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
宋高宗年仅二十二岁就丧失了生育能力,渐渐地朝野上下都知道了皇帝的生理缺陷,有人便上书请求从太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人。之所以把选择范围限在太祖一系,是因为自从宋太宗登极后,社会上就流传着“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预言。北宋在太宗一系的手上灭亡,人们更认为太祖开创了大宋基业而其子孙却无缘享受帝祚,所以上天要示以惩戒,于是更希望太祖的后代能重掌皇权,复兴社稷。
对宋高宗而言,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骨肉,太祖、太宗并无分别,于是决定从太祖一系的宗室中挑选比宋高宗低一辈的孩子,收养宫中,一个叫赵伯琮,另一个叫赵伯玖。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诏令封已改名赵瑗的赵伯琮为建国公,入资善堂就学。绍兴九年(1139年),又将改名赵璩的赵伯玖也封为国公。虽然宋高宗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自己恢复生育能力存有幻想,所以一直迟迟不给这两个孩子正式的皇子名分。
但多年的事实最终使宋高宗盼望亲子的幻想破灭了。在秦桧和从金国归来的母后韦氏相继死后,宋高宗不得不把立储提上议程。但在赵瑗和赵璩之间究竟立谁,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思虑再三,便想出了美人计,给两人各赐宫女十名。赵瑗的老师史浩看出了皇帝的用心,告诫赵瑗持重自爱。几天后,宋高宗召这二十名宫女体检,分给赵瑗的十个全是处女,赵瑗以不近女色的好名声,赢得了最后胜利。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诏,立赵瑗为皇子,封为建王,改名为玮。这时赵玮已经三十四岁了。
宋高宗在这个时候立皇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金朝皇帝完颜亮即将燃起侵宋的战火。
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因为他是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后来又在政变中被杀,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庙号,只称海陵王。他曾与亲信高怀贞谈论自己的志向,说:“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江南锦绣繁华之地,早已令他垂涎三尺。同时,完颜亮还深受汉族文化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认为只有实现南北统一,金朝才称得上是正统。因此他当皇帝后就把武力统一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南侵。十一月八日,到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犒军的虞允文,见局势危急,毅然负起抗击金兵渡江的责任。他将溃散的士兵组织起来,鼓舞士气,沿江布防,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
这时,金太祖的孙子、担任东京留守的完颜雍,趁完颜亮后方空虚之机,在辽阳自立为帝。消息传来,金军将士人心动摇。完颜亮不但不就此回头平定内乱,反而把前途命运都押在了渡江灭宋上,遂移师扬州,企图再行强渡。他孤注一掷,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终于激起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十一月下旬,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
宋高宗在一次次乞和又一次次失败的现实面前进退两难,身心俱疲,便萌生了推避责任的念头。次年,他传位于宋孝宗赵眘(即赵玮),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享清福去了。
宋孝宗像
宋孝宗被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他主观上不甘屈辱、愿意抗金,即位之初就宣布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朝野上下也纷纷要求乘金朝内部不稳的良机,大举进军,恢复中原。当时朝中重臣,张浚进取有余而持重不足,史浩保守有余而进取不足。吴璘在陕西退守的失利使宋孝宗倾向于张浚的速战,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他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
但符离一战,宋军败绩,动摇了孝宗恢复故土的决心。退居德寿宫的宋高宗更一再向宋孝宗施加压力,宋孝宗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桧的党羽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即位不久的金世宗也吸取了完颜亮覆亡的教训,致力于稳定自己内部的统治,便见好就收,略微作了些让步,与南宋达成新的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双方约定:南宋皇帝对金不再称臣,改双方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双方疆界回到完颜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此后四十年,宋、金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宋孝宗在内政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汲取秦桧擅权的教训,十分注意用人,尤其重视选择宰相,严防朋党。在位期间,注重吏治,慎选官员,惩治腐败的力度有所加大,官场风气有所好转。宋孝宗本人来自民间,一生自奉简朴,被誉为“勤俭过于古帝王”。同时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稳定币制,推动学术自由,促成了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
但孝宗为了防止大臣擅权,往往事必躬亲,大权独揽。在用人方面也矫枉过正,对执政大臣猜忌很重,任用时相当苛严,一些佞幸小人如曾觌、龙大渊等反而受到重用,致使官僚体制的正常职能遭到削弱,加剧了政治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