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朋友小冉很着急,她跟我聊了很多孩子的问题。问题很多,或者说现象很多,今天我们挑其中一些来做一个探讨。
小冉先是这样给我描绘:糖糖,孩子视金钱如粪土,应该怎么办?我发现她把自己钱的大几百都分给同学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拼命忍住不去抽她。
我问她具体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跟孩子沟通?小冉说:沟通了,都是分给她平时玩的好的同学了,也算是讨好别人吧。小冉补充到:女儿有一块电话手表,彻底丢了。而她只是轻描淡写的告诉我:手表又丢了,不知道车上老师会不会捡到还给我。小冉说:手表丢的那天,下午下车她就知道了,仍然照常打游戏,跟我要买这个吃买那个吃,到了晚上,我问她有没有给手表充电,她才说丢了,而且是很随意的说又丢在车上了,一点点紧张可惜都没有。对此,小冉生气又无奈的说:这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在乎的概念。
小冉也问了孩子给钱是怎么回事。孩子周一的时候给其他三个孩子每人分了100,周三时小冉提到周末会带孩子出去买衣服,让她带上自己的钱,于是周四孩子又向三个孩子讨要,但没人给她。到了周六买东西时,小冉才发现孩子的零花钱少了300。其中一个同学后来告诉小冉,小冉的女儿跟她说只要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就会给她100块钱。
听到这,我发现小冉女儿的问题绝对不是她自己认为的那样——视金钱如粪土,对自己的东西不珍惜,没概念。坦白说,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还真就好解决多了。只需要向孩子重新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明确边界,建立有关金钱的规则就可以了。而小冉孩子的问题,很明显并非如此。
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求,需要背后是认知。任何人都是如此。小冉的女儿自然也不例外。
小冉将女儿丢手表之后的"轻描淡写"解读为"对自己的东西不珍惜,没有概念",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现象背后,往往有深刻的原因,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事实的真相)都隐藏在水面之下。只有知道现象(行为)背后的情绪需要、心理需要、支撑行为的认知,才有可能彻底搞清楚一个行为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和小冉又聊了很多,从孩子的问题聊到她自己的生活问题,答案逐渐浮出水面。就着小冉女儿的事,我们还是要从心理的层面聊一聊家庭教育的那些事。
1. 孩子的隐性逆反需要引起重视
小冉女儿身上有比较明显的隐性逆反,其表现形式很多,丢手表只是其中之一。隐性逆反,是逆反的一种表现形式,顾名思义,不同于直接发生冲突和对抗,隐性逆反表现的比较隐蔽。它采取的是表面言听计从,背后我行我素的形式,将冲突置于相对不明显的位置。但是,隐性逆反往往也具备攻击性,即,会故意不做"你"希望"我"做的那些事,以此来攻击"你"。
很多人一说到逆反,都会想到那些梗着脖子和家长对着干的场景,其实那只是逆反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且,逆反也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下至二三岁的儿童,大至成年人,都会存在逆反。可以说,逆反是一种不良人格的表现形式,对自身危害极大。所以,矫正逆反,实现人格完善,去除身上的"逆鳞",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值得注意的是,隐性逆反在发生时,自己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正是潜意识在暗中发挥作用。比如说小冉女儿丢掉手表,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马虎,甚至是小冉认为的"不珍惜自己的东西",但真相很可能是女儿下意识的用"丢手表"这样的行为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因为她的潜意识里知道,如果昂贵的手表丢了,妈妈一定会生气。
在后来和小冉的聊天中,小冉提到了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事实上,小冉自己的生活乱成一团,她对女儿有很多的不耐烦、平时缺少耐心,经常在跟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自觉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这样的状况下,女儿对小冉产生逆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由于女儿本身性格比较柔弱,自身力量不强,所以她不会像那些"力量型"的孩子一样采取直接对抗的形式,而采取这种丢失贵重物品、对妈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等方式展现自己的逆反。
逆反,对一个人危害很大,隐性逆反更是如此,因为隐性逆反中往往包含了憋屈、压抑等情感成分,这对自己的伤害性极大。
2.家长的关注在哪,孩子的方向就在哪。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当家长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哪,孩子自身的关注点也就会不由自主的放在哪。
比如说,如果一个家长总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作业本整不整齐,涂改多不多,而较少关注写作业的效率,答题思路等。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特别关注自己的作业有几处涂改,页面是否干净整洁,字体是不是横平竖直等,而不去在乎写一篇作业到底用了多少时间,自己的知识掌握了多少。长大后,成为一个带有强迫特质的成年人,但是很可能因为过度追求完美,而损失效率,工作能力并不强。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家长的关注,对于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意义有多么重大。
关注本身是一种强化,而强化也分为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比如小冉的女儿会敏感的发现,小冉只有在她做错事的时候,才会从自己纷乱的生活里抽身出来,会骂她,和她谈话,给她讲道理等。而所有的孩子,在潜意识里都需要父母的关注,所以,小冉的这个举动就成功的塑造了女儿经常犯错的习惯。因为只有当自己犯错的时候,妈妈才会关注自己。
很多人可能不懂,谁会愿意用挨骂的方式求关注呢?但事实上确实如此。对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最好的,是得到妈妈的正向关注,如果得不到,负性关注也可以,总好过没有关注。对于孩子来说,其存在感的价值,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会故意出丑,做鬼脸,捣乱,骂人….ta的这些行为,都是在寻求父母的关注。所以,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家长们需要看懂。
3.孩子避重就轻也许不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小冉说孩子知道自己丢手表后,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而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玩游戏玩游戏,直到晚上"事情败露"了,才"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手表又丢了。
孩子的这个行为,说明了什么呢?除了刚才提到的两点,其实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是孩子因为恐惧,在拖延和进行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是每个人的本能,可以说,与生俱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防御"。防御往往带着一定的伪装性,人的语言,行为都不一定能真实表达ta的实际内心。就好像小冉的女儿风轻云淡,这也很可能是因为她自己的防御机制。
女儿很可能知道自己丢失手表会惹妈妈愤怒,但是又对这个结果无能为力,为了对抗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她采用了隔离模式,将这件事抛诸脑后,不予处理。而当事情败露的时候,又采用轻描淡写的方式,给自己和别人(妈妈)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暗示: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重视,所以才"不小心"搞丢了,所以,我不是故意,只是不小心而已。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让自己的"对手"——妈妈一头雾水,就像小冉这样,虽然生气,但是又很无奈,她从女儿的表现里,也认为孩子是对自己的物品的价值没有概念。这无形当中减轻了自己的"责任"——试想,如果女儿明知道手表昂贵还搞丢,和不知者无罪相比,哪个更让小冉愤怒?显然,是前者。
4.讨好和控制,往往在同一个人身上都有表现,这是一种人格的缺陷,需要引起重视。
小冉女儿将钱"慷慨的"赠与了相好的同学,但对其中一个同学说:你答应不和某某玩儿,我就给你钱。
可以说,讨好和控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际相处方式,在小冉女儿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其实不难理解——自身心理力量弱的人,大多都会采用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二种与人相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虽然两种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但其本质却没有区别。都是渴望与外界发生链接,但自己又无力应对滋生出来的模式。
行为背后是情绪,小冉女儿的情绪,就是在家得不到关爱和爱的滋养,所以内心有缺失感、被遗弃感、孤独…所以,她向外寻找这些东西。这个"向外寻找",就是孩子的需求。 "外"是什么?就是平时和她朝夕相对的同学,尤其是关系比较好的同学。
孩子为什么会用金钱,用讨好或控制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需求呢?答案肯定来自于家庭的言传身教。
一般来说,得到的爱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相处方式。当一个孩子得到的爱,多数是"有条件的爱"时,ta内心中衡量世界时就往往采用"物化"的方式。比如说,家长经常说,你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去超市…你考一百分,我就带你去游乐场…你听话,我就给你买玩具….
所有这些你听起来很熟悉的语言,都在无形当中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你得到的爱,需要你的努力(满足我对你的要求)来换取。
这种爱的方式,就是有条件的爱。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允许,在此基础上,再使用科学的方法给孩子树立规则。但是很多人都把规则等同于交换,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孩子为什么会讨好?这是她与父母相处时学会的模式,只有她讨好父母时,父母才会满足她的需求,以己推人,她也会在和其他人相处时采用这样的方式。
为什么会控制?因为父母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控制她。你必须怎样,否则怎样….在生活里得到这样的暗示多了,她自然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父母对她可以随意控制,但是她和同学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权威,该怎么控制呢?那自然,用物质的方式诱惑(给同学金钱,买零食等)是最容易实现控制的方法。
不管是讨好、控制(威胁)、诱惑….这些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在家庭中爱的匮乏的表现,ta需要向外索求,但是内心力量薄弱(没有爱的滋养的孩子,内心力量必然薄弱),她只能(也只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实现。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底气。Ta在与外界接触时,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温和而有力量。
5.孩子所有的问题(现象),都是家长的原因
这么说不是为了给孩子找借口,甩锅给家长。而是从家长的角度需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所谓合理,就是在ta自己的经验、认知、情绪、需求之下,ta必然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而ta的经验、认知、情绪、需求来自何方?恰恰是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环境。
我们常说,父母是世界上责任最大、难度最高的"工作",但实际上,当父母的门槛却是最低的。任何人,只要有生育功能,都可以轻易的当上父母。但是很多人,虽然为人父母,但自身的成长和自我建设却远远不够,换句话说,很多成年人自己心里,还住着一个巨婴。
他们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有效的应对生活的艰辛。所以,人格不完善的父母,会继续沿用自己熟悉但并不正确的抚养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所谓家庭的遗传和代际传承,不只是生物学的基因表达,更是一个家庭环境整体影响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原生家庭,但是说原生家庭的意义,不在于讨伐父母,推卸责任。而在于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本所在,并加以改正。只有一个成年人从心底真正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为教育孩子做出"痛苦的"成长和改变时,家族命运的循环铁链才可能被打开。
可以说,当一个好妈妈的难度,要远大于当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而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家庭中女性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成长、学习,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的做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很多问题,源于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而从自己狭隘的认知中随意解读,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让孩子感觉鸡同鸭讲,无法沟通。
好的教育并不难,应该如庖丁解牛、行云流水一样顺畅,很多人之所以花了很多力气却没有的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你根本不懂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和行为,不知道根源在哪,自然不知道怎么处理。
成长,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家长的终身必修课。
明天,我们会继续讨论小冉的"案例",家庭教育无小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一桩桩小事,不知不觉中改写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