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难,求人更难。”
“江湖险,人心更险。”
“春冰薄,人情更薄。”
“黄连苦,无钱更苦。
在儿子十八岁的那年,郭德纲用一封信把生活的真相,赤裸裸地告诉了他,没有高大上的粉饰,也没有正义、善良的滤镜。
和大部分家长的循循善诱不同,郭德纲的这封家书显得格格不入。
当别人都在教导孩子“学会信任”时,他却说“有人夸你,别信。有人骂你,别听。”
当别人都在鼓励孩子“青出于蓝”时,他却说“人红麻烦多。”
当别人都在劝告孩子“谦虚谨慎”时,他却说“一个人刚出道,不狂是没出息的。”
当别人都在支持孩子“相信自己”时,他却说“你眼里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你,是不一样的。”
……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份直白和露骨,在《见字如面》节目上刚播出就惹起了不少非议。
有人说“负能量”太多,这是要把孩子往“市侩”方向培养啊!可常爸却觉得,这不就是亲爸该干的事儿吗?掏心掏肺,有话直说!家里都听不到真话,难道指着外人掰开揉碎地讲给你听?况且,里面很多话,换过来说其实还挺正能量的。
比如“一根稻草,扔街上就是垃圾,捆上白菜就是白菜价,捆上大闸蟹就是大闸蟹价”,就是人们在职场中常说的:不要把平台的影响力当成自己的能力!
比如“造物之报施,全视人之自取”,不就是说“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吗?!
很多家长看完这封信后都不免皱眉质疑:“这个适合给孩子说吗?”别忘了郭德纲写信的时候,儿子已经年满18岁,自然应该开始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
况且就算他不说,儿子从父亲18年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的所有,又岂是区区一封信就能改变的。
还有人会说:“何必要跟孩子讲什么真相,让他们自己发现吧!”
可就像一句话说的“人生不像做饭,不能等万事俱备再下锅”。孩子可以迟一点知道“人心险恶”,但世界的阴暗却从来不会因此等待。
后悔没早知道的道理,都成了人生的坑
知乎里有这样一个提问“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有一个网友的回答是:
如果以为人心险恶只是在成人世界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遇到上了一个超级凶悍的班主任,稍有差池就会被拳打脚踢、扇耳光。所有的孩子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受惩罚。
一天早上,她把写完的作业交给小组长。等再次发下来,却发现有两个地方的答案被擦掉了,但明显能看到写过的痕迹。
写对的题,也被老师画上了两个大圈圈。
她心里一凉,突然想起早上小组长在桌子上擦来擦去的动作。
直到很多年后,另一个小学同学才告诉她,那个小组长曾经喜欢过一个男生,而个男生和她关系很好。为了报复,小组长擦掉了她的作业,把她置于被老师扇耳光的危险境地。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周围的人都充满了警惕。
如果这种偷擦作业的事情,还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把戏,那下面这个案例,估计做父母的都笑不出来了。
去年10月,一个六年级的小女生因为琐事,把滚烫的热水倒进了另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身上,造成女孩后背及前胸大面积二度和深二度烫伤。
问及原因,伤人的女生说:
我就是要报复,报复就要报复个狠的。
“人心险恶”真的不只是成年人要面对的,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也会威胁他人:
“我们不要跟某某玩,你要是跟某某玩,我就不跟你玩。”
也会孤立别人,也会嘲笑别人。
不想讨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他们“只是个孩子”的前提是:他们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人性的所有特点,光明与阴暗。
内心清明,才是自立于世的保护伞
《庄子·人间世》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颜回说:“老师,我要去卫国解救被暴君统治的老百姓。”
孔子唉了一声,深知颜回善良醇厚的他说:“只怕你在卫国会遭遇不测啊!你宣扬德行、仁义,可能别人觉得你是在谴责别人;你说你自己不争名利,可别人却觉得你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不死才怪?”
他劝颜回:“先认清人心和政治,学会自救了,你再去吧!”
言词中,不乏洞察世事的智慧。其实,这个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的,这不是庄子第一次说人心复杂。
在《庄子·在宥》篇中,老聃描述人心时说:“偾娇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世界的复杂,就是人心复杂的现实映照。
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和人心,庄子借孔子之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用现在话说,就是话不能用耳朵听,也不能光看表面,要用空杯心态接纳万物。别人愿意听,你就多说两句;别人不愿意听,你也别强迫。
能说出这番话,是因为庄子一直都知道:
善良应该建立在对真相的了解之上,善良的前提是内心清明。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一辈子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十恶不赦的犯人打交道,但在一期电视节目中,她坦言对社会的阴暗面,她基本不会回避女儿。打电话聊案子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在旁边听。
当别人家的孩子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危险时,李教授的女儿却已经在想该如何保护自己了。
等女儿足够大时,还会和她讨论“遇到某些情况该怎么办?”
让很多人开不了口的阴暗面,在李教授母女这里,成了最好的“安全教育课”!
“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贝爷也是这么教自己的孩子的,他说:“我们的人生和户外环境一样,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危险。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会孩子如何管控风险,成功战胜这些风险。”
在三个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带孩子们去野外冒险,学会生存技能的同时,更学会了如何应对人生的风险。
世界有阴暗面本身不是问题,但不了解世界的阴暗面就是问题。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爸妈要迫不及待给孩子开讲了?
别急!
不管是李教授和贝爷的耳濡目染还是郭德纲的直击真相,都不过是“个性化的指点迷津”。自家的孩子该怎么说,说什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的阴暗面,该怎么让孩子知道?
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基本原则:年龄、性格、内容。
1.在不同的年龄,向孩子展示不同的世界
3岁以下的孩子,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世界非黑即白”的印象,可以用具体化的要求给孩子设立行为准则:
“不要喝刚煮好的水”
“不要摸插座”
“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
“过马路不要跑”
最重要的是家长做好监管。
4-6岁的孩子,正是上幼儿园的阶段,鼓励孩子多和别人交往,适当放手,让孩子吃点亏,再帮他讨回公道,让孩子明白:
“会有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人”
“成年人从来不会向一个孩子求助”
“碰见不对劲的人,要跟爸妈说”
“自己的身体不可以被其他人碰”
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应对。
7-10岁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理解力和表达力大幅提升,可以正式跟孩子谈谈世界可能存在的危险:
食品安全,给孩子看相关的新闻或小视频,了解生产过程;
人身安全,和孩子讨论新闻或周围发生的事情,先让孩子说自己的感受,父母再进行纠正,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网络安全,用具体的例子告诉孩子网络的危险,设立红线,不可以私下和网友见面、聊天不可以涉及隐私、花钱要提前告知等;
钱财安全,遇到电话或网络诈骗,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讨论应对的方法。
2.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反馈,选择性地讲述
孩子天生性格迥异,有的大大咧咧,有的比较敏感,对危险的反应也不一样。
比如你家娃,天生热情开朗,属于见谁都亲的那种,就要给孩子提个醒,不能跟陌生人太亲近。
如果你家娃天生就是敏感谨慎,从来不跟生人亲近,那就没必要加强“坏人”教育,可以鼓励孩子看阳光的一面。
另外,就是要看反馈,当你讲了某种危险时,孩子欣然接受,那就可以继续,孩子要是很害怕,就应该再等等。
曾经有个朋友给9岁的女儿讲灾难和死亡,还带她看《2012》,结果把女儿吓得不行,任何和灾难相关的画面都看不得。
总之,要讲一些孩子可以承受、理解的真相。
3.有些事情,还是等孩子自己慢慢发现为好
要分清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发现的,什么是自己需要引导的。
有一个朋友,家里的娃已经上初中了,各科成绩都很好,除了历史。
每到学期末朋友就很急:“怎么能让历史成绩给你拉分呢!”
可他家儿子却一口不屑地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课本上的历史有什么好学的?”
听到儿子这么说,朋友瞬间语塞。
为啥?
因为这句话说他们夫妻俩最爱挂在嘴边上的。从孩子懂事起,这俩人就频频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的历史观,特别是提起历史课本,总是一副质疑不屑的样子。
他们以为自己就是说说而已,可没想到却自此让孩子对历史课产生了偏见,后来学校加了历史课,被强迫学自己“不认同”的学科更加重了孩子的逆反,最后的结果就是其他科都能考到年级前几名,但总成绩直接被跌出第一梯队,面对即将到来的非常现实的中考、高考,朋友悔不当初。
所以,有些属于个人观点的内容,就没必要把自己的三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了。给孩子讲的,应该是可能会威胁他安全、健康的东西。
了解世界的真相,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的权利。
常爸现在上的《青少年文学》课里,大部分小说的结尾都不是happyending,这就是要让孩子逐步了解真相,对未来有所预期。
一味遮掩,看似给孩子建立了一个桃花源,却是个病态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里女演员对导演说:
“我给了Truman过正常生活的机会。而你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
在导演的安排下,楚门从出生到娶妻、工作一直无忧无虑,不必担心失业、欺骗、经济危机。
但当他发现自己生活的整个世界都是假的时,楚门的感觉只有恐惧!恐惧!恐惧!
“有什么是真实的么?”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假的,终究是假的。没有真实地活过,又何谈真切的幸福!
让孩子了解世界的阴暗面,不是教孩子不善良,只是要让他们在真正遭遇到“人心险恶”时不纠结,在亲身体验“世道艰辛”时多一分坦然,在“历经磨难”后依旧能够选择善良!
正如郭德纲家书的结尾所说:知因果,懂善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