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

2020年7月2日 字数:2345 来源:脑与意识 作者:(美)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提供人:huangtang13......

虽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个用于确定脑活动发生位置的完美工具,但是它不能精确地告诉我们活动发生的时间。当意识到刺激时,我们不能利用磁共振来测量连续脑区激活的速度和顺序。为了准确地测定意识雪崩的时间,时间精确度更高的脑电图和脑磁图是最完美的工具。只要将一些电极黏在皮肤上或者在头上带上磁传感器,就能让我们以毫秒级别的精确度追踪脑活动。

1995年,我和克莱尔·塞尔让(Claire Sergent)设计了一项严谨的脑电图研究,首次将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分离出来 10 。我们追踪那些由相同图像引起的脑变化,这些图像有时会被意识知觉到,有时却完全没有被发现(见图4-3)。我们利用了注意瞬脱现象,其本质是在分心时,人们会暂时觉察不到眼前的刺激。我和塞尔让要求被试识别单词,同时我们还在这个单词之前呈现了另一组同样要求被试报告的字母,以此使他们暂时分心。为了确保记住这些字母,他们不得不暂时集中注意力,结果在很多试次里错过了目标词。为了精确地知道被试错过了多少单词,在每一次呈现刺激后,我们都会要求被试通过光标来报告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可以移动光标来报告自己是根本没有看见单词,还是仅仅瞥见了一些字母、一个单词的大部分或者整个单词。

正向慢波提供了意识知觉的第二个标志。在这个实验里,单词在注意瞬脱期间闪现,与此同时观看者被另一项任务分心。结果观看者错过了一半的单词,频繁地报告没看见这些单词。头部表面的脑电波记录追踪了那些他们看见和没看见的单词的去向。最初,两种条件都引发了视觉皮质相同的激活。但是有意识条件和无意识条件的试次在200毫秒附近突然变得不同。有意识的单词激活的脑活动增强,且传播到前额叶皮质和许多其他相关皮质,随后回到视觉区。这个全脑激活在头顶产生较高的正电压——P3波。

图4-3 头顶和头后部产生的正向慢波

我和塞尔让调整了所有的参数,直到相同单词可以随意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式呈现。当一切处于完美平衡的状态时,被试在一半的试次里报告完全看见了单词,然而在另一半试次里,他们声称根本没有看见单词。他们的意识报告以“全或无”的方式呈现出差异,即他们要么可以感知到单词,要么完全没看见,但是很少有人报告看到单词的一部分 11

与此同时,我们的记录显示,脑也经历了思维的突然变化,间断地从看不见状态跳跃到可知觉的状态。在早期视觉加工系统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单词最初根本不会引起任何大脑活动差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单词在视觉皮质后侧区域引起的脑波和任何视觉刺激所产生的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些脑波被称作P1波和N1波,前者是正向波,波峰出现在100毫秒附近,后者是负向波,在大约170毫秒处达到峰值。这两种波都反映了视觉信息穿越视觉区的不同层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似乎完全不受意识的影响。不论是能够报告单词还是完全看不见它们,被试脑中的激活都同样强烈。很明显,无论后期被试报告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单词都进入了视觉皮质。

然而在几百毫秒之后,激活规律彻底发生了变化。在单词呈现之后的200~300毫秒之间,无意识条件下的试次中的脑活动逐渐消失,然而在有意识条件下的试次中的脑活动却逐渐传到了脑的前部。大约在400毫秒时,这种差异变得更大,只有有意识单词才能引起左右额叶、前扣带回和顶叶强烈的激活。半秒钟过后,活动又回归到大脑后侧的视觉区,包括初级视觉皮质。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这种回归波,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它的意义——也许是维持意识视觉表征的记忆 12

鉴于看得见的试次和看不见的试次所用的原始材料完全相同,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换之快令人惊讶。在刺激出现后的200~300毫秒内,少于0.1秒的时间里,我们记录的数据从完全没有差异转变为巨大的全或无效应。虽然当所有单词出现时,在视觉皮质中好像都有相似数量的激活出现,但是在有意识条件的试次里,脑波积蓄力量,冲破额叶和顶叶神经网络的堤坝,突然传播到更广泛的皮质区域。相反,在无意识条件的试次里,脑波被安全地限制在大脑的后侧区域,没有接触到意识思维,因此意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然而,无意识活动并没有立即减弱。大约有半秒钟之久,无意识波在左颞叶持续回荡,这些区域与理解单词的含义有关。在第2章,我们知道了当被试没有看见单词时,单词的含义是如何在注意瞬脱中继续被激活的 13 。这种无意识的解读被限制在颞叶中。只有当这种解读溢出并进入额叶和顶叶更广阔的区域时,才标志着意识知觉的出现。

意识雪崩产生了一个简单的标志,这种标志很容易通过粘在头顶上的电极获得。只有在有意识的试次里,才会有一束足够大的电压波扫过这片区域。这个波起始于270毫秒左右,并在350~500毫秒中的某一时刻达到顶峰。这个缓慢而重大的事件被称作P3,因为它是刺激出现后第三个显著的正向波峰,或称作P300,因为它一般在300毫秒左右出现 14 。该波仅仅只有几微伏,是AA电池电压的100万分之一。然而,这股电活动很容易通过现代放大器测量。P3波是意识的第二个标志 ,目前各种各样的研究范式已经表明,无论何时,当我们突然有了意识知觉,都能很容易地被记录到P3波 15

通过进一步分析电极记录,我们发现P3波的出现也解释了为什么实验被试看不见目标词。在我们的实验中,实际上存在两个P3波。第一个P3波是由最开始的字母串引起的,这些字母串用于转移注意力,并且总是被意识知觉到。第二个P3波是在看见目标词时产生的。有趣的是,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系统的权衡关系。当第一个P3波又长又大时,第二个P3波很可能不会出现——在这种试次里被试很可能错过了目标词。因此,意识通达起着一个“推与拉系统”的作用:无论何时,当大脑被第一个字母串占据较长时间,即P3波较长时,它就不能同时关注到第二个单词。意识到其中一个似乎就要排斥意识到另外一个。

勒内·笛卡尔如果知道这个结果可能会很高兴。他是第一个提出“我们不可能同时关注很多事物”这一观点的人,他把意识的限制归因于一个简单的机械事实,即松果体在某一时刻只能倾向于脑的一侧。如果不考虑其脑定位的错误,笛卡尔的说法其实是对的,有意识的脑不可能同时经历两种激活,它只能让我们在某一时刻知觉到一个意识“组块”。每当前额叶和顶叶共同参与加工第一个刺激时,它们就不能同时再次参与第二个刺激的加工。关注第一个事件经常会阻止我们知觉第二个事件。虽然有时候我们的确知觉到了它,但是P3波被极大地延迟了 16 。这就是我们在第1章所看到的“不应期”现象——第二个目标在进入意识之前必须等待,直到意识思维处理完第一个目标。

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