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地位即服务——重新审视社交网络

2019年3月23日  来源:见实科技 作者: 提供人:hangchuang33......

推荐人:朱啸虎

分享阅读: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作者:Eugene Wei

分享自:作者博客 Remains of the Day

编译:金沙江创投

朱啸虎推荐语:

为什么一些巨型社交网络会突然失宠或是被一些新平台颠覆?为什么一些工具没能如期演化成社交网络,而另一些看似无聊的产品却做到了?为什么有些社交网络随着用户增多反而价值递减?为什么有些网络能够轻易跨越国界,而其他玩家却始终走不出特定区域?……传统的网络效应理论在解读社交网络的兴衰上似乎失灵了。

本文作者Eugene Wei是亚马逊战略部门的首位分析师,曾任 Hulu、Flipboard 的产品负责人。他在本文中提出“社交资本”的概念,以此重新审视了社交网络。

社交堪称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赛道,却永远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竞相逐鹿。文章很长,希望有志于在社交网络领域有所作为的创业者能耐心读完;创业路也很长,欢迎在这方面有所思考、有所践行的创业者与我们并肩探索!

小编注:本文转自“金沙江创投”(ID:GSR-Ventures)。真的超超超超长、超超超超深度,不过,见实仍然给予头条转载并郑重推荐,是因为真的超启发。在微信和社交网络已是最主要获客、增长渠道的今天,有助于我们熟透底层逻辑和玩法,带来无数启发。真诚建议:1、先收藏;2、再深读;3、和身边小专家一起讨论,会更有收获。

如下,enjoy:

追逐身份认同的猴子

“一个普遍认知是,一个人拥有极少的财富,往往渴求更多的社交资本。”

如果简?奥斯汀在世,她会如此描绘当今社会。当然,现在我们有了Taylor Lorenz(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作者,关注互联网文化)。

让我们从两个基本原则开始:(此处划重点,后文会经常用到)

  • 人是追逐身份认同的猴子;

  • 人们希望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得最多的社交资本。

我从这两个对于人性的观察说起,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对它们提出异议。而关于社交网络,它无疑成就了世界历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批公司,却很少有人从社交地位或社交资本的维度进行过分析。

部分原因是社交资本无法量化。数字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可信度。计算和衡量金融资本及其流动的方式由来已久,网站、报纸和海量机构都会精确地报告出金融资本的价格及其变动。

但对于社交资本,我们并没有一套同样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衡量它的价值和转移,至少在准确性和精度上无法和货币资本相提并论。研究对象看似丰富,实则贫乏。如果我们有除了用户数之外更好的衡量指标,那么这篇文章和此类分析将充满图表,让分析显得更有含金量。或许那样就会诞生类似年度社交生态的报告吧。类似互联网女皇Meeker的年度趋势报告,或者她报告中的50页子报告。

尽管如此,我们研究的大多数社交网络贡献的社交资本远远超过其实际产生的金融资本,特别是在早期。这类公司大多坚定奉行着著名的硅谷定律之一:公司成立之初,应该延迟追求收入增长,而要优先追求规模扩张从而达到网络效应。而对于社交网络为何失去热度、增长乏力、甚至逐渐消亡。我们需要通过社交资本的维度来给出解释。尽管我们无法量化社交资本,但作为高度协同的社会生物,我们仍然可以感知到它。

在许多方面,社交资本是金融资本的重要指征。它不仅是良好的投资标的或商业实践,通过分析社交资本动态,还能够解释各种看似非理性的线上行为。

在过去几年中,对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的分析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在社交网络领域却进步甚微。目前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水平,让我感觉等同于在Paul Romer关于内生性技术变革的论文发表之前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解水平。而如果把社交网络也看做是一种SaaS,我们就得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只不过它提供的不是软件,而是一种社交地位。这篇文章就将深入探讨我称之为“地位即服务”的模式。

这篇文章可以看做一系列强假设,未必能找到数据的支撑,我甚至不确定这样的数据是否存在。一如既往,我聪明睿智的读者们可以尽情赞同或是回击这些观点。

社交 / 身份认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