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假如一个人身上很痒,他可以尽情去挠,一辈子都在挠痒,他这一生算不算是幸福的。
语出苏格拉底,摘自柏拉图《高尔吉亚篇》
光有幸福是不够的:三则案例
“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幸福。”“只要她能幸福,我别无所求。”这都是人们常说的话。这些话是否正确?幸福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吗?我们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说这种话,因为一般来说,幸福的人通常过得都不错,不幸福的人则过得很糟糕。一个人幸福与否最能体现这个人的生活质量。但幸福应该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东西,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从本章开始,我们将探讨幸福在美好人生中的位置。
让我们从思考这些问题开始:对人来说,真正有益的东西是什么?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人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福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应当将福祉和幸福(在本书中等同于“情绪”幸福感)混为一谈。幸福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概念,就像快乐、抑郁或焦虑等概念一样。相对地,福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哪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为了孩子的利益,我们应当希望他们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有好些原因能令我们质疑幸福究竟是不是唯一令人们获益的东西。想要获得福祉,光过得幸福似乎还不够。要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先来分析以下三则问题案例。
弄虚作假
假设你生活在未来,世上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极其复杂的“体验机器”,可以模拟人们想体验的任何现实情境。你想成为保罗·麦卡特尼吗?还是简·奥斯汀?你想在火星上漫步吗?没问题,这台机器会令你相信你真的在做这些事情,真的就是这些人。事实上,你根本无法区分体验机器里的生活和现实生活。一旦接上电源,你完全不会发现这一切只是虚拟现实。目前,体验机器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靠,你有机会连接一台这样的机器,并且不只是体验一晚,而是余生都连接着这台机器。从那一刻起,你的人生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快乐和满意。
你会选择接通这台机器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一项面向世界各地十个国家居民的调查中,每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拒绝使用这台机器。大部分国家的拒绝比例超过80%。事实上,人们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可怕,令他们回想起一些诸如《黑客帝国》或《楚门的世界》之类的反乌托邦奇幻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这会令人们想到那些对于配偶或朋友的背叛一无所知,从而自以为生活幸福的人。没有人会嫉妒这样的人生。
很明显,大部分人除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之外还在意别的事情。他们似乎想真真切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切身投入做实事当中,拥有真心爱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他们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这种幸福发生在真实世界中。人们宁可没有那么幸福,也一定要过真实的人生。
哲学家罗伯特·诺日奇在1974年首次提出体验机器的例子,我在上文中稍微做了一些调整。这个案例影响很大,人们常用它来证明,不管是幸福还是其他心理状态都不足以成为衡量人类福祉的唯一标准。
精神匮乏
在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让我们想象一种极其没有质感的生活:在某个人的一生中,唯有挠痒能令其感到满足。
那就是他的全部人生。这种生活令人艳羡吗?罗尔斯曾经给出过一个类似的例子,说的是一个数草的人,唯一能令他感到幸福的事就是整天计算草叶的数量。大部分人会觉得,即便这种生活不算彻头彻尾的悲剧,至少也是乏善可陈的。这种单调、乏味、一维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们似乎更喜欢充满各式活动和体验的多彩人生。只有这样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活过。
同样,我们当中鲜少有人的理想是成为整天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把我们宝贵的人生挥霍在廉价的单人娱乐上,而不去真正做点什么。让我们设想有一个邋遢鬼,他的生活就是独自一人在肮脏的地下室里看电视和打游戏,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做,靠自己继承的遗产过活。追求快乐的亚里士多德摒弃这种消极的生活模式,认为它只适合“愚蠢的食草动物”。荷马在作品中描写的食莲者整日闲逛,因为摄入了过量麻醉药物而神魂颠倒,这个角色也引起了类似的关注。近期的一些电影,如《机器人总动员》和《蠢蛋进化论》等其实讨论的也是同样的议题,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我想,很少会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着这样的生活。
图11 电影《黑客帝国》中,一个婴儿在“体验机器”舱中开始了他的人生
或许,挠痒痒的人和终日看电视的人,他们的生活之所以没有任何吸引力,是因为我们重视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提高和施展我们的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注意,“心盛”这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其实提倡的是让一个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现。挠痒痒的人、看电视的人和食莲者,不管他们的日子过得多么快乐,都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潜能。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的生活并不完整,或者说他们精神匮乏。
经验缺失
有一名20岁的年轻女子,外表看起来就像一个出生20个月的婴儿一样。这名女子叫作布鲁克·格林伯格,她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在度过学步阶段之后,智力和身体发育都会停止。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认定她一定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看起来,她拥有非常可爱又富有爱心的家人。他们将她视若珍宝,享受她的陪伴,把她当作世界上最棒的礼物。或许,在格林伯格小姐感到幸福的那些时间里,我们应当说她过得很好,享有很高的福祉。然而,我们还是不免会觉得,假如一个人没办法长大成人,那么她一定会错过平凡圆满人生中的某些元素。似乎总有某些方面令人感到惋惜。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小心。我并不认为残疾会让一个人本身的价值或者他的人生价值减少。我也不认为这个人一定没办法过得很好、真正取得成功。但我们还是会为格林伯格感到惋惜。假如我们的朋友或亲人有残疾,或者自己有残疾,那我们都会知道怜悯是一种非常恼人以及居高临下的情感。从某些角度来说,残疾可以丰富一个人或其家人的人生。它能激发出人身上最好的一面,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东西上。假如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如果我们坚称大部分残疾不会给人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观点也很愚蠢,并且同样居高临下。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和某些残疾患者,比如盲人,会让我们觉得他们错过了某些东西,被剥夺了圆满人生中的某些要素。当然,这一点并不只针对残疾人,对于英年早逝的人、从没有过性经验的人,或者像“Pop”比卡姆那样在监狱中度过大半人生、没有机会看到孩子长大成人的人,我们都会有类似感触。很多人觉得这种经验缺失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更别提很多当事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例如,发誓禁欲的牧师或僧侣可能过着丰富多彩而又充实的人生,或许他在人生别的领域得到的比他在这方面失去的更多,但他还是会认为自己做出了牺牲,放弃了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践行其他价值观。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确实错过了一些东西,而且在其他方面的所得无法完全抹去他的牺牲。
所以,不管总体来说一个人的人生有多顺利,只要他没法享受普通人生中任何一项珍贵的元素,那么他的人生似乎总有遗憾,总会经历无法弥补的损失。除了幸福之外,过圆满的人生似乎也很重要,最好什么也别错过。(请注意,经验缺失并不代表你没法过“圆满的人生”。人生圆满与否,跟其他很多东西一样,有程度上的区分。尽管宣誓禁欲会导致某些经验上的缺失,但很多牧师依然度过了圆满的一生。)
并非所有人都觉得以上三则案例令人信服。有些人持不同看法,而且大部分关于福祉的理论(包括我自己的见解)都与其中至少一个例子有所冲突。有时我们对事物的本能反应就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些案例。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它们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