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

2020年7月2日 字数:2964 来源:脑与意识 作者:(美)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提供人:huangtang13......

科学的现实已不满足于现象上的解释,而是追求数学上的解释。

——加斯东·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1938)

意识通达通过在全脑工作空间中塑造激活和未激活的神经元的发放模式来雕刻我们的想法。虽然这个形象的比喻有助于理解意识,但它最终还是会被更精妙的数学理论所取代,因为数学理论可以解释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神经网络为什么能够产生可以被宏观记录的神经生理信号。基于在这方面的努力,我和让-皮埃尔·尚热开始开发神经网络的计算机模拟,它们已经可以捕获到意识通达的一些基本性质 45

我们的粗略目标是根据全脑工作空间理论的观点来探寻神经元连接后是如何工作的(见图5-4)。为了在计算机中重新构建神经元联合体的动态变化,我们以“整合并激活”(integrate and fire)的神经元作为切入点,简化模拟神经细胞形成锋电位的方程。每个神经元都具有拟真的突触,并且有几个主要类型的神经递质受体的参数。

图5-4 计算机模拟出的无意识知觉和意识知觉信号

我和让-皮埃尔·尚热用计算机模拟了参与无意识和有意识加工的视觉区、顶叶和前额叶等多个区域的子集(见图5-4a、图5-4b),四个等级区域是由前馈和长距反馈的方式相连接的(见图5-4c、图5-4d)。每个模拟区域包含与丘脑神经元相连接的层层排列的皮质细胞。当我们用简单的输入信息刺激神经网络的时候,激活在消失之前是自下而上传播的,这样我们就捕捉到了在无意识知觉中皮质通路的短暂激活。持续时间稍长的刺激会引发全脑启动:自上而下的连接将输入刺激扩大化,并导致下一个持久的激活,这样我们就捕捉到了在意识知觉中被观察到的激活。

然后,我们将这些虚拟神经元连接成局部皮质柱——模仿皮质再进一步细分的一种结构,由互相连接的一层层神经细胞组成。之所以叫“柱”,是因为这些神经元是头尾相互连接的,并垂直于皮质的表面,相互之间紧密相连以产生相似的反应。这些神经元是从同一个初始细胞发育而来的。我们的模型遵循这种生理布局——同一皮质柱内的神经元倾向于互相支持,并对相似的信息输入做出反应。

我们还模拟了一个小型丘脑,这是一个有着多个核团的结构,每个核团都和一块或者一系列广泛的皮质区域紧密相连。我们用真实的连接强度和时间延迟来构建丘脑,同时也考虑了锋电位沿着轴突行进的距离。我们得到了灵长类动物脑中关于基本运算单元的粗略模型:丘脑皮质柱。我们确保这个模型是按照现实情况运行的,即使缺少输入信息,虚拟神经元也可以自行激活并产生类似于从人脑皮质产生的脑电图。

得到了完善的丘脑皮质柱模型后,我们就将它们连接成具有功能的长距离脑神经网络。我们模拟了四个脑区的层级结构,并假定每个脑区都有两个皮质柱分别对声音和光线这两个对象进行编码。为了易于对模拟进行追踪,我们的网络不得不采用这种过于简化的模型,只能区分两种知觉。但我们认为,如果将更多的性质纳入模型,其物理结构也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46

在边缘区域,知觉是平行进行的:编码声音和光线的神经元可以同时被激活,而且不会互相干扰。然而,在更高级的皮质体系中,它们会相互抑制,使得这些区域只允许存在激活神经元的单一整合状态——单个“想法”。

就像在真实的脑中一样,皮质区彼此间以前馈方式进行串联投射:第一个区域接收感觉输入,然后将其锋电位传送到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又投射到第三区域,随后传至第四区域。重要的是,高级区域可以将兴奋信号传回引起兴奋的感觉区域,于是神经网络通过长距离反馈投射进行自我回馈。结果产生了一个简化的全脑工作空间:在神经元、皮质柱、皮质区域和长距离连接等多种嵌套规模上的一系列前馈和反馈连接。

在经过这么多计算机编程后,我们很欣慰最后能够通过运行模拟程序,了解虚拟神经元是如何激活的。为了模仿知觉,我们向丘脑视觉神经元中导入了一小股电流,粗略模仿了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如何被激活,以及在视网膜预加工后,部分外侧膝状体上的中间神经元是如何被激活的。紧接着,我们让模拟程序根据公式运行。虽然模型被极大地简化了,但是正如我们所期望的,我们的模型展现了许多在真实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生理特征,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调查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

最先出现的特征是全脑启动。当我们呈现一个刺激脉冲,它以固定的顺序在皮质体系中慢慢爬升,从第一区传到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这种前馈电波模仿了我们所熟知的神经活动在视觉区中的传播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编码知觉对象的整组皮质柱开始激活。由于大规模的反馈连接,编码相同知觉信息的神经元相互交流,共同加强兴奋信号,从而导致激活瞬间发生。与此同时,另一种知觉被抑制。这种激活持续几百毫秒,其持续时间基本上和最初的刺激无关,即使短暂的外部脉冲也可以导致持续的回响。这些实验发现了脑在本质上如何对一闪而过的图像形成持久的表征并将其一直保持在意识中。

该动态模型再现了我们在脑电图和颅内所记录到的特性。大多数模拟神经元在接收到突触电流的后期,激活会突然增强。激活向前传递,但也会回到最初触发激活的感觉区——这是模仿了我们在意识通达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知觉区域的信号在晚期放大的现象。在模拟过程中,启动状态也会导致模型的多个嵌套回路中的神经元活动发生回响:在皮质柱内,激活从皮质到丘脑再从丘脑到皮质,穿过了很长一段距离。产生的实际结果是多个频率波段的振幅增加,并且在γ波段出现了30赫兹或更高的显著波峰。在全脑启动时,为意识表征进行编码的神经元的峰值呈现出更高的耦合性和同步性。简单来说,计算机模拟出了实验中所获得的四个意识标志。

通过模拟这个过程,我们获得了新的数学洞见——意识通达和理论物理学家所说的“相变”相对应,“相变”即某一物理系统从一种状态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例如,我在第4章介绍的,当水变成冰时就发生了相变:H2 O分子突然组合成了刚性的结构并带有了新的特性。在相变过程中,系统的物理性质往往发生间断性的突变。类似地,在我们的计算机模拟中,锋电位活动从持续的低自发活动状态,跃升至暂时更高的锋电位和同步交流状态。

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这种转变几乎是不连续的。由于上级神经元将兴奋信号传给先前激活它们的单元,这个系统被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分离成两个稳定状态。模拟过程要么保持低水平活动,要么在输入增加到超过某一临界值的时候,如滚雪球般演变成自我扩增式的雪崩,使一部分神经元突然进入疯狂的激活状态。因此,中等强度刺激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不是激活迅速消失就是突然跃升到高活动水平。

我们模拟的这一方面和一个有着150年历史的心理学概念非常吻合,即意识具有一个阈值,可以明显地区分阈下的无意识思维和阈上的意识思维。无意识加工对应的神经元激活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没有触发全脑启动。另一方面,意识通达则是脑的活动突然转变成更高的同步激活状态。

但是,脑远比雪球复杂得多。要建立足够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发生在真实动态的神经网络中的相变是如何进行的,还需要很多年 47 。其实,我们的模拟系统已经包含了两个嵌套的相变。其中之一,就是我在上文所说的全脑启动。然而,启动的阈值本身是由另一相变控制的,这个相变对应于整个神经网络的“觉醒”状态。我们的模拟皮质上的每个锥体神经元都会收到一个警觉信号,这种警觉信号是一小股电流,高度综合了由脑干、基底前脑以及下丘脑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所产生的激活效应,并且这个警觉信号也同时“激活”了大脑皮质。因此我们的模型可以捕捉到意识“状态”从无意识脑到有意识脑的转变。

当警觉信号较弱时,自发活动大大减少,启动特性也消失了,即使有强感觉信号输入,初级以及次级区域的丘脑和皮质神经元的激活也会很快消逝,无法超过阈值以启动全脑。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神经网络表现得像一个昏昏欲睡或麻醉的脑 48 。它只对边缘感觉区域中的刺激做出反应,激活一般无法到达工作空间以启动整个细胞集群。但是,当我们增加警觉参数时,结构化的脑电图出现了,由外部刺激导致的启动突然恢复。启动阈值随模型的困倦程度变化,表明了加强的警觉信号是怎样增加我们可以探测到微弱感觉输入的概率的。

计算机模拟 / 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