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情感理论存在诸多的误区,要实现情感的客观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走出这些误区。概括起来,当今的情感理论存在五大误区:
(一)认为情感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没有任何客观基础
有人认为,情感完全是纯主观思维的产物,是一种超自然的、纯理性的东西,完全独立于客观物质世界之外,它的产生与发展遵循着自身特有的逻辑法则和理性概念,不存在任何客观基础。
事实上,任何主观的东西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有时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颠倒的,但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二)认为情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和纯偶然性的东西,没有任何客观规律性
有人认为,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人可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情感的运动与变化是随机的、不可捉摸的,不存在任何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价值特性作为一种特殊事物也有其特定的运动与变化规律,情感作为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其运动与变化则应该以价值特性为基础,并围绕它上下波动。情感的波动情况虽然取决于各种随机扰动因素的作用,但波动的大致范围和总体方向则由价值特性来决定,因此情感具有与价值特性大致相同的规律性。当然,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价值特性,这种偏离并不意味着情感是随意发生的和不可捉摸的,而是意味着情感受到了更深刻、更复杂的客观规律的制约,有着更为深刻的、复杂的客观规律性和现实必然性。
(三)认为情感的产生是一个突变过程,只有人类才具有情感
有人认为,情感是人类的独立拥有物,离开了人类,情感就不可能存在,动物不可能拥有情感、机器人就更不可能拥有情感。
既然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与之相伴的人类情感也必然由动物情感进化而来,绝不是一夜之间突然产生的。既然人的认识方式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也必然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由于人的价值关系的发展经历五个基本阶段,那么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五个基本阶段,人与其它低等生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拥有情感,而在于是否拥有高层次的情感。机器人能否拥有情感,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准确的情感的数学模型。
(四)认为情感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有人认为,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情感的产生与运行并不符合逻辑法则,因而不可能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情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情感所认识和反映的是一种特殊事物——价值,而任何事物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众多的变量因素,因此对于某一单纯的物理现象(如物质的大小、重量、颜色、味道、光线、速度等)的认识与反映通常是十分简单的、直接的、及时的、精细的、明确的和线性无关的,而对于事物价值大小的认识与反映则通常是复杂的、间接的、延时的、模糊的、随机的和线性相关的,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关联性,因此情感作为人类一种对于特殊事物的特殊感觉形式,相对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而言,具有更多复杂的逻辑法则。“统一价值论”既然能够实现对于价值的统一计算,那么就必然可以实现对于情感的统一计算。
(五)认为情感只与人的品质特性或事物的品质特性有关
关于情感的决定因素,目前的理论界存在着三种典型的错误观点:
1、“主体情感论”。它认为,情感只与主体因素如主观感觉、兴趣、欲望、意志等有关,其理论根源是主体价值论,它把价值看作是情感、意志的产物,是主观的东西。培里说:“抽掉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事实上便是有价值”;价值是“欲望的函数”;“事物是由它们被意愿着而产生价值的,而且它们愈被意愿着就愈具有价值”。
2、“客体情感论”。它认为,情感只与客体因素有关,其理论根源是客体价值论,它把价值看作是“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看作是客体单方面的一种属性,而没有认识到价值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形成价值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两因素情感论”。它认为,情感只与主体和客体两个因素有关,其理论根源是两因素价值论,它只看到了价值与主体因素及客体因素有关,而忽略了介体因素的重要作用,认为价值中介只是价值产生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内部根据。
由于事物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主体、客体和介体(即环境)三大要素,因此情感也相应地具有主体、客体和介体(即环境)三大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情感就不能确定。客体情感论、主体情感论和两因素情感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主体、客体与介体割裂开来,不知道价值存在于主体、客体和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