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11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2020年7月16日  来源: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经济学家并非一直都对自我控制问题熟视无睹。近两个世纪以来,对这一话题有所涉猎的经济学家其实很了解人类的行为。事实上,最早从行为角度研究自我控制的先驱不是别人,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一提起亚当·斯密,大多数人就会想起他的杰作《国富论》。这部惊世之作于1776年首次出版,为现代经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书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事实上,这个说法在《国富论》中只出现了一次,亚当·斯密也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但人们却夸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指出,通过追求个人利益,一般的商人“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以求尽力达到一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的目的。这样做也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注意这里的第二句话是很谨慎的,人们在引用“看不见的手”的说法时,或是当我想到“看不见的挥舞的手”时,几乎都不会想到紧随其后的第二句话。“这样做也并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而这却并不意味着这样做一定会对社会有益。

这部巨著讨论了几乎所有人们能想到的经济学论题。比如,亚当·斯密提到了生命价值的基本理论,这也是我博士论文的主题。他解释了为什么必须给肯做脏活儿、承担有风险或没人愿意做的工作的人支付更多的酬劳。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常常说,经济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亚当·斯密全都说过了。行为经济学差不多也是这样。

亚当·斯密著述颇丰,他首次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是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这本书出版于1759年,比《国富论》要早。正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阐述了自我控制问题。他见解深邃,将自我控制描述成“激情”与“公正的旁观者”之间的挣扎或冲突。正如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我也是在提出自己的自我控制理论后,才知道亚当·斯密才是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人。我的相关研究会在后文中介绍。亚当·斯密对激情的看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们是缺乏远见的,也就是短视的。正如他所说,问题是“我们10年以后享受到的快乐,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的快乐相比,其对我们的吸引力极为微小”。

在早期的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自我控制问题有敏锐直觉的人。行为经济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曾写道,还有一些有关“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即消费时间的选择)的早期研究也强调了“意志力”(willpower)的重要性,而意志力这个词在1980年的经济学领域还没有任何意义。[1]亚当·斯密早就认为,意志力对解决短视问题很重要。

1871年,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进一步完善了亚当·斯密对短视行为的看法。他指出,比起未来的消费,人们对即时消费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我们也许更在意现在能吃到一盒冰激凌,而不是明天。但是,如果是拿明年的这一天与其前后两天相比,我们则几乎不会在意。

有些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对未来的消费进行贴现是一个错误,或是某种失败。它可能是意志力的失败,或是正如1921年庇古(Arthur Pigou)所写的,它可能是想象力的失败,“我们的预测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可以说,当看待未来的快乐时,我们会认为它是递减的”。

第一个提出现代“跨期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家是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他在1930年的经典著作《利息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中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在特定的市场利率条件下,一个人会如何就他在两个时间点上的消费做出选择。无差异曲线现在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工具。我们之所以说费雪的理论是现代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另一个是该理论是规范性的。费雪解释了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应该怎么做,但他也清楚表明,他认为自己的理论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描述性模型,因为其中没有考虑重要的行为因素。

一方面,费雪认为时间偏好取决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穷人在消费时比富人更迫不及待。另一方面,费雪认为收入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合理的。他给出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我们可以用一个家中屋顶漏雨却从不修理的农民的故事来证明这一点。下雨的时候,他无法让屋顶不漏雨;而天晴的时候,屋顶根本不漏雨!”另外,费雪还很不理解“那些在禁酒令实施前,周六晚上在回家路上抵挡不住酒吧诱惑的工人”,周六正是发薪日。

显而易见,从1776年的亚当·斯密到1930年的欧文·费雪,经济学家一直在思考对于跨期选择人们所表现出的明显反常的行为。经济人的概念在费雪所在的年代崭露头角,原因就在于费雪开始研究经济人应该如何表现。但是,最终完成这一工作的却是保罗·萨缪尔森。当时,萨缪尔森只有22岁,正在读研究生。很多人都认为萨缪尔森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是一个天才,开创性地将数学理论引入经济学模型。萨缪尔森16岁进入芝加哥大学,随后很快就前往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既大胆又准确。他用自认为合适的数学严谨性,重新分析了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1937年,萨缪尔森读研究生的时候,写了一篇7页长的论文,题目很谦虚,“关于效用度量的一篇笔记”(A Note on the Measurement of Utility)。正如论文题目所示,萨缪尔森希望用一种方法来度量效用(比如快乐或满足感)。效用是难以度量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的就是效用最大化。在研究过程中,萨缪尔森建立了跨期选择模型,即贴现效用模型,该模型现已成为标准的经济学模型。在这里我就不再费力解释该模型的核心之处了,以免增加你(或我自己)的压力,我只根据本书的需要摘取其中的精华。

贴现效用模型的基本理念是,对你来说,即时消费比未来的消费更具价值。如果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这周吃顿大餐,另一个是一年后吃顿大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用萨缪尔森的话说,我们在以某一贴现率对未来的消费进行贴现。如果一年后吃顿大餐的效用只是现在的90%,那么可以说我们未来大餐的年贴现率为10%。


意志力 / 延迟消费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