理智和思维能力都会减弱,人们更多的是选择跟着感觉走,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人的无意识因素,如本能、欲望便会被放大,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个性则会消失不见。
具体来说,群体中的部分个体(见识浅薄之人)看待事物只看表象而不关注事情的本质,喜欢联想而忽视理性。这部分人群的“个体意识”很容易被群体意识取代。相比之下,那些见过世面、有大格局的人不仅不会被群体意识支配,反而会心生鄙视。
2012年秋天,年仅21岁的河南泥瓦工蔡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安街头喧闹的反日游行人群。当人群一窝蜂地包围住一辆丰田卡罗拉时,愤怒不已的蔡洋再也没控制住自己,他直接举起一把沉甸甸的U型锁朝着车主的头猛力一锤,结果将对方打成重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这样一位普通的青年做出暴力之举呢?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看,蔡洋之所以这样毫无顾忌地伤害无辜的车主,原因在于他当时处于一个“犯罪群体”之中,他会认为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此时群体意识完全取代个体意识。
这正好印证了勒庞的那句话:“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在社交过程中,当人们对于某个观点出现争执时,那些见过世面的人心里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也不会为了迎合某个群体而高谈阔论、完整地陈述观点,他们会隐藏自己的观点,收好自己的锋芒,结果就是,在大家的印象里,他们往往都很谦虚、甚至卑微。
什么才是见过世面的人?
没见过世面的人往往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于是就跟随世俗的眼光随波逐流。而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一定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们至少能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具体来说,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待人谦卑真诚,做事自信勇敢,为人落落大方。
美国总统选举期间,除了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位人物备受关注以外,还有一位女性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她就是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她的演讲赢得了无数人的认可,她清晰的逻辑表达和大方得体的个人魅力让所有人都对这个“富二代”刮目相看。
她虽然出身富贵,但是并没有养成虚荣挥霍的坏习惯,她上高中后,特朗普便不再给她除了学费以外的金钱。她需要通过自己打工的方式去赚取自己的零花钱甚至是电话费。九岁就经历父母离异的她从小就学会了要坚强地面对生活。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能够享受最好的条件,也能承受最糟糕的境遇。
现在很多人开口闭口就是三观,动不动就喜欢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他人的三观,但是正如电影《后会无期》当中所说的一样:“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从来就不会夸耀自己的三观是多么的优秀和正确。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世界之大,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和我们想的一样。你选择读书、健身就不代表你比热爱美容、逛街的人要独特且优秀,很多时候,包容他人的不同也是一种谦虚。
美亚说:“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你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环游世界的人,所谓“世面”也不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花花世界,只要你细心,大街小巷、广场公园都可以让你有所收获。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group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