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思维误区+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走出思维的误区+第一章 恰当提问的益处-海绵和淘金-别相信正确答案-批判性思维与生花妙笔+第二章 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寻找结论-请强调你的结论+第三章 怎样找到理由-先问“为什么”-理由和结论;谁先谁后-理由怎样帮你写作+第四章 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从关键词语入手-词语的使用环境-含糊的词语和写作质量+第五章 怎样发现价值冲突-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从价值到价值假设-类比和反串+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摇滚音乐问题:试一试你的本事-假设的价值+第七章 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你的证据何在-科学方法利弊谈-如何判断抽样的代表性-衡量标准问题-乞灵经验,充满危险-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小结+第八章 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梵高的故事和竞争性假说的问题-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虚幻的联系-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小结+第九章 怎样评价统计推理-统计错误搜寻妙法-荒唐的百分比-最大和最小的问题-怎样评价统计推理——小结-第十章 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类比式推理分析法-类比式论证评价法-让“灵机一动”来帮忙-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小结+第十一章 怎样找到推理种的错误-推理谬误大曝光-离题论证-回避问题-写作和推理+第十二章 怎样找到遗漏掉的信息-信息不足时的工作+第十三章 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不同的假设和多歧的结论-两种选择,还是多种答案-探索多种结论-条件从句妙用-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小结+第十四章 怎样确定价值偏好-道德推理技巧谈-第十五章 做一个暂时性的决定+第十六章 妨害批判性思维的偏见-靠不住的经验-引人迷路的心理需求-害人的陈规陋见-墨守个人信念的羁绊-启发式有效性错误-广泛探索,多处淘金+批判性思维 ——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2 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1.3 再谈论证-1.4 两种好的论证-1.5 识别论证-1.6 其他术语和概念-1.7 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理解论证的技术-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委婉语和粗直语-5.2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5.3 刻板印象-5.4 暗示-5.5 加载问题-5.6 闪烁其词-5.7 贬抑-5.8 嘲笑/嘲弄/讽刺-5.9 夸张-5.10 替代证明-5.11 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源自愤怒的“论证”-6.2 威吓手段-6.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6.4 合理化-6.5 众所周知……-6.6 主观主义谬误-6.7 相对主义谬误-6.8 以错制错-6.9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因人纳言谬误-7.4 稻草人谬误-7.5 虚假的两难境地-7.6 滑坡论证-7.7 错置举证责任-7.8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文恩图-转换成标准形式-对当方阵-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9.4 演绎-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10.3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10.5 日常非演绎论证-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10.7 类比:未尽的话题-10.8 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10.9 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义务论/道义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类比式论证评价法

2021年2月10日 字数:1139 来源: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 提供人:chunhao17......

类比式论证评价法

若要对类比的质量做出评价,你需要瞩目的有三个要素:

1.A与B相似方面的数量。

2.A与B相似方面的相关性。

3.A与B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一般讲来,A与B的相似方面越多,你便越能确信它们在Z方面较为相似。举例说吧,科学研究人员更愿意依据对猴子而不是对老鼠的研究,推绎出有关人类的各种结论,因为猴子有更多的方面与人类相似。

这里要提醒你一句!任何两件事物,几乎都能从中找到某些相似性、因此绝不能认为,仅仅因为诸多相似,类比式推理便赋予了什么说服能力。

在比较婚前性行为和试鞋时,仅只确定了一种相似性;只有把下面的两个问题也一一答清,才好对这一类比做出译断。

我们来看问题2。如何确定A与B相似方面的相关性?按照上面给定的符号,我们说,W(相似部分)和X相似部分若与Z(结论相关,仅当其与Z结论因果相关。再来谈谈试鞋的类比。我们想知道的是,特征W在做出决定之前的检验工作是否与特征Z结论做出满意的选择-呈因果相关。

因为W和Z确实表现出因果相关的特点,类比便又找到了一个重要原则。现在,进一步考虑类比的说服能力,办法便是问我们的第三个问题:A与B不同方面的相关性怎样?我们曾学会了确定相似方面是否相关的程序。现在,在确定不同方面的相关性时,也可遵循同样的程序。你能否想出试鞋和婚前性行为之间的主要差异 (虽则它们都与Z——对结果的满意——因果相关)?这里的相关差异不胜枚举。比如,双方可以通过缓慢的磨合,使性生活逐渐变得协调可人;但若鞋子开始便不合适,很难设想日后竟会变得合适。再有,性爱只是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的诸多因素之一;而鞋子是否合适,可是影响对其满意程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因素中的一个。

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的相关差异,我们认为这一类比简直是错误透顶;它根本无法真正证明其所提出的结论:婚前性行为可说是势在必需。回答上面的问题,必能帮助你确定某个类比论证能否为结论提供支持,如果类比明确有力,其中应予比较的两个事物必得具有相关的相似方面,而不可具有相关的不同方面。

我们来判断下列类比论证的可靠性。

当我儿子患上流感或麻疹时,我绝不会要他外出。可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要把自己患上爱滋病的孩子送去上学?难道这些孩子该去上课?难道他们在生病的时候会喜欢蹦跳玩耍?孩子得了麻疹。还不该让他上学;要是他得了爱滋病,当然更该耽在家里。无论如何,他毕竟是个病人。

首先,我们将推理分析如下:

1、麻疹(A)和爱滋病(B)在同是疾病(W)方面相似。

2、如果孩子得了麻疹(A),我们肯定不会让他上学(Z)。

3.因此,如果孩子得了爱滋病(B),也不该让他上学(Z)。下面我们来做评价。麻疹与爱滋病都与送孩子上学(Z)是因果相关。它们最主要的相似之处在于“患有疾病”。然而,我们需注意一些相关的不同之处。麻诊症状严重骇人,但无不逐渐消失;另外,麻诊病毒极易传染给旁人。可是,爱滋病在较长时间里。完全显示不出剧烈症状。它的传染媒介乃是血液,不存在传播开去的高度危险。因此;患有爱滋病的孩子往往感觉良好,足能入学;同时,从目前对该病的了解来看, 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极小。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决定着是否送孩子上学(Z)的决断,它们便呈现出相关性,从而,这一类比并未给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

类比论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