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涨得最好的大类资产是原油。
以全球三大原油价格基准之一的WTI主力原油期货为例:
从2017年6月的低点42美元/桶算起,涨了差不多有50%;
如果从2016年初的低点26美元/桶算起,涨了近200%。
全球原油的另一定价基准Brent原油也是不遑多让,从2016年初的27.1美元/桶,暴涨至超过80美元/桶。
原油价格接下来还会一路上涨么?
嗯,你的提问厉害的,我们还是先聊聊原油价格的历史。
为了装逼,我将原油价格的时间跨度拉到150年以上——下图中的蓝线是以美元计价的月平均原油现货价格,而红线则是考虑了通货膨胀影响(美国CPI数据),用2014年的美元来表示原油价格,时间跨度为1861-2015年,数据来源:维基百科“Price of Oil”。
150年来,原油价格出现过3次巨大的抬升,其时间分别是:
1861-1872年;
1971-1980年;
2002-2011年。
始于2016年初的这一轮油价上涨,会不会是第4次?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油价的巨大波动当然是受供需影响而出现,但实际上,这三轮原油价格大涨背后的逻辑都极为不同。
把真实供需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基础条件,不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石油价格管制,我将原油价格背后的推动力量笼统分为三种类型:
自由竞争推动(1860-1879);
寡头垄断决定(1880-1890、1945-1986);
金融期货主导(1986年迄今)。
(一)自由竞争推动
从时间段上说,原油价格自由竞争阶段包括1860-1879美国国内竞争阶段和1890-1940年的国际竞争阶段。
石油工业起源于人们对夜间照明的需求,19世纪中期已经出现煤气灯和松脂油灯。但不幸的是,这两种灯都很危险,经常发生爆炸;当时最好的夜间照明用油是动物油脂——鲸油,但鲸鱼被大量捕杀后急剧减少,鲸油价格急剧上涨,人们夜间都快要点不起灯了。
1854年,一个叫亚伯拉罕-格斯纳的加拿大人在美国申请了一种叫做“煤油”的专利,这种油可用于夜间照明,不用担心爆炸,没什么气味,而且价格低廉。而“煤油”,正是从手工采集的石油中提炼而来,后来他在纽约建立了工厂,煤油灯逐渐在欧美国家流行开来。
自古以来,天然石油在全球各地都有手工开采和利用的历史(除用作燃料和沥青防水之外,通常被江湖术士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兜售给他人),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却毫无疑问是当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
1859年,第一口工业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探成功,掀起了当地钻探石油的狂潮——1860年生产了45万桶,到1862年就已经变成了300万桶,由于供应量大增,当地原油价格从每桶10美元暴跌至10美分。
不过,物美价廉的煤油作为照明用油的优点,很快被更多的人认知。随着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原油价格逐渐回升到4美元,然后是7美元,然后13美元——高产的原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利润,有一口油井在2年的时间里为其投资者带来了1.5万倍的利润,其收益只有今天的比特币才能与之媲美!
石油工业时代来临了。
一个叫洛克菲勒的小伙子和其合伙人很快参与到石油开采和炼油的热潮当中,因为与其合伙人在公司经营方向上发生分歧,一次标志性的拍卖使得洛克菲勒获得了其炼油公司的控制权,而这最终成为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开端。
美国内战结束后,经济快速扩张,石油工业激烈竞争,而善于控制成本的洛克菲勒炼油厂,逐渐脱颖而出,到1869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
然而,由于石油产量提高和炼油业务的迅速发展,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原油价格开始产生巨大波动。因为某些信息,比方说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可能会枯竭,油价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涨到天上,有时又会因为某个地方钻探出了新的高产油田,价格又跌入地狱。
洛克菲勒则利用前期攒下的利润逆势扩张,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将几乎所有美国的炼油企业合并成一个巨大的联合体,控制了美国炼油能力的90%,使得价格进入了低波动的十年——没错,洛克菲勒垄断炼油业的10年,因为避免了生产能力在价格高峰和低谷时期的巨大破坏性,全球原油价格稳定在低位长达10年时间。
美国宾州的石油资源的确开始减少,但俄国人却迎头赶了上来。
1871至1872年,俄罗斯的巴库地区打出了第一批油井,到1873年,有20多个小炼油厂投产。到了1888年,俄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2300万桶,几乎达到了美国的4/5。
此后不久,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群岛发现石油,而美国得克萨斯州更是发现了多个储量巨大的油田,原油供应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竞争,同时随着照明用油市场的饱和,原油价格自1895年开始缓慢下跌,1910年到达谷底,石油价格的悲观前景笼罩了整个行业。
然而,另一个行业接过了照明用油的接力棒——汽车行业。
手工作坊所生产的汽车早在20世纪以前已经出现,但产量很少。1908年,亨利·福特开始生产一种新型工业化标准轿车——T型车,它不加装饰、结实耐用,容易驾驶和维修、可以行驶在各种硬质道路上,由此掀起汽车工业的序幕。
1916年,已有约450万辆汽车在美国注册。到了1920年代,组装线上的汽车产量更是滚滚而来。而与此同时,德国、英国和美国相继将轮船动力从燃煤改为燃油,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迅速增加,而照明用油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正是在燃料油的刺激下,石油价格再度一路走高,并在1920年达到了新的高点。尽管需求迅速增加,但原油产量增加得更快,于是石油价格再度下滑。
此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原油价格始终保持着市场自由竞争的格局,与供应和需求紧密相连,连大萧条都没有改变这一逻辑。
没错,自由竞争格局下的原油价格逻辑很简单,就是古典的市场供需理论:
需求增加、产量不足——价格上升——产量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跌。
(二)寡头垄断决定
我将原油价格的垄断阶段分为1880-1890年的洛克菲勒垄断、1945-1973年的七姐妹寡头垄断和1973-1986年的欧佩克垄断三个时期。
石油价格第一个垄断时期当然是洛克菲勒时期,但正如前文所言,洛克菲勒垄断石油工业,并不是为了无限抬高石油价格赚钱,而是认为石油联合体能够清除过剩生产能力,压制漫无边际的价格波动,从而挽救这一行业。
所以洛克菲勒垄断石油行业的十年,反而是石油价格处于低位的10年。
然而,洛克菲勒对原油产业的垄断还是引起了美国政界和媒体的恐慌,他们认为,这种垄断企业会对社会利益造成巨大潜在伤害,于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后来被分拆。
原油产业的第二个垄断时代,是著名的“七姐妹”时代。
所谓“七姐妹”,是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七家石油公司,这七家公司,迄今依然在原油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分别是:
新泽西标准石油(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后来的埃克森公司);
纽约标准石油(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后来的美孚公司)
——这两家公司1998年合并成为埃克森美孚公司,曾长期霸占世界企业500强的老大。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后来的雪佛龙公司)
德士古石油公司(因为遭遇经营危机,在2001年被雪佛龙吞并);
海湾石油公司(1984年被雪佛龙收购);
英国波斯石油公司(主要经营伊朗石油工业,退出伊朗后更名“英国石油”,经营北海油田)
壳牌公司(由皇家荷兰石油公司与壳牌运输公司合并而成,在荷兰和英国均注册有总部)
这七家公司从战后一直到1970年,逐步垄断了西方世界一半以上的原油生产、冶炼和运输,形成了石油产业的寡头时代——七家寡头公司都是在充分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之下形成,寡头们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特定的业务形成垄断,但寡头们之间存在着激烈但有序的竞争。这种寡头垄断的模式之下,石油产量与需求基本达到匹配,在战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原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见下图),如果剔除通货膨胀,油价实际上在逐渐下降。
接下来,真正想使劲儿抬高石油价格获取垄断利润的垄断集团终于来了。
——没错,就是欧佩克这样由政府插手和主导的国家石油集团。
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政府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随即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
从1970年开始,七姐妹公司开始陷入麻烦——麻烦由政治因素引发,但以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将七姐妹公司战后与中东各国约定的石油五五分成协议撕了个粉碎。
利比亚是第一个。
刚刚通过政变上台的卡扎菲,任命副总理贾卢德为首席谈判代表与西方石油公司谈判,在与七姐妹公司的谈判中,贾卢德经常带枪进入谈判室,甚至将对方的建议便签揉成一团摔到对方脸上。利比亚政府要求所有在利比亚的西方石油公司将油价提高30美分/桶,然后政府的分成增加到55%——原本什么都不做,卖地就得到一半的石油利润,现在要得到55%。
接下来,各个产油国政府坐地起价、轮番涨价开始。
伊朗也要求55%的分成;
沙特要求不低于55%的分成,而且要求以后逐年涨价;
委内瑞拉更狠,直接要求60%的分成;
……
利比亚政府一看,你们居然要求的都比我多——干脆再用枪逼着那些石油公司的谈判代表,再次将石油价格提高90美分/桶(注意,此时的石油价格本来也就3美元左右);
伊朗国王得知消息气的发疯——他居然又在轮番涨价中败给了卡扎菲这个贱人暴发户。
接下来,欧佩克国家不仅要求石油公司分成,而且还要求51%的股份。
再接下来,一些发生“革命”的产油国借着民族情绪,干脆将西方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面对着一群说话不算数的流氓政府,曾经牛逼哄哄的石油七姐妹们节节败退。最终,主要的产油国都将绝大部分石油权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随着西方世界1960年代后期爆发严重的通胀、1971年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原油价格相比黄金跌至低点,这让靠卖石油维持上层集团奢华生活的欧佩克国家政府严重不满。
1973年10月,因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并帮助其发动针对埃及、叙利亚的“赎罪日”战争,OPEC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11个阿拉伯产油国将原油价格由3.01美元/桶直接提高到5.11美元;3个月之后的1974年1月1日,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桶。
阿拉伯国家禁运原油之时,由于多年的低油价,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大幅衰退、而国内需求却持续增加,原油价格闻声大涨,3个月之内暴涨3倍。
1971年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由此导致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岌岌可危。为了保住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1972年至1974年间美国与最大产油国沙特进行了一系列沟通,建立“石油美元”体系。
对美国和欧佩克产油国来说:产油国出口石油——石油必须以美元计算——产油国得到美元——存回到美国大银行购买国债——其他国家无法得到美元,美元在国际上紧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牢不可破。
对非产油国国家来说:现代生产需要石油,进口石油——必须以美元结算——必须向美国低价出口商品和服务——换来美元进口石油——用石油生产更多商品和服务换取美元——美国不必从事真实的生产劳动只需印钞出口——美元国际地位双重加固。
原油这种原本只是“工业的血液”的商品,从此变成具有国际重要金融意义的商品,某种程度上说,原油与美元互为支撑——原来的黄金美元,从此变身“黑金美元”。
1974年之后,原油价格稳定在11-13美元的水平上维持了大约4年。
1978年底,当时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出口量骤降500万桶,接着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产油国又爆发两伊战争,世界石油供应骤减,油价再度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原油价格的暴涨,使得美元在国际上变得异常紧俏和昂贵。
与此同时,美联储“及时出手”,大幅度提高利率,将美元基准利率提高到20%的骇人水平(见下面的1978-1983年美元基准利率变化)。
这下子,不仅全球所有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的财富被高企的原油价格狠狠地洗劫了一把,而那些原来通过借债发展的国家更是被债务利息彻底搞垮,全世界的财富,都像虹吸效应一样被吸到了美国……
油价的两次暴涨,终于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再叠加上美国的收缩性货币政策,凡是有点儿能源安全意识的国家都开始寻找自己的石油资源。可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技术也开始兴起。
OPEC对原油价格的垄断一开始当然获得了超额利润,沙特1981年的石油出口收入高达1190亿美元,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给大家对比一下,当年拥有10亿人口的中国,其全部外汇储备仅为27亿美元。
1970年代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抬升当然是有底气的,就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当口,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占自由贸易世界的77%。垄断到如此地步,难怪中东石油土豪们豪气干云,要“重重惩罚”美帝国主义,顺便把所有的马桶都镶上黄金。
为了维持高油价,欧佩克国家大幅度削减原油产量:
1979年,总产量3100万桶;
1981年,总产量2573万桶;
1982年,变成了1800万桶。
然而,欧佩克很快被高油价所反噬,而欧佩克所损失的石油份额,很快被非欧佩克产油国所填补。到了1982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迅速超过了欧佩克国家。看着石油价格高企,本来与西方帝国主义势不两立的原苏联,也忙不迭将自己的石油对欧洲出口,以换取粮食和各种福利来维持国内党政军阶层的“高级”生活。
全球第一大产油国沙特很郁闷,心情很不好。
沙特在欧佩克中属于大哥大级人物。为了维持高油价,沙特名义上没有生产限额,但答应要在市场原油过剩的时候主动缩减产量。现在原油价格大涨,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都趁机大卖特卖原油,狠捞一把。而沙特这个大哥大级人物却不得不缩减产量,原油收入锐减,几百名王子原来的顶级奢华生活水准下降,他们顿时感觉钱被其他人偷走:
1984年,沙特原油收入降到360亿美元;
1985年,沙特原有收入降到260亿美元,产量也变成5年前的1/5!
爷不干了!爷也要卖油!爷也要赚钱养家!
1986年年初,沙特开始低价出口原油抢占市场份额,原油价格飞泻而下,欧佩克垄断时代结束(下图是1972-1992年的油价变动情况)。
总结下来,150年来石油价格经历了3次垄断过程,自由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两次垄断都没有导致高油价,反而是长期油价的低谷,只有欧佩克国家政府垄断时期,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抬升,而这种垄断最终也无法维持。
(三)金融期货主导
虽然出现过汽油期货、家用燃料油期货,但在1983年以前,因分类和品种十分复杂,不像金属一样很容易实现标准化,所以原油买卖基本都是现货交易。大家开着轮船去取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1983年,以美国最重要的原油品种——德克萨斯原油为基础,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推出了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简称WTI原油。
有了WTI原油,人们就可以对未来的一桶原油的拥有权进行多次买卖,生产者可以提前锁定出售价格,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油需求提前进行价格安排——更重要的是,无数商人和投机者,可以从这项交易中渔利……
于是,无论生产商、贸易商、炼油商还是消费商,甚至包括纯粹的投机者和金融机构,他们都对原油期货趋之若鹜,由此形成了巨大的交易量,由此就有了所谓的“价格发现”功能。
这对当时欧佩克的原油定价权可是个要命的打击!
因为参与石油交易的人在交易所里丑态百出,石油生产国和大石油生产商一开始对石油期货抱着一个看笑话的态度,但短短几年内,他们不得不先后加入这个赌局——毫无疑问,风险一如既往地大,但在其他人都已经加入的情况下,再也没有玩家能够退出这个赌局。
石油价格最早曾经由买卖现货的人们临时决定,后来一度由标准石油公司决定,再后来德州石油产量剧增但运输能力不足,所以由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决定。再此后,由世界几大寡头石油公司决定,再后来,由欧佩克决定——如今,它变为由全世界的交易者决定。
你如果非要问交易者根据什么来决定价格?
答案是:他们各自脑子里对原油的预期来决定。
WTI原油期货推出没几年,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往每次在国际重大政治或经济会议上都被大领导们念念不忘的石油价格,就这样从他们关心的议题中消失了——既然由全球交易者来决定原油价格,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就这样,从1986年欧佩克丧失对原油价格的主导权开始,原油价格开始由当代金融体系所主导。
看到WTI原油交易搞得得红红火火,而且基本决定了整个西半球原油价格,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原油价格均以此为基准,大西洋对岸的英国很眼红,决定学习。
1988年6月,以北海原油为基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正式推出了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这很快就成为了欧洲原油价格的基准,整个欧洲、地中海区域、西非的利比亚、尼日利亚以及俄罗斯的原油价格,都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为准。
由于1980年代早期原油价格高企,在全世界都吸引了大量原本从成本看起来不可行的原油开发项目上马。当众多的项目建成投产之后,原油价格就再也难以大幅度上涨了。
持续3年的低油价让衰败的苏联雪上加霜。没有了出口石油的福利收买和维持国内的既得利益阶层,原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都开始集中爆发,这个人类历史上领土最庞大之一的帝国轰然倒下。而这,居然没有在原油的市场价格上掀起丝毫涟漪。
欧佩克仍然在挣扎。用当时沙特的石油部长亚马尼在欧佩克会议上的话来说,他们一方面希望追求较高的产量,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较高的原油价格——看来,既要上天又要入地的想法,从来就不是一个政府的专利。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的结束,使得世界上新增了伊朗伊拉克两个产油大国,让沙特土豪们既要……又要……的想法落了空。
15美元/桶左右的油价一直持续,直到那个在“民主选举”中得票率轻易超过了100%的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挥师占领科威特,而时任美国总统的石油商人布什在西方世界的支持下,毫不犹豫出兵海湾大打出手,石油价格迅速上涨至40美元的水平。
但这次的价格上涨,只是阳痿男人吃了一把战争伟哥的表现。昙花一现的原油价格随即陷入长期低迷,到1999年跌至12美元/桶的低位。
挽救原油价格的,是中国崛起。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从此成为国际生产贸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并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全球最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再加上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全面开展的房产商品化进程——实际上,2003年中国就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每年都需要巨大的进口。
中国庞大的石油需求导致了原油价格2008年以前屡创新高(下图是1992年迄今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变动情况)。
正是在中国崛起的黎明时分,2002年11月,在亚洲最重要的原油中转枢纽,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式推出了中东迪拜石油期货合约,由此形成WTI、BRENT、DUBAI当今国际三大石油定价基准——额外要强调的是,它们都以美元计价。
直到2018年3月26日,才出现一家有点影响力且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合约——嗯,你知道的,就是上海能源期货交易所推出的人民币石油期货合约。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信用收缩导致油价猛跌,腰斩之后再被腰斩,最低的时候曾跌至34美元/桶。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和中国的4万亿计划,原油价格迅速起死回生,并在2011年再度超越110美元/桶。
2014年美联储退出QE,再加上美国页岩油产量的急剧增长,原油价格再度一路下跌,WTI原油期货的价格2016年初最低曾跌至26美元/桶,接下来就是2016年初迄今的一路上升。
且不说1986-2018年的世界原油价格主要受WTI和BRENT期货引导,即便从2008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也能看出金融主导原油价格的特点。
即便在原油价格降至谷底的2015年,当年原油市场的成交量高达9400万桶/天,折合下来每年价值高达1.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比全部金属市场规模加起来都要大——如此大的规模,导致原油期货市场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商品期货市场。
作为“工业的血液”,如此巨大的交易规模,伴随着其产量和需求的匹配与否,原油期货价格一旦产生趋势性变化,接下来对全球经济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150年的价格来看(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美元),当前原油价格处于一种微妙的阶段,在下一篇文章中,本人将抽丝剥茧,梳理出当代原油价格背后的金融逻辑,并就原油价格是否会继续上涨给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