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
忽必烈在应付各种内患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实现前几代大汗灭亡南宋的夙愿。只不过,在内乱未平息前他尚需等待时机。
南宋景定元年、元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派出以郝经为首的使团,出使南宋。这次出使,既是为了通知南宋朝廷,自己登上蒙古大汗宝座,同时也是为了让南宋兑现之前在鄂州的承诺。可惜的是,郝经一行在扬州被南宋权相贾似道无故扣押,而且一待就是十几年,成为元人心目中的“苏武”。郝经被扣,成为日后忽必烈南下伐宋的一个重要口实。
至元八年(1271年),在汉族儒臣的建议下,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宣布建国号为“大元”。
实际上,就蒙古人而言,大元国号的产生,并无特别的意味。所谓大元,就是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的汉式表达。早在蒙古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大朝”的称谓。元本身也是大的意思,“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与此同时,忽必烈的第二个年号“至元”,取的也是相同意思。此后,蒙古语官方文书在书写国号时,常常将二者叠加,出现了“大元大蒙古国”的称谓。
南宋景定二年、元中统二年(1261年),南宋将领刘整投降后,提出了中间突破、先取襄樊的伐宋方案,最终被忽必烈采纳。南宋咸淳三年、元至元四年(1267年),随着元军突入襄樊西部的安阳滩,长达六年的襄樊战役拉开了序幕。
襄樊即襄阳与樊城,是夹汉水而建的两座城池,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在此苦心经营十余年,建立了非常坚固的防线。
为了能攻克襄樊,元军采取加筑城堡、训练水军等手段,逐渐扫清襄樊的外围据点。在元军的步步紧逼下,襄樊对外联络全部被切断。南宋从各地紧急调动了大量军队前来解围,但都不见成效。到南宋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1272年)年底,元军攻克樊城,第二年三月,困守襄阳的南宋守将吕文焕投降。襄樊战役至此结束。
襄樊战役的胜利,使元军在南宋正面防线中间成功打入一个楔子,南宋的败局至此已无法挽回。
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任命伯颜为统帅,开始了灭亡南宋的最后战争。在降将吕文焕等的引导下,南宋沿江守将纷纷投降,元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临安城下。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宣布投降。三年后,南宋的残余势力在崖山全军覆没。
至此,元朝再次缔造了中国的大一统,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再次在神州大地出现。
不过,如此巨大的历史意义,恐怕是忽必烈本人也想象不到的。为了应对那些对他地位合法性的质疑,他必须以祖父成吉思汗为榜样,为黄金家族继续开疆拓土,掠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