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的实施状况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第三,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的实施状况如何呢?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时期被确立之后,虽然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化,而“礼坏乐崩”的状况也没有能彻底改变西周时的继承制,由于氏族血缘关系传统的延续和影响,先秦时期,礼乐传统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嫡长子继承制继续在发生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由于传统的血缘关系仍继续在发生作用,特别是儒家等对礼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在汉代更由于有“三纲”和“五常”理念的传播,嫡长子继承制被继承下来了,并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结合,形成了古代长期被推崇的主流的继承制度。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古代各朝代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方式,也是封建主流意思形态所倡导的理想性的继承方式。当然,在各个朝代,周公在西周所创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并不是那么如愿的,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影响,比如政治势力的角逐,权臣的干预,后宫干政,宦官专权,外戚揽权等等,嫡长子继承制在实施过程中并非是那么顺利的,王位继承的事实在不少情况下并不能如帝王之所愿。

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影响

古代推崇礼乐文化

从春秋战国开始,特别是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开始衰微,仅仅保住了天下共主的名义,而实际上,周王室已经没有控制各诸侯国的能力了,当时大国之间出现了争夺霸主的局面,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但却产生了对于周王室的离心力。东周时期,社会大动荡,列国纷争,战争不断,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已经很难严格施行了,各诸侯国根本不听周王室号令,各自采取不同的王位继承方式,对西周的继承制产生了冲击。比如,鲁国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楚国实行的却是一种选立太子的继承制度,少夫人之子往往优先成为太子的人选;而赵国的君主立储时,则往往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实施,君位出现争执很厉害。

秦朝时期,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嬴政是嫡长子,可是,他一直没有立皇后,便没有所谓的嫡长子,而当时仍遵循着“立储以嫡,无嫡立长”的礼法准则,秦始皇的庶长子扶苏是法定的第一继承人,但由于扶苏与秦始皇政见截然不同,秦始皇一直没有立扶苏为太子,不肯给予扶苏正式的储君名号。秦始皇驾崩之后,扶苏被害,后来继承皇位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秦王)子婴都不是嫡长子。可见,秦始皇之后,秦朝没有嫡长子继位。

两汉时期,一共有33位皇帝,其中只有7位皇帝勉强能算是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西汉有15位皇帝,只有汉惠帝、汉景帝、汉元帝、汉成帝是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剩下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东汉有14位皇帝,其中只有何皇后所生的汉少帝是以汉灵帝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不过汉少帝当皇帝没有多久便被董卓废除了,剩下的其他皇帝都算不上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据统计仅占总数的约三分之一。而有的虽是长子,但并非是因为是嫡长子才继位的,而是因为其他因素,比如,曹丕继位并非他是长子,而是由于他更有权谋,实力也比曹植更强。有的却是弟承兄位,比如,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有的是因为有谋略且受大臣的支持才继位的,比如司马炎的继位是因为他的谋略高于其他王子,而且他获得了贾充等大臣的鼎力支持。

隋朝时没有一个嫡长子继位的皇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是嫡次子,他继承皇位后沉溺于淫乱享乐之中,专制残暴,使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而隋恭帝、皇泰帝都只是傀儡皇帝,他们隋炀帝的孙子,非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影响

杨坚

唐朝从一开始便有夺位之争,唐朝开国皇帝的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被次子李世民杀死,李世民这位次子当上了皇帝,在唐朝的二十一个皇帝中,只有唐德宗李适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而其他的没有一个是名副其实的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如果标准降低,唐顺宗李诵勉强也算是一个,但他的生母只过三天的皇后,而他自己当皇帝还不到一年便禅位给他的儿子李纯。

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北宋时期有9个皇帝,其中,只有在位期间发生“靖康之变”的宋钦宗是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此外,宋神宗只能说是勉强意义上是嫡长子继位的,因为在他出生几年后其母才被立为皇后。南宋时期,有九个皇帝,只有宋光宗是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此外,宋恭宗是嫡出的大哥夭折后继位的,原来是次子,后来才居长位,勉强也算一个。

元朝吸取宋朝的继位制,但又由于蒙古原来的政治习俗的影响,在皇位继承制上,汉、蒙不同制度混合、摇摆,并没有真正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元朝在继位问题上频繁发生争夺皇位的激烈角逐事件。在元朝的十个皇帝中,只有元英宗和元宁宗两个属于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明朝时期,在16 个皇帝中仅有5 人是嫡出的皇子,而严格说,也只有明仁宗、明宣宗、明武宗三个算是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清朝时期,主要是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满人刚入关时,制度没有确定,而从康熙帝设立了“秘密立储制”之后,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废除了中国一直延续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了。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条件来看,清朝唯一算得上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是嘉庆皇帝第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继位后为道光皇帝。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其实并不多,如果“嫡长子”

指的是由皇后产下的第一子,而不是同辈里面最大的长子,而且,其出生时其母亲必须是皇后来计算,有封号的皇帝约495人,其中仅有12人是真正的嫡长子。依据上面的确定条件,只有西汉成帝刘骜,东汉少帝刘辩,东晋成帝司马衍,东晋哀帝司马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北齐幼主高恒,南朝宋元帝刘劭,南朝齐废帝萧宝卷,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才是“正牌”的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

在这12人中,似乎看不到政绩和成就特别突出的,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反而不是嫡长子,所以,古代的所谓血统的嫡庶长次,并没有能保证王朝的兴旺,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并非是积极的。

嫡长子 / 继承制 / 政治生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