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怀疑,给幸福下定义这件事本身究竟有没有意义。毕竟,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无法定义的。这个词有太多层含义,或者说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幸福是一张空白的画布,我们可以尽情将自己的憧憬投射在上面。所以试图制造出一个关于幸福的理论,就像堂吉诃德向风车发起挑战一样。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可不这么认为。我们首先要记住的,就是不要以为任何关于幸福的单一解释可以囊括我们使用这个词所代表的一切含义。当然,人们确实常常使用这个词来指代某些我们在意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在乎幸福,某些现存的定义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顾虑。假如幸福的某项定义无法帮人理解究竟为何要在乎这样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用处。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重新解构幸福的一般概念,从日常关于幸福的抽象讨论中汲取精华,打磨成一个新的概念,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与其明确定义“幸福就是什么”,我们不如说“将幸福理解成什么会很有帮助”。
你还想知道有没有别的选择?那就保持沉默吧。别再试图弄清人们到底该不该如此重视幸福。别再费事询问我们的生活方式究竟是在助长还是阻碍幸福。别再担心你的孩子是否感到不幸福,或者你的离婚究竟会不会像你自己以为的那样让他们更幸福。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意义,它们的重要性也因此悬而未决。
我们当然可以保持沉默,但这似乎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幸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词,人们随时都会用它来思考或谈论自己关心的东西。这个词与我们的实际顾虑和实际困难息息相关,因而我们这些领取工资来研究此类课题的人更有责任帮助人们以相对清晰和睿智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人们究竟使用“幸福”来谈论哪些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一项关于幸福的理论,需要给幸福一个定义。这个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它来指代什么。
本书中,“幸福”只不过是一个用来指代某种心理状态的词语。接下来,我们将会研究这究竟是哪种心理状态,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美好人生中的重要性。
幸福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可能会让有些读者很失望。难道人生中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吗?当然有,大部分哲学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表示同意。幸福极其重要,但不一定是唯一重要的事物。这种观点也会令某些人垂头丧气,因为你们可能会以为从定义上来说,幸福只是衡量美好人生的标准。或许当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正在认真思考人生中究竟还有哪些重要的事情,你想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你希望本书可以探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读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在想,是不是该把书拿回去退掉?
我们会按部就班地讲到那个重要问题的。幸福这种心理状态着实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想充分理解应该如何追寻幸福,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哪些大体会是美好人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书讨论的幸福(happiness)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过其他著作中有时会用这个词来指代一个蕴含了价值观取向的概念——福祉(well-being)。福祉指的是拥有对你来说顺利的人生。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发表对于“幸福”的看法时,他使用的词是eudaimonia,指的也是价值观层面的幸福。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作为心理状态的幸福,而是想知道究竟哪种人生才会令人获益,满足他的兴趣,或者让他过得更好。假设有一个人过着极其消极的快乐生活,日子过得像猪一样,任凭自己的潜能白白浪费,他的人生算不算顺利呢?这就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而非心理学问题。为了避免读者困惑,当探讨究竟哪些因素能使人受益时,我会使用“福祉”这个词,而用“幸福”来指代一个心理学概念。
至此,我们已经将关于幸福的讨论缩小为一个心理学问题。秉持着这一点,我们可以列出三点关于幸福为何物的基本理论:
1. 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2. 享乐主义理论:幸福即快乐;
3. 生活满意度理论:幸福就是对你的人生感到满意。
大致来看,前两种理论将幸福当成一种感觉,而生活满意度理论则主要将幸福与否当成一种对个人生活的判断。在接下来的两章中,这两派理论的区别会愈发明显。
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经常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进行讨论。主观幸福感分为两部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本质上来说,关于幸福的主观幸福感观点融合了上述的理论1和理论3。我会将这种观点先放在一边,因为我认为它会导致人们将两种差别很大的概念混为一谈,毫无帮助。我们最好不要将主观幸福感理解成幸福的同义词,而是将其当作一个可以全面概括福祉、具有心理学含义的名词。
关于本书
本书中谈及的幸福终将囊括这个词的两个主要方面:一种心态,以及一段顺利的人生。说得更宽泛一些,本书将通过幸福的不同角度来阐释好好生活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能够将本书呈现给形形色色的读者。一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各个年龄的普通读者,让他们思考他们人生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自己只是简单地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因此,我还尝试进一步丰富关于幸福的学术理论。
幸福:一本超级精简的通识读本
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快节奏,并且只想知道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话,你可以只读以下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以及第八章。
作为一本通识读物,本书无法面面俱到。并非关于幸福的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都会出现在这本书中。更遗憾的是,本书没有过多谈及西方社会以外的幸福研究,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宗教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本人的局限。但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反映了西方世俗理念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因此,尽管我希望本书内容能够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产生共鸣,一些重要的传统理论却不会在书中出现。
虽然人际关系在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们鲜少注意到社会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然而追求幸福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事情,我们能有多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在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些最为紧迫的问题其实都牵涉到我们大体上如何实现人生成就,以及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人类同伴有什么样的影响,更别提这对我们深深依赖的自然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了。我撰写本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我的孩子,他们在将来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不为我们自己,我们也可以为了下一代而重新思考追求幸福的方式。在我看来,当今许多国家的人民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不但没有效率,而且具有毁灭性,常常会适得其反。不过那些问题留待另一本书再做讨论。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试图保持客观,而是主要着力于发展出一套连贯且有条理的关于幸福的理论,并找出合理追寻幸福的方式。保持冷静客观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更何况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满足了那些喜欢这种文风的读者。尽管如此,我在本书中还是会尽量表现不同观点的可取之处,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那么,第一步,让我们先来看看幸福可能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