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

2021年2月10日  来源: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 提供人:chunhao17......

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

前面一章谈到了对一种特殊的事实断言——归纳——的评价。在归纳之中,有一种类型尤其重要,那便是对两个特征之间因果关系的断言。举例说来,宣称爱滋病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这便提出了一项因果式归纳。研究人员总会先把一些因果式归纳充做假说,来解释某项事实如何在一般情况下发生(诸如,对人类何以感染爱滋病的解释)。人一旦有许多事实共同抽绎出同一归纳,它便由假说转化为法则。然而,在繁复的人类行为领域里,既经建立的法则有如凤毛鳞角。形同因果式归纳的许多竞争性假说,比如:“电视上的暴力场面对社会具有不利的影响”、”吸烟会导致癌症”。以及”纪律松驰会造成少年犯罪”之类,都必须视为暂时性的假说。

许多研究人员都对竞争性假说耿耿于怀,他们挖空心思,极尽机巧,企图逃避竞争性假说。这些机巧往往颇能奏效,而且他们的假说,总可以找到事实为其辩护。然而,有些研究却无法回避重要的竞争性假说,特别是在研究复杂繁难的人类行为时更是如此。有些常见的竞争性假说合情合理,了解了它们,你会更易于找到其它竞争性假说。因此,我们来列出其中一些。

1.观察者期望效应。

一位研究人员试图表明某种心理疗法的益处。她选取十名刚刚接受过她所喜欢的疗法的患者,而另有十名接受的疗法她不甚喜欢。然后她来采访这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诸如提供精心挑选的非语言反馈(即在听到满意的回答便点头之类),以及用自己偏爱的假说解释模糊不清的回答,她对测试的结果施加了系统的影响。因为她对自己将要发现的结果已经怀有某种信念,即便她在这两组之间发现了差异,那也只能归功于她根据期望进行采访的方式有所不同,而绝不是患者接受疗法的区别所引发。因此,我们自可以提出一个竞争性假说——观察者期望效应——来解释结果。只要观察者的期望对结果施加了系统的影响,这影响便可以视为竞争性假说。

观察者期望效应提醒我们,眼见招致轻信。因此,我们必得对那些易被观察者偏见影响的观察结果提高警惕。

2,成熟情况和生活阅历。

假设我们要求一组大学新生在阅读本书之前写一篇文章,以测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六个月后在他们读完本书时,再要求他们写一 篇文章。我们发现,在阅读本书之后,他们文章的得分均有提高。这变化,或许便缘自对本书的阅读(一种假说)。然而,同样可能的是,这种变化与六个月来年龄 的增长(大脑的成熟之类)密切相关,这必将对思维的能力有所影响。同时,六个月里,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愈益丰富,这同样会对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作用深长。比如 说,他们可能接触了探讨此类课题的书籍,结交了强调此种技能的教授。只要两次测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便必须考虑到,阅历和成熟情况,自可以用做解释变化可能的竞争性假说。

3,偏见性抽样。

近期的一项研究认为,教师A的教学方法比教师B高明,因为在同一次期未理解性标准化多项选择考试中,教师A 班级的成绩要比教师B的班级好。我们敢说,你马上就会找出另一些假说,能够把这一结果解释得天衣无缝。我们特别想提醒你的是:或许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之前,这两班的学生便在若干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比如说;较早来校报到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晚报到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

对某些对象总体而言, 若在我们就若干兴趣特征进行比较之前,它们便存在着系统的区别,则偏见性抽样就可以是假说之一。由于这种竞争性假说不断作怪,研究人员力图随机抽取样本以供比较研究之用。他们假设,这种做法将使人际差异“最终平均”,各个群体“平均讲来”也将较为相似(诸如,相似的动机、相似的知识技能,等等)。只要你试图对某些群体进行比较,却不对群体的成员随机抽取,你进行的工作,便足以充做竞争性假说的偏见性抽样。

4,参加者期望与迎合心理。

想象你参加 了一项研究,治疗学家试图培养你更为自信。此后,他要对作用若干“自信心”衡量题目(如自信人格测验之类)进行评价。你岂不清楚研究人员期望你对测验中的项目如何回答?你岂不打算对研究人员进行“迎合”?若你对所有问题一律做肯定回答,在人格测验中你自会比实际情形更显自信;结果你的期望与迎合心理使你在调查中得到高分,却从而忽视了真正自信的培养。

参加研究的人,常刻意揣摩研究人员事先的构想。他们对人家希望他们采取的行为、感觉、思维方式心领神会。进言之,他们总是对研究人员“大加迎合”。这些因素,对他们的行为影响极大,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性假说。需要永远问你自己:在研究程序之中,是否有某些方面足以诱使参加者按照其认为自己应该行动的方式来行动(或按照自己应该不去行动的方式)而非按照尽量诚实可信的方式来行动。

要注意的是,即便在研究工作之外,期望也对我们在许多方面的行动施加作用。你是否见过这种作用表现在“信仰疗法”中?在催眠术中?在对阿斯匹林疗效的反应中?

5,相关因果影响。

发现某种因果要素有一个很大的困难。要把我们心目中的决定性原因(例如,一种数学方法)从其它原因(例如,不同教师的特有性格)中区别开来,是一项异常烦难的工作。换言之,某些可能的因果影响固然重要,它却与其它一些影响紧密关联。若要找到相关的因果要素,你便可追问:设定原因A,则是否存在另一要素,能与A同时存在或消失。若这样的要素果真存在,你便有必要考虑其它原因,以充做合理的竞争性假说。

请试在下例中找到相关原因。

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他所在社区的人们喜欢的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他找了些喜欢可口可乐的人,要他们在一杯可口可乐和一杯百事可乐中指出喜好。杯子上不贴标签,以免商标引发明显的偏见。进而,为蒙蔽视听,研究人员将可口可乐的杯子标志为“Q”,将百事可乐的林子标志为“M”。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 更喜欢百事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

按照研究人员的假说,是口味的偏好引发了这一差异。除此之外,你是否能想出解释这一结果的竞争性假说?是否 有什么因素,能够与这一取舍之间的喜好因素紧密关联?当然是有的,那便是字母M和Q。人们是否偏爱某个字母甚于另一个?事实上,此后研究人员又做了一次完全相同的试验,只是两杯中放的都是可口可乐。参加者们青睐的仍是字母M而非Q,因此,合理的竞争性假说是:对字母的偏好,而不是对口味的偏好,足以解释最终的结果。

这个例子说明,研究人员本该区分相关原因——对口味的偏好和对字母的偏好——但他却未去理会。你觉得这一区分工作应当如何进行?

6,回归效应。

请把昨天想象成你有生以来最为扫兴的一天。现在,请预言,一个星期后你将如何。你大概能未卜先知地说“不会那样扫兴”?为什么?因为你承认情绪有着极大的波动;昂扬燥动,常常继之以低沉冷淡——其原因则全是出于偶然的波动!

还有个例子能表现同一规则。若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球技术时好时坏,那么,在一次糟糕的比赛之后,预计下次的比赛可能怎样?是不是能打得很好?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例之中,我们对变化的预料,仅仅把原因委之于偶然的波动。不妨把这一趋向总结如下;若一事件远离了平均取向,则其后的事件将与平均取向更为接近。 我们来考察回归效应如何影响对下述结果的解释;在大型球队棒球赛季开始两周后,报纸公布了十个最高击球平均数。下一个两周里,几个主要击球员都比该平均数 超出了.400。可到赛季结束时,再也没有击球员击球超出.400。

这种回归现象表明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人员选取表现极端的人(要么极高,要么极低),然后加入某些干涉机制,比较前后结果,从而考察这些干涉机制对他们的影响。我们看一项类似的研究。

有些家长对学龄前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自愿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六星期”家长培训”计划。家长们在参加该项计划前后,要在一份劣行调查表上为孩子评分,以表明孩子到底给他们带来了多少麻烦。家长们报告说,在参加该计划之后他们遇到的麻烦确实要少于参加之前。

这项研究中,能用以解释结果的竞争性假说真是不可胜数,而其中一个便是回归效应。一般说来,家长只有在烦恼不堪时才会自愿参加计划,其时孩子们正给他们带来最大的麻烦。但这纯属偶然波动,我们可以预料,六周后孩子会略为听话——尽管家长并未参加过培训时划。我们的几项解释别开生面,想来会对你大有裨益。 诚然,在对研究进行评价时,还会有许多因素需要你警惕。要发现其它的解释,有一个极好的方式,便是暂不瞩目研究人员的假说或结论。这时,你直面事实,勇于追问:怎样的假说能够对其做出说明?其后,再将你的假说去与作者两相比较,以便明察优劣。

竞争性假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