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鉴隐喻获得更深刻(精准)的系统解决能力
刚才提到了达尔文,那么我们不妨说下达尔文与进化论中的一个小故事吧。
由于我们小学时就已经先入为主的了解了进化论,因此我们普遍觉得“进化论”并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站在进化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上看,就会发现,该思想的提出简直匪夷所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直观的东西对老百姓特别有说服力。但进化论却说,老鼠跟人类曾是一个物种,说我们甚至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过来,这不仅反直觉还破天荒且伤感情。
再考虑西方强大的宗教势力,提出这种蔑视上帝创世说的世界观几乎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
正因如此,我们更好奇,这些进化论先驱们究竟是受了什么线索的启发才会想到这种“破天荒”思想?而且还能坚定的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探索、寻求证据、冒险发表,这绝非“灵光一现”就敢莽撞投入的。
我们想下,要突破进化论反直觉的关键点有两个:
- 微小变化的持续累积
- 跨越超大范围的时间尺度
那么,有什么现象能直观的呈现这两个关键特征?大家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
水滴石穿。
对,达尔文正是受到了“水滴石穿”隐喻的启示。
柔软的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把石头击穿,这本身就够反直觉了,但它却是我们的五官能观察到的事实,唯有透过这个隐喻的延伸,才能联想到超大时间跨度产生的“奇异变化”。这可不是“凭空”能想象得到的。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能带我们到任何地方。”这句话虽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很遗憾,想象力充其量只能带我们抵达感官延伸的边界。
如果缺乏感官捕获的隐喻启示,纵然这些智者也难以开创惊人的洞见。你或许会想,我又不做科学研究,不追求惊艳发现青史留名,这种隐喻思考对我有什么用呢?
其实,隐喻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洞察智慧,不仅科研,就算日常工作、生活,我们都能借助隐喻为我们提供“高维视野”,进而解决棘手难题或者优化决策。
拿互联网人来说,我们都很熟悉“流量”一词。这也是个朴素隐喻,把互联网上的结点访问的人数比作“水流”,借助这个“隐喻”,直观分析互联网商业。比如,就有人基于此提出“流量转化的漏斗模型”。
但当看了本文,掌握了隐喻思考,或许你就会强烈意识到,对互联网传播来说,“流量”这种隐喻,似乎不恰当。
我们分析下,从传播的角度看,一个人访问一个网站(或应用),受到触动(无论是什么原因),然后转发(感染)他人,这整套行为下来,哪里像“水流”的特征呢?
显然以水流的模型来研究互联网,看似直观,实则不妥。而所有互联网人一进圈子,第一时间学到了“流量”一词,这更先入为主的束缚了思维,但我们需始终牢记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
大家不妨暂时放下惯性思维,重新借助其他隐喻思考下互联网。
我以前就想到一个隐喻模型:燃烧的火苗。
大家想下,互联网上的各种要素是不是更像火:
- 用户象征着燃料;
- 网站(应用)的吸引力象征着火势,吸引力越大,火势越大;
- 用户感兴趣则象征着点燃;
- 用户传播给其他用户意味着火势的蔓延;
- ……
借鉴这个大自然火苗燃烧的隐喻模型,我们就可以针对互联网运营获得更尖锐的洞察:比如,互联网人普遍疯狂追求大流量快传播。
但我们不妨类比大自然的火势隐喻,自然界中燃烧很快、蔓延迅猛的火焰都有什么特征?
燃烧的枯草。燃烧虽快,但也很快就烧完了。这是否映射着互联网上大量“成名一夜”的现象级产品,以及大量网红?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隐喻——枯草轻薄而无深度,是否就能重新评估下互联网商业中,哪些事物是昙花一现,哪些事物具有深远的生命力?
比如:以前就有些朋友问我,是否该考虑当时一些火热的互联网公司。我那时就建议,“网红”味道太重的公司不值得去。
事实果然证明,大量这类公司(此处不点名)没多久就淡出了公众视野。
又比如,大自然中,“优质燃料”大都很难点燃,但一旦点燃,就能燃烧很久。映射到互联网商业中,大家是否可以联想到,我们应该重新评估下用户画像跟用户价值?
比如时尚粉跟铁粉,许多公司只想着取悦“时尚粉”KOL,忽视了沉默的潜在铁粉,这真的合理么?
这个话题我就不继续深入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分析。
……
一旦我们能找到一个恰当的隐喻模型,我们就能借鉴隐喻源赋予的智慧,提出大量尖锐的洞察,进而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开展工作。甚至,还可以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尤其在缺乏足够科学研究或者暂时信息量不足的领域中,辅助我们做更好的决策。
比如:你计划跑步锻炼身体、改善自己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于是询问朋友们的意见,通常会得到两类观点:
- 正方观点:坚持跑步能显著改善身心状态。
- 反方观点:跑步伤膝盖,而且理由非常“科学”,膝盖软组织的受损是“不可恢复”的。
*他们通常会举很多身边常年不运动突然运动膝盖中招的例子。
到底哪方观点更靠谱?
我们不妨借鉴下大自然的隐喻吧:我在阳台种了一些罗勒,我发现,如果从不去采摘它,它就长得稀稀疏疏无精打采,然而隔几天摘掉些许枝丫,它就会积极长出更多分支,变得枝繁叶茂主干健壮。
类似现象大家都很熟悉,无论动植物,处于适度的压力下都成长的更好。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也是受到了大量自然隐喻的启发,《反脆弱》就是相关思想的体现:风能吹灭蜡烛,但也能让火苗烧的更旺。
用尼采的话来说,凡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借助这大量的隐喻,在跑步双方的观点中,我们就可以更信赖正方观点。
如果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无论是生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存在“过度补偿”效应(心理学称为“创伤后成长”),意即,受损伤的部位会获得更高的组织弥补。
比如跑步,由于长期锻炼,能使膝盖肌肉大大增强,能降低关节磨损、抵御运动的负面影响。而那些经常不运动,突然猛跑的群体,很可能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缺乏肌肉的保护,导致膝盖受损。
除此之外,我们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借鉴人类隐喻认知的特点极大提升工作质量:比如,少儿教育领域。
可以设计更多的情境、角色、道具让孩子扮演式参与,在“做中学”,而不是传统的教授方式,这能充分发挥人类“隐喻认知”的本能获得更好的成效。
(目前已有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了实证)
又比如,写作领域。我们能借用隐喻认知更形象的传递复杂的概念,实现与读者,尤其是跨文化领域的读者进行更准确的沟通。
譬如,哪怕是相对论这么复杂抽象的理论,我们仍可以用“超大蹦床”的隐喻帮助理解:想象空间是个超大的蹦床,地球(或太阳)丢在蹦床上,下陷,周边的物体包括你我自然朝着下陷的方向被“吸引”过去(类似大质量的时空扭曲效应)。
隐喻思维还特别适合获得震撼人心的创造力。
比如,设计领域。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便是借用了“容器”的隐喻作为其设计的哲学内涵。
比如一本书,在原研哉看来,其实就是进行“精神”的设计,它就像容器一样,要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盛放一点什么。
正是原研哉带领MUJI(无印良品)发展出“虚无的容器(Emptiness)”理念。具体什么感受,你去MUJI的旗舰店体验下就明白。
甚至在考古学中,学者们借鉴人类跨文化的隐喻认知一致性,也可以协助更好的理解已经消失的古文化及古老语言……
顺带一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就将“借用隐喻进行类比推理”作为思维发展的最终阶段特征(形式运算阶段),但皮亚杰也表示,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该阶段。
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正在于此,真正让我们变的不同的,不是能否拥有更多;让我们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信息,你能洞察到别人想不到的内容。
最后,强调一点,隐喻只是一种协助我们产生更多创造性想法的思维工具,它不是大自然给我们抄的“模范答案”,而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原型智慧”,换句话说,隐喻思维是艺术与科学的杂糅。
尾声:关系是存在的本质
身体感官与环境的互动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
任何抽象概念,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在听、看、触、嗅、尝等感官经验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中逐渐形成、建构的,我们大脑依赖“身体”才能建构思考的原料。
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但我们应该看得更远。
我们不妨暂时自闭感官,进行下隐喻的元思考,即隐喻本身到底隐喻着什么?
兴许,你会有种飘在太空俯视着蓝色地球的超脱感——我们从隐喻的隐喻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关系。
许多人觉得,人生一场,异常孤独。
但认知的隐喻性显然证伪了这个消极信念:我们并非作为一个孤立的人活着,我们也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物种存在着。
从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中,我们能体悟到世界万物普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能否升华我们生命的价值,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学会尊重人性,尊重所有的生命,尊重所有的存在。
这或许是隐喻试图向我们传递的另一个维度的讯息,存在即价值。
#专栏作家#
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