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使用环境
在作者和演讲人里,肯为自己的术语给出定义的真是凤毛磷角。因而一般讲来,你能够弄清含糊陈述真正意义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考察该词的使用环境。我们所谓使用环境,指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在某次特定争论中该词的传统用法,以及位于这个模糊不清词语前后的词句。这些便是理解关键词语的线索所在。若你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人权一词,你马上会问自己:这指的是什么权利?如果你发现作者乃是苏联政府的一位首脑,那么,我敢与你打赌,他用人权一词指的必是就业权、获取免费医疗保障权,以及享有宽裕住房的权利。然而一位美国参议员使用人权一词,其含义却与此风马牛不相及。他所指的是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旅行自由和和平集会自由。有关人权的这两种观点并非总能彼此谐调,相安无事。一个国家尽可把其中之一奉为至尊,同时把另一个弃如敝屐。因此,你必须考察作者的使用环境,弄清他的真正含义。
作者总是在论证之中逐步阐明他们为某一术语所设定的意义。看下面的例子:
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从中受益。事实上,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10期心理治疗之后,有三分之二的参加者报告说,他们的焦虑感有所减轻。这里”从中受益”的含义是模糊不得的, 因为我们可以对此作出多种解释。然而,在下文中,作者的观点即变得清晰可辨;”从中受益”系指焦虑感有所减轻。请注意,即使在这种情况,甚至在给医生打电 话之前你还是想进一步弄清事实。这是因为”焦虑感有所减轻”一句的含义仍然不够清楚。你难道不想知道焦虑感减轻的程度到底多大?没准接受治疗者依旧被强大 的焦虑感重重包围着——只不过与先前比较起来略有减轻而已。认真地审察使用环境,从而断定关键术语的意义。如果这一切尚不足以使词义清晰可辨,你便发现 了。一个重要的症结——模糊不清的词语。
误人的词典,含糊的定义
要发现并澄清模糊的词义,你必须了解这些词语可能的解释。
解释词语意义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同义词、实例、或我们所说的”用特定标准来定义”。
比如说,对焦虑一词,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三种不同的定义:
1、焦虑是神经紧张的感觉。(同义词)
2、焦虑是乔治·布什打开电视观看大选结果时的感觉。(实例)
3、焦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不断增强所伴生的不安的主观感觉。(特定标准)
要想对绝大多数争论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同义词和实例两类定义是不敷使用的。它们无法给你提供特定的属性,而这一点恰恰是透澈理解术语意义的真正关键所 在。最为合用的定义是用特定标准做出的解释——而且对此,我们是不厌其糟的。
到哪儿去寻找定义?一个显见又极为重要的来源是词典。然而,词典中的定义往往 充斥着同义词、实例以及不够完整的特定标难。这些定义,一般无法充分界定文章中术语的用法。这时,你只好利用使用环境寻得其可能的意义,或者利用有关这一论题你所了解的其它知识。诚然,我们希望你备有一本词典,不过要记住,里面很可能根本没有准确的定义。
下面我们进一步看看词典中定义的不充分性。请考察下段文字:
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未下降。采访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回答说,他们并没有觉得这里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显然,在这段文字中,关键要弄清 “教育质量”的含义。若到词典中去找质量一词,你会看到它真是意义杂多;考虑到使用环境,最为妥贴的解释应该是优点或者优势。这便是质量一词的同义词——但在抽象程度上,它们并无二致。你能否想出该词的几种不同定义?我们下面给出一些,要规定教育质量一词,它们显然都能够成立:学生考试的平均分数,学生进 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人数,通常需要经过考试的课程总数。每一个定义都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不同标尺,但每一个定义所遵循的又是不同的标 准。它们都为术语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途径,同时极大地影响着你对作者推理的接受程度。举例说来,若你认为”质量”应理解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作者采访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将其视为需要考试的课程数量,则理由对结论的支持,不过是牵强附会。因为考试哪里要求什么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呢?
因此,在许多争论中,你既不能从词典中寻得妥贴的定义,又无法根据使用环境使词义清晰可辨。要找到妥贴合用的词义,你不妨依靠作者的术语,在头脑中描摹一幅图画。假若你做不到这一点,你或许便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模糊不清的词语。
请看下例:
福利方案并未成功。它没有为穷人提供生产性的工作。
为穷人提供生产性的工作,是用以评估福利方案价值所在的标准。可对于生产性的工作一词,你能否形成较为明晰的形象?它的含义是否不止一种?所谓生产性, 指的是”带来更大的收益”,还是”促成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使”生产性的工作”的含意清晰了然,才好去断定哪些工作具有生产性。因此,这里便退到了一处重要的模糊不清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