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2019年8月7日  来源:人神共奋的职场心理 作者: 提供人:kuche13......

1/4、形成方法论的四个层次

类似下面的段子,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


青年问禅师:“我时常受到欺负,没办法挺直脊梁做人。”老禅师微笑,拿出一条蛇。青年大悟:“您是要我像蛇一样能屈能伸对吗?”老禅师笑答:“谁欺负你,就把这东西放他被窝……”

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笑一笑,转发,结束。

但如果你是一个同事眼中的“段子高手”,你可能会想一下,这个段子的笑点在哪儿——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鸡汤”的逻辑反转段子。

但只有少数职业段子手会意识到,这个段子的结构可以植入新的内容,改编成全新的段子,就成了经典的“禅师与青年”系列。

而其中,极少数顶尖段子手还会为自己的段子创作方法进行案例补充:可以套的段子有哪些特点,具体套的方法和效果……

上面四类人,可以总结成工作方法的四个阶段:现象层、逻辑层、方法层、方法论层。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把一件事情从现象上升到逻辑,再上升到方法,再到一整套方法体系,这个过程,就叫“方法论”。

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但拥有“工作方法论”却是少数高手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What:能够“洞察异常现象”,说明你是个很用心的人;

Why: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逻辑”,说明你是个爱动脑子的人;

How:能够“从逻辑中总结出一些方法”,说明你就能利用专业知识赚钱;

Know how:能够“把一些方法转化为一整套方法论”,就是你从月入五千到月入五万的关键转折点。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方法论至少有两个作用。

2/4、让你的工作经验稳定地输出价值

方法论的第一个作用,把你的工作经验变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有独特价值的“产品”。

上个月,我在为儿子找初中英语辅导老师,有人向我推荐了一个课外辅导工作室,自称有一套独创的方法,经过两年培训,可以让绝大部分考生中考分数达到140分以上(满分150)。

我大概跟工作室的老师聊了一下,发现这正是把一个教学中的小发现,变成了一整套方法论的案例,我来分解一下:

第一步、洞察异常现象:

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应试性英语考试,难点和丢分点无非两个板块:词汇和阅读,上海英语中考也不例外,而词汇除了靠硬背之外,重点是在阅读中掌握,那么,实际上提分的核心就是两个字:阅读。

这里的异常现象是,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但为什么很多小学高年级就能读哈利波特,并且听懂BBC的中考生,还是在阅读上“屡屡翻车”呢?

这是“现象层”:这一步看上去很明显,但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大量的信息反馈,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也不同,不同方法的老师的偏好也不同,导致这些有规律的现象,很可能被当成正常反应视而不见。

第二步、透过现象看到逻辑:

通常教学只是把阅读分成精读与泛读,前者对应课文,后者是课外补充材料。但该老师认为,考试对于阅读的要求,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要求比泛读高,语言知识点又比精读多,更重要的是,考试阅读的目标是完成一系列有迷惑性的题目。

所以,必须再分出一类“应试式阅读”,专门进行训练。

这是“逻辑层”:从现象到逻辑,本身并不难,但很多“思想大于行动”的人常常满足于自己的逻辑,就此止步——职场从来都是“演说家”多于“行动家”。

第三步、从逻辑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既然是应试式阅读,那么最好的材料不是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书,而是近十年上海16个区一模、二模、中考三套真题的阅读材料,共480套,一千多篇文章,两三年全部刷完,既是训练的起点,又是训练的终点。

这是“方法层”:如果前两步总结到位,方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好是好,但可以让孩子自学啊,为什么要请老师?

因为我们只有一鳞半爪的方法,老师那儿有整套“方法论”。单一的方法不能稳定地输出价值,只用把“方法”变成“方法论”才行。

第四步、把一些方法转化为一整套方法论:

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机密了,而且涉及具体专业层面,老师不会再讲了,不过,他还是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我们平时做阅读真题,肯定是要做题的,但在这里,阅读和做题是完全分开的。

因为“应试式阅读训练”是一个比“精读”还要“精读”的过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准确地理解长难句,属于基础能力;而做阅读题的技巧是应试能力。如果读完马上做题,很可能用“应试技巧”去掩盖“阅读能力”的不足,必须把这两者分开训练。

而“长难句阅读训练”能力和“阅读解题训练”,都需要老师有专业教学经验,不是自学和家长辅导能搞定的。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这一套教学方法,说白了,是“应试式阅读方法”与普通教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所以,“方法论”其实分为两种,一类是行业通用方法论,另一类是自己总结出的个性方法,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更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做事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法论的另一个作用。

3/4、个人方法论与行业通用方法论

方法论的另一个大作用,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有效的新工作方法。

你工作三五年以上,当你成为执行层核心员工后,常常要面临三类机会挑战:一是从专业类执行类职位进入管理类(或者专家类)职位;二是同一个行业但跨领域的跳槽;三是接受公司任务,开拓与原业务相关的新业务领域。

上面挑战的共同点是工作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此时的考验,不仅仅要求你已经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工作方法论”,更在于,你能在多快的时间内,重新建立一个“方法论”?

方法论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壁垒,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案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举一个大家接触比较多的零售业的例子,大家理解了之后,再去想一想自己的专业。

零售这个行业,目前可以按渠道分成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商超、百货,第二类是淘宝、京东一类平台型在线零售,第三类是各种各样的新零售,比如微商、抖音快手大V带货等在线社交电商,或便利店、无人货架等线下新零售。

商家想要在上面卖东西,这三类零售渠道的差异非常之大,比如品类管理上,在传统商超,你需要在有限的货架上多品类卡位,覆盖渠道半径内各层次消费者;而到了在线零售,社交电商这一块,你需要聚焦,集中精力打造爆品,覆盖该爆款对应的国内所有消费者。

如果你是管理公司产品的商超渠道的,现在老板忽然让你去开拓抖音大V带货渠道,很明显,原来的很多经验方法都不管用了,你怎么办呢?

无论是传统的商超还是新的抖音卖货,还是有一些“通用方法论”,比如在最核心的消费者转化上,下面的“消费漏斗”: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如果你之前在管理商超渠道时,把自己的工作方法论建立在“消费漏斗”这个通用方法论上(类似的行业方法论还有很多)把各个转化环节的原理、常用方法、核心指标、常见问题弄清楚,你再了解抖音的传播特点,看一些抖音的成功案例,你就容易再次建立一个适合社交电商大V带货的方法论。

可实际上,很多新人沉迷于有效的小技巧快经验,对行业通用方法论不屑一顾,因为它们看上去都是常识——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行业通用方法之所以这么多年有效,往往是因为它建立在更底层更不易变化的逻辑之上,比如“消费者漏斗”来自行为心理学,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模型,不光在零售,在任何与人接触的领域都是有效的——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你必须理解,人们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接触到你的产品?他们如何认知你的产品?有什么强有力的冲动让他们下载或安装?第一次使用的感受如何?什么时候开始有付费意愿?他会向朋友推荐吗?……

如果你想开一家餐馆,你必须去调查从门口路过的人有哪些?地址能覆盖的人群又有什么特征?他们会对你的店名感兴趣,有尝试一下的冲动吗?你的菜品和他们进来的预期是否有冲突?尝试了之后他们愿不愿意再次消费?或者把你的店推荐给别人?……

像我这样的写作公号的,我也会去想一想订阅者中,有多少人愿意打开?文章能否满足他们的期待?他们收获了什么?对什么有进一步探求的欲望?他们愿意转发吗?如果转发,他们如何推荐?他们的朋友也会感兴趣吗?看完后是否也愿意关注我?……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看似毫无关系的行业,往往有很类似的底层逻辑。如果你是从行业底层逻辑开始建立你的“工作方法论”,那么你在转换行业之后也很容易去理解。

4/4、总结:从方法到方法论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两个内容:

“方法论”在职业生涯中的两大作用:

第一是把专业知识专业方法转化为工作能力,简单说,就是认知变现、方法变现,这是你成为有价值的员工的必经之路。

第二是在职业生涯的转换期,帮助你尽早实现转型,实现个人价值的升级。

“方法论”形成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What:洞察异常现象;

第二步Why:透过现象看到逻辑;

第三步How:从逻辑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第四步Know how:把一些方法转化为一整套方法论。

第二、三步相对容易一些,比较困难的是第一、四步,以及第二、三步之间,从想法与行动的鸿沟。

特别是第四步,从方法到方法论,是最关键的,大部分人职场生涯止步不前,正是因为无法建立有效的个人工作方法论。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之后会重点谈一谈我对这一部分的看法。

在工作方法这个问题上,一个人通常要经过两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某些方法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就是方法的意义:偷懒。

第二次转变刚好反过来,我们要把之前偷懒的路重新走一遍,去理解行业前辈的智慧,理解这个行业核心价值所在,这就是方法论的含义:改造我们的思维模式。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论”搞定一堆工作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方法论 / 现象层 / 逻辑层 / 方法层 / 方法论层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