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名为内衣的装置

2020年7月12日  来源:衣的现象学 作者:【日】鹫田清一 提供人:pigu61......

人的边界开始动摇

内衣是我们最先穿上和最后脱掉的衣服。它潜藏在外衣下面,紧贴着身体,却不属于身体。或者说,内衣无法明确归类为“我”或“非我”。再或者说,内衣既能归入“我”,又能归入“非我”。

想必大家都熟悉“边界”这个词。所谓边界,就是区分一件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分界线,是它们彼此接触的界面,也是一个东西不再是其本身的起点。

身体与外界的边界充满能量,其他领域的边界也不例外。好比水边,就是植物彰显生命力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用混凝土加固水边防范灾害,就等于在压制自然的生命力。另外,边界也充满了危险,郊外、城边、国境这些场所永远与危险相伴。

那自己与其他东西的边界,身体与外界的边界——也就是自我的边界呢?首先是皮肤;其次是分布于身体各处的孔洞,也就是开口;再次是身体末梢,好比手指、脚趾的末端与发梢。

上述边界都有过度敏感的倾向。鸡皮疙瘩、荨麻疹、湿疹……自我与外界的冲突与矛盾,往往会在皮肤上体现。人体的开口处就更不用说了,口唇和排泄器官都要经受格外严格的文化审查(干净或肮脏等感觉反馈),迫使我们不得不过分关注这些部位。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在嘴巴、耳朵、眼睛等面部开口处佩戴装饰,并用布遮盖排泄器官,都与边界的过度敏感密切相关。审视一个人的全身,紧贴身体的内衣与指尖、头发一样,都特别容易让人产生迷恋,这一事实耐人寻味,不过这里我们不去分析其中的缘由。

再梳理一遍:边界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分界,人最重要的边界当然是皮肤。而当皮肤套上“第二层皮肤”(衣服)的时候,人的边界就开始动摇。

自我的内部,自我的外皮

衣服显然有正反两面。一般来说衣服的正面是露在外面的那一面。它光鲜笔挺,印有各种各样的花纹与图案。至于反面,当然就是接触身体的那一面。衣服的正面也会成为自我的表面。不妨想象一下:要是有人把手伸进你的衣服里,你会有什么感受?肯定很不愉快吧?问题不仅在于过分亲密或没礼貌,而是这一行为伴随着某种生理层面的危险,让人无法承受,必定会下意识地去阻挡。因为衣服的内部就是自我的内部,本该极为隐秘。在这种情况下,内衣也属于自我的内部。所以要是有人把手伸进你的外衣衣领,或看到你只穿着内衣的模样,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内部遭到了侵犯。

然而,即便是独自在室内放松休息,我们也会象征性地穿上内衣,以防万一。如此一来,就算有人突然闯进屋子,最本质的部分也不至于暴露。这时,内衣是自我的最后一层遮盖,换句话说就是自我的表皮。于是,衣服的反面成了身体最先接触到的外物表面。如果将身体定义为自我的表面,那么衣服与身体接触的那一面就成了正面。归纳如下:衣服是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外物,也是离身体最近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直接感受着衣服光滑、柔顺、粗糙等质感。

综上所述,衣服有时是自我的一部分,有时却是离自我最近的环境。内衣时而属于自我,时而又变成环境的一部分,上述转变在内衣上体现得最为生动鲜活。

自我与外界的边界在动摇

近来,日本喜欢用外来语“inner”指代内衣。内衣与外衣相对应,“inner”也便对应于“outer”。内衣之所以叫“内”衣,当然是因为它穿在其他衣服内里。“inner”中的“in”,也出于同样的原因。然而,内外、上下与表里的区别其实是相对的。换一种标准,“下”就可能变成“上”,“内”也可能变成“外”。标准因时代、文化等因素而变,有时幅度还非常之大。比方说“怎样的身体状态是‘赤裸’?”“把什么定义为‘表’或‘上’,又把什么定义为‘里’或‘下’?”“身体的哪些部分可以公然示人,哪些部分必须小心遮盖?”……对这些问题的解释都因时代与文化而异。内衣的意义也会随之变化。

与其说内衣是自我和非我的分界,倒不如说它是两者交汇的媒介。如此看来,内衣的概念其实也非常暧昧模糊。既属于自我,又属于非我。既是自我的内部,又是自我的外部。内衣既是最里侧的衣服,又是最外侧的衣服。它组成了衣服最深处的部分,旁人看不到它;它同时也组成了离身体最近的部分,吸饱了身体的气味与汗水。于是,我们就这样彷徨在皮肤与衣服之间。

自我与外界的边界,亦在皮肤与衣服之间动摇。这方不足一厘米宽的缝隙有时属于我们,有时不属于,相当善变。而他人的欲望与好色的视线永远奔驰在这一地带。罗兰·巴特说过:全身最性感的部位,恐怕就是衣服的开口处。

从让别人看的东西到皮肤感觉

人的欲望总会被不确定的、暧昧的东西吸引,所以世上才会有“欲望的暧昧对象”这种说法。人对衣服的欲望自然也会指向最暧昧的内衣,因为它既位于自我内部,又紧贴身体。衣服会在身体表面形成层层叠叠的皱褶,从中创造出身体的另一种感触与形态,并通过这种创造大规模复制它的符号意义与作用。而内衣作为一种不可见(不能被看见)的东西,会进一步丰富或扭曲其可视层面的意义。内衣不仅拥有不可见的属性,还直接紧贴皮肤,奇妙地影响昏暗环境中的身体感受。内衣材料的质感与情感、官能的深刻关系就在于此。

明明穿在身上却看不到的衣服,或不能被看到的衣服……这样看来,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名为“内衣”的东西呢?为什么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呢?内衣究竟反映着怎样的自我意识?

我们在内衣所属的暧昧领域书写了各种各样的欲望符号,注入形形色色的神秘气息。这正是为了提升欲望,让内衣下面的身体更加诱人。达到这个目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设置悬念。比如露出一点点肌肤,却在关键时刻禁止视线继续往前,吊足观者的胃口,激活观者的欲望。隔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或在抵达最后一部分之前设置好几层衬裙做“幕布”,提高观者的期待。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就给这层幕布起了“端庄的女人”“水性杨花的女人”等代号。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们能透过端庄的女人的裂缝,看到水性杨花的女人。轻轻提起神秘的女人,她的脚踝就展露无遗了。”男女之间的诱惑,总能在衣服与肌肤之间发挥最好的效果。后来,内衣甚至发展成了诱惑的剧场,这一段历史应该不需要我解说了。众所周知,十九世纪女性妖艳的诈术被后人极为精密地传承下来,至今能在内衣商店觅得影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黑色或有装饰的吊袜带。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当年最典型的诱惑道具“黑色三件套”,放在今天也不过是单纯的玩具,只为演绎复古的欲望故事服务,让沉迷于欲望故事的男人手忙脚乱。如今的女性已经抛开了作为男性关注对象的身份,内衣也从让别人看的东西逐渐转变成一种感觉器官。人们意识的焦点从表面的视觉结构转移到穿上内衣时细微的皮肤感觉上。这说明想象力的作用模式已发生了改变,恐怕也是人们愈发关注材质与穿着感受的原因。

高科技材质激活未知的身体感受

内衣还会对内衣里的身体意识产生各种影响。穿上衣服后的皮肤感受,其实就是身体每一个动作带来的布料与皮肤的接触和摩擦。这样的接触、拉扯与紧贴每时每刻都在周身发生,好似一波波涟漪。从这个角度看,穿上衣服后的感受就是我们自己的振动与喧嚷。

近年来诞生的各种高科技材质,也提升了感受的多样性与细腻程度。现代人正在体验许多前人从未体验过的质感,我在第一章中提到过,人工生产的桃皮绒超细纤维直径仅为最细的天然纤维丝的百分之一。超细纤维与它特有的纺织工艺不仅催生出全新的质感,更打造出超级轻盈的布料与前所未有的光泽。全新的质感会激活未知的身体感觉,说不定沉淀在身体深处的远古时代的记忆也会在其刺激下浮出水面。那是比现存的自我更古老的自我。这么看来,现代人的皮肤正处非常活跃的可变状态中。

长久以来,人们赋予内衣三种功能:温柔包裹皮肤的贴身衣物、从内部调整外衣形态的打底服装、减少皮肤与外衣摩擦,降低叠穿阻力的内层衣物。现代女性的内衣时而将上述功能整合(如连体衣、紧身胸衣),时而省略其中的若干功能,甚至可能直接把它们当作外衣穿着。放眼街头巷尾,有不少把柔软的吊带衫、吊带裙穿在外面的人。还有人会在连衣裙外面披一层内搭。总而言之,内衣与外衣之间的界线愈发模糊了。

从衬裙销量的锐减就能看出,内衣正不断被人们省略。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多年来专注于内衣生产、改良的大量经验知识开始深入外衣领域。真丝般的触感、弹力材质特有的伸缩性……内衣设计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想必未来的衣服将无限接近衣服本来的定义,即人的第二层皮肤。届时,内衣与运动服行业一定会严重依赖长年累积的知识与技术。

衣服 / / 皮肤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