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关于福祉的理论

2025年2月1日  来源:幸福 作者:【美】丹尼尔·M.海布伦 提供人:zhanbai93......

到底什么对人有益?

关于亚里士多德

在西方关于人类福祉的思考中,除了宗教之外,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力超过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这倒是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他对福祉的态度一点也不现代。亚里士多德为福祉,也就是幸福赋予了非常独特的含义,认为这个概念指的是秉持美德行事的完整的一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类的卓越品质,不仅包括公平和勇敢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还包括一些普通的才能,如擅长讲笑话或坚持维护自己的尊严。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卓越品质”或许比“美德”更合适。不过我们要记住这里所说的是全人类的卓越品质,我们需要表现的是典型的人类的优点。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标准并不是他的主观看法,而是根植于人性的共通之处中。假如一个人的卓越品质体现在擅长收集瓶盖或出售来路不明的资产方面,则不在此列。

请注意,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简单地认为假如一个人践行美德、品质卓越,就一定可以说明这个人的人生很美好。你可以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却像睡美人一样在昏睡中虚度时光。谁会想要这样的人生呢?美好人生应该由卓越的活动组成,重点在于你实际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试图达到的状态。

也就是说,贫穷不意味着一个人丧失美德,却会阻碍这个人展现自己的卓越品质。当你的最佳选择就是一周工作90个小时、在血汗工厂里从事机械单调的苦工时,你几乎没有机会展开双翅并彻底发挥自己的能力。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贫穷是坏事,因为它极大限制了人类发挥自己的机能。在最糟的情况下,贫穷会令你无法维持人的生活,迫使你屈尊成为一只以乞讨来维持生计的动物。

我希望读者现在已经能够领略到亚里士多德派学说的迷人之处。“秉持美德行事的一生”实则指的是人类应当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积极追求丰富、圆满的人生。这种人生是非常充实的,是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快乐的人生。很多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觉得这种理念很吸引人,当代文化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一主题,只是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如那句著名的征兵口号“竭尽所能(be all you can be)”。

总的来说,对我们有益的就是实现我们的本性,即实现本性。对于这一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最为声名远扬。在古希腊研究幸福的学者中,这种理想状态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关于福祉的观点称为“幸福感”理论。近来,这一派理论在心理学家中颇为盛行,引发了“幸福”心理学运动。

亚里士多德福祉理论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有力地解释,我们对之前提到的弄虚作假、精神匮乏和经验缺失这三项案例产生的本能反应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体验机器里,你实际没有做任何事情;挠痒痒者的生活完全是亚里士多德理想生活的反面;而某些残疾则剥夺了人们享受圆满人生的重要元素。

尽管有很多优点,亚里士多德关于福祉的理论仍然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些人不喜欢其中的客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人有益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完全取决于人们喜欢或在意什么。很多人拒绝接受这种观点,认为福祉一定是主观的。我认为,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个人福祉添加了外部标准,认为对个人有益的就是过一种典型的人类生活。同样,对某头牛有益的就是过一种典型的牛类生活,做牛该做的事情。但我们凭什么要让我们所属的物种决定我们的福祉?以儿童故事中的公牛费迪南德为例(图12)。它是一头古怪的牛,不愿意参加斗牛表演,也不愿意做其他公牛会做的事情,它宁可细嗅花朵的香气。为什么不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你所属物种中的其他成员在过什么样的典型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

(说到这儿,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费迪南德案例的寓意恐怕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者的例子有所冲突。假如我们没有一个外部标准来确定制式人生的模样,我们凭什么宣称这种疾病剥夺了病人的一切呢?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加适用,而我稍后会提出更加适合用来解读费迪南德案例的观点。)

图12 公牛费迪南德

另一种普遍的反对意见主要针对亚里士多德所说关于福祉与秉持美德行事之间的关系。但这一点真的值得怀疑吗?成吉思汗是一个狠角色,他杀死了上百万人,并且使我们中很多人的曾曾曾曾不知道多少辈曾祖母怀孕,数字多到令人头疼。(当今世界每200人中就有一个是他的直系后代。)但为什么没有人说他幸福,甚至达到心盛的状态?假如以人类的屠杀本能为支点,他简直就是人类蓬勃发展的楷模

美德极其重要,在下一章中我们会详细展开论述。不过,有很多人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是否一定会对我们有益

关于福祉的理论

那么我们现在能得到什么样关于福祉的结论呢?让我们先来迅速了解一下有哪些选项。关于福祉,当今四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

1. 享乐主义

2. 欲望理论

3. 列表理论

4. 幸福感(“实现本性”)理论

我们已经讨论过其中最有名的幸福感理论,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处在另一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则宣称,唯有快乐才是对我们真正有益的东西。这派观点巧妙地体现了人生中享乐和受苦的重要性,却依然不能解释本章开头提出的三个谜团:弄虚作假、精神匮乏和经验缺失。

欲望理论认为,得偿所愿才是对人们大有裨益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尤其受到经济学家的欢迎,因为这样一来,似乎我们本人才能主宰对我们有益的究竟是什么。这种理论的优点在于,体验机器对欲望理论不会构成什么挑战,因为人们无法通过虚拟现实真正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你只是以为自己得到了那些东西。但欲望理论没有办法解释错误的欲望。一般来说,人们似乎总是想要那些对他们没有好处的东西,例如渴望跟一个本质是混蛋的人约会,或者梦想成为一名律师。而且,信奉欲望理论的人既不能指责挠痒痒的人那看似精神匮乏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也不能批评一个对自己的身份安之若素的奴隶,说他的生活有什么缺点。同样,在某些经验缺失的例子中,假如当事人对于自己缺失的东西没有欲望,那么从欲望理论的角度来看,此人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缺陷(就像那个身患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女孩一样)。

列表理论用一串客观标准来定义福祉,例如知识、成就、友谊和快乐。假如你缺少列表上的什么东西,即便你不想要或不喜欢这些东西,那么你的福祉也不全面。列表理论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把一切看起来重要的东西都放在列表里,这样大部分问题就不攻自破了。缺点在于,列表内容可能过于武断,而且不怎么有助于揭露福祉的本质。

一切反对意见都非定论:上述所有观点都有巧言善辩的拥护者,他们要么拒绝承认我们前文讨论过的本能反应,认为替代选项更糟;要么改变自己的说辞,用自己支持的理论来分析那些本能反应。比如,欲望理论的支持者就常常辩称,只有明智的理性欲望才算数。但并没有人直接反驳最根本的疑点,而那些改头换面之后的理论自身也有严重的问题。

当代幸福论:自我实现

让我们回到幸福感理论的怀抱。说不定我们能找到一个理论,既像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样注重实现自我本性,又不具有那么强烈的客观性。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充分展现真才实学的名篇《论自由》中,他探讨了个人权力的价值,刻画了一个更现代、更注重个性的理想状态,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活,以自我为主导。在理想的自我实现状态下,福祉事关个人性格,不管这个人的个性多么古怪。

按照这个观点,对人类来说习以为常的事情未见得就是对你有益的事情,就像一般公牛习惯的生活对费迪南德的福祉来说毫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可能你生下来就是同性恋,那是你的本色。至于异性恋是不是主流,或人类的主流性取向是什么,对你来说根本不重要。起决定作用的是每个人的个性,同性恋一样可以茁壮成长,通过活出真我来完成自我实现。

我不会尝试在本书中给出有关自我实现的完整理论,但哲学家L. W. 萨姆纳的观点或许能帮我们一窥通往幸福的途径:他认为福祉就是真实的幸福。为了获得真实的幸福,你的幸福必须扎根于你的生活,反映你的本色。体验机器所带来的并非真实的幸福,因为这种幸福并非来源于你的生活。同样,“幸福的奴隶”和遭到洗脑的受害者,他们获得的幸福也不真实,因为这种幸福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并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或许,正是这种对于幸福真实性的思考,导致了人们对于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人类表现出普遍担忧,比如使用“道德药”把人改造得更完美,或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让你的孩子更聪明。诸如此类的人为操纵会降低幸福的真实性,甚至有可能让你的行为和情绪不再那么具有你的特色。在未来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更多关注。

不管自我实现还牵涉到什么,我认为其中一定隐含了真实的幸福。你的价值观或决心帮助塑造你的个人身份,说不定自我实现就包括在这些你关心的领域取得成功。举例来说,成为家长或内科医生可能是你个人身份的一部分,那么,假如你成功当上了一位好家长或好医生,对于你完成自我实现会有很大帮助。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福祉的理论。不过以上内容应该能帮助我们思考幸福在更大范畴内的角色。不管哪种理论是正确的,我们都可以肯定,幸福对于人类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谁有资格下定论?

研究表明:纽约人是美国最不幸福的人群(因为跟那些懒惰愚蠢的乡巴佬不同,我们勤奋工作并且阅读)

摘自《纽村之声》近期文章标题

引文所提到的那项研究确实指出,路易斯安那州和美国其他各州的人民都比纽约人更幸福。这是不是说明路易斯安那州人确实过得更好呢?有些人表示同意,有些人则持相反意见。

但没有任何实验能够彻底解决这项争端,因为这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分歧。纽约人或许更看重成就,而路易斯安那人则更注重享受。他们就是奋斗者享乐者,未雨绸缪的蚂蚁和及时行乐的蚱蜢。说不定一个关于福祉的哲学理论能解决这个问题:假如这个理论能够证明,对于人类福祉来说,成就比享受更重要,那么纽约人就是正确的,他们确实比路易斯安那人过得更好。

但“价值观”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它不像电子和大象那样有明确的解释,没有人能定义价值观是什么,它们究竟从哪儿来,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相信那些窝在扶手椅里编造理论的哲学家呢?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我们永远也没法裁定纽约人和路易斯安那人究竟谁过得更好了,毕竟这是观点的碰撞。

为了消除怀疑论者的恐惧,让本书得以继续进行下去,我来提供一个简短的答案。为了实现本书的目的,我将假设价值观完全是人脑的产物——是我们人类将价值观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合适的条件下,在我们人为划定的范围中,得到或好或坏、或对或错的判断。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组“完全正确”的价值观,也不会幻想世界上所有理性的人都会赞成同一组价值观。正确答案总是或多或少与我们正在研究的人群有关。不过通过反思,我们会发现对于正确的价值观选项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即有些价值观是经得起反思的。就算有不同的正确答案可供选择,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哪些答案明显是错误的。

例如,很多人会告诉你,只有幸福最重要。但我们只要略微反思一下体验机器的例子或者那个挠痒痒的人,就会像丢开烫手的土豆一样放弃这种想法。这就证明认为唯有幸福最重要的人是错误的,只要他们自己停下来进行思考,也会摒弃原本的看法。

或者我们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人类如何对待动物。如今,很多美国人都持有如下一系列观点:食用从一般超市里买来的猪肉和牛肉没有问题;用相同手段对待狗和马是不道德的;猎鹿也是错误的。我不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食肉道德观,不过我倾向于认为食用适量经过人道主义方式处理的肉类是可以接受的。在我家附近,用步枪子弹打穿小鹿的脑子、啃噬它的骨头几乎就是在为环境和人类做贡献,这甚至有可能是你整年吃过的最人道、最环保的一顿饭。(要知道,种庄稼会威胁到无数小动物的生命,超市里出售的工厂养殖肉同时是环境、健康和人道主义的噩梦。)

你可能不认同我的观点。没关系,我向任意一位读者发起挑战,请你们厘清上文所述那套观点的逻辑。我认为,一切能让那套观点说得通的解释都是疯言疯语。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的道德观根本就源于廉价的多愁善感加上不堪一击的逻辑。

在这种问题上,哲学反思会有很大帮助。它能引导我们扫去耳朵里的蛛网,让我们更清晰理智地看待价值观。有时我们会就一个简单的答案达成共识,正如在当代,几乎所有有文化、有反思精神的人都会接受人人平等的理念。只有在依然囿于中世纪文化的犄角旮旯,我们才会找到相信奴隶制没有问题的人。也就是说,即便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被大家一致认可,但出于人类共通的本性,依然有可能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当共识无法达成时,我们只要承认有可能存在不止一组经得起反思的价值观就好了。说不定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没错,说不定双方观点都可以对理智的人有所启发,帮助他们应对复杂的生活。但这不表示任何价值观都可以被接受,例如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

简单来说,我们不需要通过任何神秘或超自然力量就可以对价值观进行判断。我们可以为相对性和非唯一性提供大量空间,同时又不成为一切皆可行的主观排序者。我们依然可以认定,生活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