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四章 测量幸福

2025年1月24日  来源:幸福 作者:【美】丹尼尔·M.海布伦 提供人:zhanbai93......

据我所知,幸福的聪明人是最罕见的。

语出欧内斯特·海明威

挑战之处

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吗?简单来说,是的……吧。为了了解这其中蕴含的挑战,让我们来假想两个国家,由多尼亚和马尔多尼亚。以下是这两个国家人民生活一瞥:

·在由多尼亚国,典型的居民日常生活是这样的:轻松自在,没有困扰,不容易生气,开开心心,笑口常开,知足常乐,情绪舒展,自信满满,好奇而专注,有警觉性且精神饱满,自由自在,如鱼得水,姿态放松自信。

·在马尔多尼亚,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压力很大,时常焦虑,神经紧绷,易怒,心烦,疲倦,忧郁,心不在焉,自行其是,不自在,别扭且没有安全感,灰心丧气,形容憔悴,而且饱受压迫。

我想大部分读者应该会同意由多尼亚人总体上来说很幸福,而马尔多尼亚人不幸福。不仅如此,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实。在我们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时,由多尼亚人的生活中流露出更多的幸福感,这是他们的主要加分项。事实上,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马尔多尼亚怎么可能会是两者之中更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效的幸福测量方式会告诉我们,由多尼亚人比马尔多尼亚人更幸福。而且测试结果还应该在某些程度上体现出这种差异的大小:在我们的幸福测量表中,由多尼亚的得分应当比马尔多尼亚高出许多。我们的幸福测试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有人可能会认为,像幸福这样复杂难懂的东西是无法测量的。你想得确实没错,根本无法精准地测量幸福。我们永远不可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表示一个人到底有多幸福。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致测量出哪些群体的人大体上更幸福,我们也可以找出哪些东西会让人们更幸福或更不幸福。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精确的测量,并且在比对基数庞大的人群时,很多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每一组测试中都会产生相同的误差,所以组别之间的差距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些误差。举个例子,可能人们在雨天的幸福感会降低一些,因为天气让他们的想法变得消极。然而有工作的人幸福感比失业的人要高这件事并非受到天气的影响。因为不太可能所有失业的人都在雨天接受幸福感问卷调查,而有工作的人都在晴天接受同样的调查。失业人群在幸福感测试中的结果更差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确实更不幸福。

这么想吧:大部分人都认可抑郁和焦虑测试问卷能够反映出人们究竟有多抑郁或多焦虑。在抑郁调查问卷中得分很低的人多半心情也不是很好。请注意,测量幸福所使用的也不过就是幸福感问卷。它与抑郁和焦虑调查问卷唯一的区别就是,后两者分别侧重于研究不同种类的不幸福感。测量幸福并不比测量抑郁和焦虑更神秘或更艰巨,也不应当比后两者更有争议。

因此,有用的幸福测量方式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几乎目前所有使用中的测量方式都在跟踪调查一些合情合理的信息,如笑容、健康状况、寿命、应激激素、朋友评价等等。

幸福测试应当具备的要素

很多测试方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无效的一类调查可能就是让被测试者说出他们有多“幸福”。由于不同的人对“幸福”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因而被测试者回答的其实都是不同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研究人员想知道的是他们对生活是否满意,其他人则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评估的是他们的情绪幸福感。(试想一下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什么样的天壤之别。)因此,研究人员必须首先确定他们研究的到底是幸福的哪层含义,并使用能够清楚跟踪调查那层含义的测试方法。

还有一些测试问卷调查的是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至少这些测试的主题定义比较明确。不过我们已经知道,生活满意度跟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情绪层面的幸福大不相同。

假如我们不得不只问一个问题,那我可能会请被测试者给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评分,最低分代表“抑郁且压力大”,最高分代表“快乐且放松”。不过,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总结你的整体情绪状态依然是一桩难事。更加严谨的测试调查会进一步详细询问关于情绪状态的问题,分别涉及幸福的三个方面。例如,你现在感到愤怒吗?是否感到有压力或者在为某事担心?你是否觉得自己“被拖累了”,并且缺乏能量?又或者,你昨天大笑或微笑的时间多吗?你有没有参与什么有趣的活动?你最近能够享受所做的事情吗?你近来是否易怒?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大致获得一个人的情绪状况,并进行大概比对。

在未来的调查测试中,研究人员很有可能会在类似的自我评估问题之外,进一步研究应激激素、脑成像、声音和表情分析等影响因素。不过目前,我们在幸福研究中的大部分依据仍旧来自自我评估。

在阅读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时,最好谨记以下三个问题:

1. 这项研究测试的主体是什么?在理想情况下,一份自我评估式的幸福测试应当包含不同的问题来评测情绪幸福感的所有主要方面,如协调、参与和认可。

2. 研究中用来进行比对的族群是否在回答关于幸福的问题时持有不同倾向?例如,意大利人有一种“且听我慢慢道来”的文化,而美国人默认的态度就是“没啥可抱怨的”,所以意大利人看待问题就不及美国人那么积极正面。这么一来,即便一个意大利人跟一个美国人同样幸福,他的幸福自我评估得分却可能更低。

3. 假如研究表明,某些族群的人是“幸福”的,那么有什么证据?大部分这样的研究主体其实是生活满意度,而非情绪层面的幸福。假如这些研究针对的确实是情绪幸福感,那么我们得问自己,究竟人们幸福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作“幸福”而不是“不幸福”。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