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

2025年2月1日  来源:幸福 作者:【美】丹尼尔·M.海布伦 提供人:zhanbai93......

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

想在正确的环境里追求幸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美好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好人生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像一场好戏或伴侣家人一次愉快的拜访一样,总有结束的一刻——人终有一死。这可能不是什么值得期盼的时刻,但也没有那么糟糕。假如老年人永生不死,年轻人很快就会觉得四处都很拥挤,对于老年人一遍又一遍讲述同样的故事感到非常厌烦。假如你独自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则会很快感到孤独和不适,好像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我们并不知道死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在非常不舒服的地方死去。假如根本不存在死后的世界,那么死亡的感觉应该跟出生之前差不多。这也没那么糟糕嘛,是不是?

大限将至之前,你可能会回顾漫长的人生之路,进行最后的清点。你是否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会很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我们如何进行判断呢?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作美好?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很难定义美好人生。或许有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我想斗胆提出一个建议,正确与否我不敢肯定。其实,我并没有找到很多讨论类似问题的文献,所以我的说法可能不如读者预期的那样有理有据。但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让咱们假设美好人生等同于你有充分理由肯定这段人生。换句话说,美好人生指的就是你有充分理由对其感到满意的人生。(在这里我只是简短地陈述这个观点,未来有机会再详细论证。)我们把这个叫作美好人生的“有充分理由认可”判断法。

为了满足不同目的,可能会有其他能够合理判断“美好人生”的方式。当个人或政府设立目标时,或许更应该将重心放在实现美好人生中要求更高的方面——这是不是令人向往的人生。我们把这个叫作美好人生的“有充分理由向往”判断法。

不过,在这里,我很想知道人们如何评估自己正在度过的人生,或者如何回顾自己的人生。问题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才有资格对自己的人生表示肯定或满意呢?在过去两章中,我们已经讲到,美好人生至少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一,对你来说,你的人生是否美好;其二,你的生活方式是否正确。这两部分就是福祉和美德。

在第三章中,我们说到,你是否真正满意自己的人生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不过在此处,重点在于,你是否有理由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你是否有理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是否符合一定标准,而不是你自己的情绪状态。就算你自己的实际态度没有什么影响,你的生活是否符合标准依然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你的生活对你来说是否美好,跟你的生活顺不顺利没有什么关系。你不需要顺风顺水,万事圆满,你也不需要拥有很高的福祉水平。只要你觉得自己的经历非常美好就行。因此,只要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值得一过,总比没有活过要好,说不定就够了。但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吸引力,刚好值得一过的人生似乎顶多也就算还行、能接受,或者可以忍受。因此我们可以设定,评判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真的很美好,必须要看此人的人生是否非常值得一过,是否比此人从未来到人世要好得多。这听起来确实很含糊,但我们也没有办法给出更细致的评判标准了。

我们已经说过,美好人生的一部分跟你的福祉有关,另一部分则大致关乎道德,或者说美德。你的行为举止是否端正?你有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好好表现?做出正确选择、好好生活并不仅仅是道德要求,从长远来看,这等于要求我们理性、明智地生活,其中包括在个人事务上小心谨慎、保持尊严、尽力享受生活等等。假如你的生活轨迹非常端正,人们会评价你的生活令人称羡

因此,明显可以看出,道德是美好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需要正确对待的部分。第七章中已经初步涉及,在这里让我们进一步阐释这一点。在评判美好人生时,我们可以尝试“悼词测试法”,即假设一个人已经离开人世,你正在为此人发表悼词。当然,找一个空房间假装一下就好,这样就不用担心会冒犯到什么人。在发表悼词的时候,你会说这个人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吗?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评价坏人的人生很美好。如果你觉得某人是一个将别人踩在脚底的人渣,便不太可能觉得这个人的人生是美好的。就算这个人富有、幸福、受人爱戴,几乎没有为自己的恶行受到任何报应,你也不会觉得他拥有美好人生。

另一方面,从脑海中搜寻出一个你觉得非常好的人,他一生勇敢、善良、公平,富有道德感,令人钦佩。你很有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的人生非常美好。亚伯拉罕·林肯和温斯顿·丘吉尔都饱受抑郁症的困扰;马丁·路德·金引领了美国人权运动,但他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而且39岁就遇刺身亡;纳尔逊·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蹉跎韶华。以上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拥有令人嫉妒的生活,然而他们常常被人们当作美好人生的典范

当我们说到美好人生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是在说道德高尚或奉行美德的人生吗?当然不是。我们再使用一下悼词测试法。难道在总结某人的一生的时候,当事人是否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不重要吗?他到底是幸福,还是悲惨?他是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重大目标,还是一败涂地?按照一般观点来看,曼德拉的人生似乎挺美好的。但事实上,他在牢狱中度过近三十年,婚姻因此分崩离析,这些事实至少会让人停下来琢磨一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假如他没有经受这些劫难,依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显然他的人生会更美好。

现在设想有一个人,善良、勇敢、正直,为他人做善事,但受到一连串可怕的折磨,包括恼人的病痛、被人排斥、当众受辱、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接连死去、一生受到抑郁症的折磨并常常想到自杀,最终,独自在痛苦中英年早逝。他这一生中极少有什么事能算得上安慰,以至于恨不得自己从未来到人世。他作为一个人的美好固然难以忽视,但我们很难说他的一生是美好的。恰恰相反,他的生活听起来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很难给予肯定。

顺风顺水、万事圆满或许不是美好人生的必要前提,但你的人生必须得顺利到某种程度,才会值得一过。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表现得体。美好人生既是你尽兴度过的一生,也是值得体验的一生。

展望美好人生

由此,关于美好人生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快乐的结论,那就是美好人生并不难求。毕竟,其中有关福祉这一部分不难满足。就连倒霉蛋查理·布朗[7]那错漏百出的平凡人生也依然值得度过。大部分时候,生活中充满小确幸,几乎每个小时都能邂逅令人快乐的香气、愉悦的视听感受、惬意的感觉和有趣的思想。这些小确幸并不明显,因为我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而且人脑本身就会对负面的东西反应更强烈(这种现象叫作“消极偏见”)。

没错,有时生活中的折磨远远大于快乐;有时我们会希望自己彻底失去意识;有时我们会觉得假如未来不过如此,实在没有必要活着。然而,当我们垂垂老矣,没有人会在弥留之际心想:“要是我17岁的时候自我了断就好了。自杀才是我应该选择的路。”反正我从来没有听到谁这样说。最终,生活带来的伤痛会减弱,年龄使我们成熟,让我们从大局上来看待问题,从而意识到活着是多么美好。

既然美好生活中的福祉标准不难达到,那么对我们中大部分人来说,通向美好人生道路上的最大阻碍,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比起不幸福或不成功,我们自己的恶形恶状更容易破坏我们的人生。假如你虐待家人、欺骗别人、自私或刻薄,你会很难真心承认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不过,这也说明美好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完全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你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规矩行事。很大程度上,你是否拥有美好人生取决于你自己。你不一定能找到幸福,但你在面对生活中的厄运时可以保持善良、尊严和优雅。

我认为,大部分人正过着美好人生,回首往事,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他们的人生都值得肯定。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自己评估的生活满意度很高,其原因很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有充分理由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这不表示他们生活幸福或万事如意,只能说明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挺美好的,并且能够欣赏到人生的价值。甚至可能应该有更多人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满意。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他们的生活已经很美好了。

大部分人的生活值得一过,并且他们的举止可以说非常不错。他们善待家人朋友、正视债务、诚实营生、履行义务,过着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即便受到严重身心障碍困扰的人也可以选择笑对人生。他们也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欢乐、意义和启发。不管你的成就多么微不足道,只要知道自己承担了应有的责任、对爱略有心得、领略过地球和人类显赫文明的吉光片羽,你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

就我自己来说,我能想到的大部分美好人生都属于平凡度日的普通人。(不过仔细想来,就算最普通的人生也十分精彩。)事实上,美好人生与成就和名利之间或许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名垂青史的伟大成就一般都要求当事人一腔热忱、心无旁骛,牺牲掉更多美好人生的基本要素,比如家庭关系等。我遇见过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各自的领域硕果累累。但他们中不少人为人举止并不惊艳,我绝对不会羡慕他们的家人。

一位用自己的洞察力、敏感、智慧、耐心和机敏守护家庭几十年的主妇可能很容易被世人忽视,但比起伍尔夫、维特根斯坦、梵高和海明威,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活得像这位主妇一样。我们这些旁观者清的人当然要庆幸有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为后人留下可以享用的文明果实,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想像他们一样生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