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阅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阅读的层次-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主动的阅读-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阅读就是学习-老师的出席与缺席-第二章阅读的层次-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学习阅读的阶段-阅读的阶段与层次-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阅读的速度-逗留与倒退-理解的问题-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主动阅读者要提四个基本问题-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如何培养阅读的习惯-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理论性作品的分类-第七章透视一本书-叙述整本书的大意-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单字vs词义-找出关键字-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找出字义-第九章判断作者的主旨-句子与主旨-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解答-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受教是一种美德-修辞的作用-暂缓评论-避免争强好辩-化解争议-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偏见与公正-论点是否正确-论述的完整性-分析阅读的三阶段-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阅读需要相关的经验-我们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或发展脉络-导读与摘要给了我们初步的评价判断-运用工具书-使用字典-使用百科全书-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十三章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两种实用性的书-说服的角色-赞同实用书之后-第十四章如何阅读想像文学-读想像文学的“不要”-阅读想像文学的一般规则-第十五章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故事书-关于史诗的重点-如何阅读戏剧-关于悲剧的重点-如何阅读抒情诗-第十六章如何阅读历史书-难以捉摸的史实-历史的理论-历史中的普遍性-阅读历史书要提出的问题-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关于文摘的注意事项-第十七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了解科学这一门行业-阅读科学经典名著的建议-面对数学的问题-掌握科学作品中的数学问题-关于科普书的重点-第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哲学家提出的问题-现代哲学与传承-哲学的方法-哲学的风格-阅读哲学的提示-厘清你的思绪-关于神学的重点-如何阅读“经书”-第十九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阅读社会科学的容易处-阅读社会科学的困难处-阅读社会科学作品-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第二十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客观的必要性-主题阅读的练习实例:进步论-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主题阅读的原则-主题阅读精华摘要-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书的金字塔-生命与心智的成长+看书十倍速?速读真的这么神奇?-如何进行阅读和学习-普通人有两种阅读方式,其中一种是完全错误的-我珍藏5年的10倍速阅读法-如何阅读-第1部分 文字与口语,阅读科学的基础+第1章 揭开阅读科学的神秘面纱,解决刻不容缓的阅读问题-阅读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阅读-第2章 文字与口语的结合,让阅读变得可行-短信,文字与口语的结合-被省略的信息,不完美的完美-文字与口语,不同的表达方式+第3章 文字的属性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楔形文字是如何出现的-消亡的楔形文字-与口语匹配的文字+第2部分 阅读背后的科学,我们是如何阅读的-第4章 眼睛限制了阅读,我们该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注视和扫视,常见的阅读模式-阅读时眼睛的感知范围-注视实词,扫视虚词-人类的阅读速度到底能有多快-常见的速读骗局-尽可能多地阅读,并涉猎新的阅读内容-第5章 提高阅读能力,同样需要大数据和统计学-语言中的冗余让我们更好地阅读-正字法对熟练阅读很重要-阅读中的纵横字谜和数独游戏-第6章 儿童是如何学习阅读的-儿童的阅读能力是如何发展的-从字母歌开始识别字母-词汇量对于阅读很重要-给儿童朗读并不等于教授儿童阅读-识别单词并发音是儿童阅读的出发点-第7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文字的意思并完成阅读的-语音信息是熟练阅读的基本条件-无法完全对应的拼写与发音,不规范的书面英语-天下没有免费的正字法午餐-我们是如何学习阅读单词的-表示方法-学习-第8章 诵读困难症及其影响-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典型特征-智商水平并不能解释诵读困难症-诵读困难症真的存在吗-行为干预,识别诵读困难症患者-关于诵读困难症的一些困惑-诵读困难症出现的先兆-诵读困难症患者的语音障碍问题-语音伞-诵读困难症的另一面-第9章 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大脑机制-四种不同类型的获得性诵读困难症-大脑的阅读回路-语音与语义区在大脑中的分布-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大脑+第3部分 重新定义阅读教育-第10章 美国人的阅读水平-第11章 教育与科学,两种文化的交织-第12章 阅读的未来

短信,文字与口语的结合

2025年1月26日 字数:3196 来源:如何阅读 作者:马克·塞登伯格 提供人:zhanbai93......

文字与口语并不是简单的转换

口头语言与文字是表达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但是这种观点却不适用于所有场合。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同为听觉障碍的儿童患者一开始学习的就是手语而非口头语言。美国手语等各种手语不仅拥有和口语一样的语法结构,还可以与口头语言一样架起沟通的桥梁。这说明语言不仅只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种表现形式。但是,美国手语的语法却与书面语语法截然不同。课本并不是依照手语的语法来撰写的,所以将美国手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听觉障碍患者还必须学习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行日常的阅读与写作。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第一语言,阅读时又要用另一种语言,具备这样的技能实属不易。1

神经病理学中的脑卒中与阿尔茨海默病也是导致口头语言与文字出现脱钩的一个原因。人们说:“约翰给了玛丽一本书。”正常人可以听懂这句话,也可以阅读并理解这句话所对应的文字。而有些人则没那么幸运,他们只能理解其中一种形式的语言,却无法在口头语言与文字之间建立对应的联系。有些患者能听懂“book”(书)、“give”(给)等词语,却不认识这两个单词,而有些患者的症状则恰恰相反,他们能读懂,却听不懂。口头语言与文字间的脱钩现象仅发生在脑损伤患者身上,这类典型的症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还存在若干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有两个特别有趣。它们真实存在但也并不绝对。第一,人类可以在不经意间快速理解口头语言与文字的意思。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可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我将这些内容说给你听,你也同样会明白其中的含义。无论是看还是听,人类总是可以在接触语言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明白那连绵不断的话语所包含的全部含义。语言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传递的信息却是相同的。然而,人类的理解有时也会出现偏差,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转瞬即逝,人类理解语言的过程随着语音与文字信息的增加而推进,其间从不停歇。很多人都惊讶于人类大脑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并且发现虽然看与听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但是两者的工作模式却极为相似。手语也是在这种大脑高速运转的模式下被理解的。2

第二,口头语言与文字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在成年人中,这两者的相关值高达0.9(最大值为1.0)。3由于诵读困难症患者的阅读能力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距过大,所以这一结论在此类人群中并不适用。有些文本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晦涩难懂的,例如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或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但是这些文本的音频形式也不可能会变得和《小熊维尼》(Winnie thePooh)故事集一样浅显易懂。

市面上一直都有许多探讨口语本质的书籍,可如果阅读与口语真的如此相似的话,人们继续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在哪里呢?而当我们透过二者共性探究其差异时,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其实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 口头语言是物种进化的产物。

而阅读就像货币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 口头语言具有普遍性。除部分人因患有疾病外,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学会说话。

而阅读能力就像Wi-Fi一样,并非每个人都拥有。

·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说话。

而阅读需要专门的学习。儿童在最开始的时候会学唱字母歌、听睡前故事,最后通过在学校的多年学习,才能掌握这一技能。

· 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口头语言中的语言信号在产生的瞬间就已经消失。

而人类创造的文字系统则弥补了口头语言转瞬即逝的不足。你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字,在你读完之后并不会消失。

· 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可能是杂乱无序的。要说出一段条理清晰的话实属不易。人们首先要想好说什么,其次要选词、构建出能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语法结构,最后还要将这些词语有序排列,而上述所有步骤都要在说话的一瞬间完成。由于整个话语产出的过程要求极高,所以口头语言难免会存在语速不流畅以及表达内容有误等问题。

与口头语言相比,文字则更加清晰明了。书写过程中的时间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人们还可以对文字进行二次编辑。若把口头语言比作草稿,那么文字则是经过修改的终稿。

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一些正式场合的口头语言表达一般在语言逻辑上都严谨且规范,而一些非正式场合的文字则杂乱无章。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Colbert)就是一位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流利地说出逻辑性很强的话语。相反,像维基百科以及单词长城这种专门用于文本创建的系统,其产出的文字则在语法、拼写与搭配上都漏洞百出。

最后,就对理解速度的控制而言,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读者能够控制阅读的速度;而另一方面,听众完全听凭说话者的摆布,说话者需要说出连贯、流畅的话语,听众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而作为交换,听众也获得了另一个优势,那就是,说话者提供了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听众可以向说话者咨询所讲述的内容,而读者却无法与作者进行现场对话(当然也有例外,在读者见面会以及图书签售会这样的场合,读者还是可以与作者进行现场对话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用词上的不同。有些词往往更多地出现在口头语言中;相反,有些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请你判断一下,下面这些词,哪些常用于口头语言,哪些常用于书面语言呢?


①这些词两个为一组,每组中的前一个常用于口头语言,后一个则常用于书面语言。

儿童和成年人日常阅读的文本中出现的句式结构往往比他们话语中的句式结构更复杂。4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当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别,在此我们无法将其一一列出,只集中精力讨论这个主要的差别:由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产生与感知的方式均不同,因此它们并不是彼此之间的简单变体。

短信,文字与口语的结合

听觉和视觉模式以及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特性造成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将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其中一种形式的特征整体套用到另一种形式上会发生什么呢?是否存在一种可以完美结合两者特点的语言形式呢?又或者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否会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呢?对于两者结合的问题,现代科学家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实验。其中一项就是发短信。短信是在智能手机创造的新环境下,为了应对语言使用的新挑战而出现的,是一种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短信虽然是一种书面语言,却具有口头语言的特点。

手机短信转瞬即逝。我编辑了一条短信,发送出去,目标接收者会阅读这条短信。这条短信在屏幕上停留一瞬,很快就溜走了。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与传统文本相比,短信就是匆匆过客,但停留的时间又比口头语言要长。当然短信存留的时间比人们预期的长,但是与互联网上长期存留的信息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说话者可以通过控制说话的速度让听众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编辑短信更像是产出一种口头语言。如果人们使用手机自带的语音识别软件来编辑短信,那么短信就成了一种基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短信相较于普通文本,它的可编辑性更弱。我说过口头语言更像是一篇草稿,而经过编辑的标准的文字则是终稿。由于短信中词汇和句法有限、拼写错误迭出,以及不断涌现的新词、缩写、表情符号等因素,短信也只能算作是一篇粗糙的草稿。短信的这种特点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中自动校准等功能的不完备。我们利用这种快捷方式来实现实时对话,虽然我们是通过点击虚拟键盘来实现的。

短信成功地融合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特点,并催生了一项崭新的语言交际商机。以前,人们总担心短信的这种特性会阻碍人们正确使用语法或拼写单词。虽然短信中的语言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上述担忧确实没有什么依据。5除网络娱乐段子之外,过往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即使一个月发上千条短信的人,他的短信内容还是会与其他书面语言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体,则因为这两种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匹配而成为一场灾难。有些文本,人们能看得懂却听不懂。多年来,一些哲学家一直认为人类可以朗读出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写作者在创作这些文本时,他们预设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阅读,其间可以停顿或在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然而口头语言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同样的文本以口头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几十年以来,听觉障碍患者所接受的教育受到错误使用混合式英语的影响。与人类其他的口头语言一样,英语也是由人们的听说能力塑造而成的。而美国手语等各种手语则深受视觉与手势的影响。原以为由教育家精心设计的手势英语可以使英语语法在手语与阅读中都得以应用,但是,将适用于口语/听力体系的英语语法套用到视觉/手势体系之中,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听觉正常的人可以轻松地理解并使用手势英语,可是这种语言却使听觉障碍患者这群最应该受益的人,感到既乏味又难以理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