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舆论的降解——本章小结

2020年5月27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研究舆论的运动,就是要探讨舆论忽生忽死、忽大忽小、忽东忽西的问题。舆论的运动律就是舆论的发生、增大、变小、转换、转移和终结的变化规律。它由舆论运动的区隔律、链接律与粒母律三大律构成。

舆论运动的第一律是区隔律,指舆论的关注是在区隔中产生出来的,它天然向着与众不同的相对物方向运动。

舆论运动的第二律是链接律,指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A关注、B关注和C关注属于拥有共同关注的同一个舆论,由此形成关注聚集。

舆论运动的第三律是粒母律,指舆论的运动速度、规模与半径都和舆论本体的传播因子有关,但传播因子的传播能力不是由内部的传播信息(信息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的舆论刺突决定的。不同的链接点与不同的表情包,组合为不同的舆论刺突,构成不同类型的传播粒母(传播基因),形成舆论运动的不同模式。

舆论的本体是关注,舆论的运动就是关注的运动。关注的产生、增加、减少、转换、转移、终结、复活,就是舆论运动的不同方式。所有的舆论战,其实都是在想方设法改变关注的运动方式或运动状态,都是在围绕关注这个光标做文章。

舆论的运动律催生了舆论战的两个实战工具:舆论的激聚术与舆论的降解法。舆论激聚术,就是刺激“关注”突然产生与快速壮大的舆论方法论。秘诀就是“出列”,只有从队列中向前三步走,才能凸显出来。要害是向前三步走,而不是向前百步走,百步走就“出格”了。“出列”与“出格”的区别在于是在画框里还是在画框外。出列仍然属于原来的队伍,出格就是两个不同的队伍。一个是凸显,另一个是对立。一些舆论炒作为什么让人们反感,就是因为走向了“出格”的恶俗。

舆论的“单车理论”也好,“盖楼理论”也好,都是通过间隔的方式,运用人们的关注更容易向与众不同的方向运动的原理,实现关注的激聚。反过来,舆论的激聚术也是舆论的降解法,用“单车理论”与“盖楼理论”逆向操作,就可以实现舆论的降解。

舆论的运动是通过关注的链接实现的。舆论运动能量的增减,表现在关注链接的增加与减少,舆论运动方向的改变,表现在关注链接的转换与转移。链接是舆论运动的形式,也决定着舆论运动的方向。

无论是“丢石头理论”,还是“放石头理论”,无论是江湖恩怨法,还是舆论归因法,都是在链接点上做文章。

舆论运动律对现实的指导最直接的就是三个:如何走红,如何脱困,以及如何引导舆论。

如何走红?舆论的传播能力,既与舆论客体的链接点数量相关,也与舆论表达的表情包质量相关。没有链接点的舆论客体,很难传播。缺乏刺激人们表达欲的表情包,传播力有限。

如何脱困?一个负面舆论事件,当事人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创造新的链接,如果这个链接不能把链接的接龙终止下来,每一次当事人的回应都是扩大了舆论。一个事件要不要回应,如何回应,答案都在链接上找。

舆论的脱困术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脱困术:舆论转换法。

负面事件的脱困首选是舆论转换法,如果舆论主体开始关注另一个对象,原来的链接点自然断裂,这样的舆论转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第二类脱困术:舆论转移法。

在不能进行舆论转换的情况下,排位第二的方法是进行舆论的转移。如果能够提供新的链接点,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负面情绪点转移出来,同样可以达到脱困的目的。

第三类脱困术:舆论稀释法。

在无法改变、转移舆论关注点的前提下,舆论稀释法通过增加负面新闻分母的基数,降低对分子的关注比例。

第四类脱困术:舆论降解(分解)法。

狭义的舆论降解法,就是舆论分解法,目的是要把有害的关注点分解为无害的关注点。我称之为“舆论碳水法”,意思是把有毒的舆论变成像二氧化碳与水那样的无毒物。

如何进行舆论引导?人们一想到舆论引导,就想到乐队的定音鼓。但舆论场不是交响乐队,它没有指挥,也不听指挥的。真正的舆论引导是给舆论场提供链接点,并且是提供对自己有利的链接点!当舆论顺着对自己有利的链接点运动,舆论引导就成功;反过来,当舆论朝着不利于自己的链接点运动,舆论引导就失败。

附录

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

导读:

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种答案。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则认为,厦门大学当之无愧。他从互联网的几个维度做了一次分析。

● 免费——怎么可以吃饭也免费

互联网思维第一要义就是免费。厦门大学,在这点上可谓贯彻到底,连米饭也可以免费。厦大学生只要拿校园卡往读卡器一刷,稀饭和干饭,想吃多少都免费。不仅吃饭免费,菜汤也免费。再穷的学生在厦大不仅读得起大学(免学费),而且绝不会饿肚子。几十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福利。班上有学生早上买10个馒头,中午和晚上就不再买饭买菜了,现在好了,连馒头的钱也不用付了,吃饭管饱,还有菜汤。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特权只属于学生,教师没有。

校园里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矿泉水和免费的厕纸。这样,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不用花什么钱了。免费提供厕纸,不怕有人偷吗?在美国,每一个公共厕所都有免费的厕纸,有谁偷呢?据说校长此举是希望所有来厦大读书的农村孩子,不仅在大学学到知识,还感受文明,他们毕业了,就会想:什么时候能够让自己家的农村公共厕所也能够用上免费的厕纸?只要培养出一个立志改造家乡的学生,厕纸的投资就值!

校园还提供几千部免费的自行车,从图书馆到食堂、宿舍,这些叫“小绿”的自行车没有锁,学生随时可骑,不用租借,只是不可以骑出校园。下雨了,没关系,图书馆的雨伞免费借。考虑到现在学生有手机、相机、电脑等贵重物品,所以学校免费给每个学生配备保险柜。这样不仅吃喝拉撒免费,连行得方便,住得安全,都贴心考虑了。

● 得“屌丝”得天下——对学生比对老师更好

我重返厦大当老师,第一次用校园卡到食堂吃饭,明明标价是8块钱,刷出来的数字却是9块6。我以为是机器有问题,但接下来每一次刷卡,跳出来的数字都比标价高,一问才知道,我们拿的校园卡和学生的不一样。教师的校园卡,不仅没有什么特权,反而在食堂消费要比学生卡多付20%。厦大虽然也有教工食堂,但是自助餐,起价就是20块钱。想便宜一点,可以到公共食堂,但对不起,要比学生多付钱。

学校里谁是“屌丝”,当然是学生。但是在厦大,学生很多地方比老师更优惠。游泳馆,周一到周五只对学生开放,周末教师要去,对不起,学生2块钱,教师5块钱;高尔夫练习场也是,只有周末对老师开放,同样,打一盒球,学生2块钱,老师5块钱。而高尔夫球培训课,学生免费。

我唯一感受到教师的校园卡比学生的校园卡优越的是在图书馆借书,本科生普通外借图书的借期是30天,教师和研究生是60天,但2015年3月23日厦大图书馆公告调整借阅规则:“本科生普通外借图书的借期由30天调整为60天,满50天后可续借一次30天,与教师和研究生一致。”这彻底击碎了我对教师校园卡仅存的优越感。

每一次到食堂刷卡,看到刷出来的数字都比标价要高,心里都会跳一下,但暗暗地还是会竖起大拇指——一个敢于公开对学生比对教师还要贴心的学校,真应该为她点赞!

得“屌丝”者得天下。全中国高校没学生,厦大都会有学生!

● 极致——超出客户(学生)的预期

本科生4人一间房,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间。厦大在全国高校最早给学生安装空调,到现在差不多已到更新期,目前在全部更换新空调,只要有条件的宿舍,一律安装淋浴热水器,宿舍楼有洗衣机。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宿舍都是海景房。有些助教哭了,他们租的房子,还不如学生。

翔安校区五星级图书馆,今年开始向学生免费出借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同样五星级的还有太阳能恒温游泳池。高大上啊!

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大堂有一架钢琴,我以为是新闻学院独家,后来才知道,厦大在很多公共空间都放了钢琴,方便学生们可以随时弹一曲。许多不是音乐课的教室也放置钢琴,甚至是三角钢琴。我上通识课所在的教室,上课前就可以让同学即兴弹一曲,然后老师再来讲哲学、文学或者经济学。

厦大追求极致是有传统的。“止于至善”的校训,翻译过来,就是追求极致。

厦门大学1921年建校,1922年7月,在福州、上海等7地同时招生,仅录取新生152名。可是你看厦大的历史建筑布局,就可以感受到陈嘉庚当时的气魄。陈嘉庚对厦门大学的校园蓝图和远景规模是这样设想的:“面积数千亩校园,可容纳自全国各省和东南亚各地的学生数万人,而操场越大越好,本校或本省开运动会时,可容纳十数万观众。”

每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我对嘉庚先生的崇拜就如滔滔江水。嘉庚先生,你怎么知道70年后,中国高校都要扩招,校园会不够用?

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初,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捐建厦门大学南大礼堂,设计座位可容纳5000人,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大的单体礼堂。那个时候,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建呀!要知道当时厦大学生一年才招700多人,光前先生,你怎么也知道,40年后,中国高校都要扩招呢?

有人会说,看来厦大是土豪呀,有钱就任性,难怪有人批你们是贵族办学。其实,做到极致,并不是厦大特别有钱,厦大也没有多收学生一分钱学费,重要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怎样分配手中的钱。调进厦大,我就听到不少教师抱怨,厦大教师的待遇不太好。朱崇实校长在欢迎新教师入职时也说:“我知道我对教师的欠账很多,所以每一次测评,学生满意度越来越好,教师满意度却逐年下降。因为钱有限,要把钱先花在学生上,花在教学上,花在基础设施上,请老师们理解。”

朱校长欠我们老师的,他懂!

● 需求(刚需)——为学生服务

学生想什么,什么就是刚需。

厦大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这是刚性要求,否则,博士生再多,学问做再好,科研成果再优秀,考核还是不及格。厦大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现象:本科生大学四年,见不到教授,只有助教讲师给本科生上课。

厦大给每一个本科生都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为此有一小笔补贴,可以喝咖啡,但这是老师请同学喝咖啡的钱,不能挪用。

厦大让有条件的每一个学院都设咖啡屋或者茶室,除了老师可以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有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喝咖啡教学相长。

所有的安排只有一个目的,不能让学生见不到老师,见不到教授!

学生不仅要见到教授,还要见到校长。厦大每一个月要安排校长和学生代表共进早餐,在全校范围内邀约20名本科生,挑选学生的方法不是辅导员、团委书记推荐,而是网络报名进行抽签。

最近的一次校长和学生共进早餐,有一个校园新铺石板路的争议。下面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报道:

要求匿名的爆料学生说,昨天他们到达集合地点后,朱崇实也骑着他那辆二八自行车到了。随后,他邀请学生在早餐会之前和他一起骑行石板路。学生们说,骑车的老师不只校长,还有学生处、团委的负责人。

这一特殊的骑行队伍骑了厦大的三段石板路,从学生们抱怨最多的芙蓉路开始,接着到群贤路,最后还到厦大年代比较久远的石板路——国光路逛了一圈。

随后在例行的早餐会上,朱崇实开门见山,直奔石板路话题而去。

朱崇实说,他收到学生写的邮件抱怨说,学校新修的石板路颠得自行车快散架了。有的则说,骑完芙蓉路,放在自行车篮子的快餐全被颠出快餐盒外。

在骑行后,朱崇实问学生:是不是颠到已经无法忍受的地步?难道那三五百米的距离,就让人这样无法忍受?

有学生写信说:以后迟到就不要怪我哦!但朱崇实明确回复:不要把迟到怪罪到石板路上!

朱崇实意味深长地说:“学校对于学生永远是最宽容的,但是,如果把宽容当成任性,当你到社会上,还是一味任性,不理智的话,可能会吃亏,甚至摔得鼻青脸肿……”

但新闻报道好多天后,我看到有工人在石板路上把凸出的石块凿平。

教育学生不能为迟到找借口,但不平的路,还是要整平。

●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爱学生的传统

对学生好,没有理由,只有细节。

经济学院的教授回忆当时考研究生的时候,他们的老师送货上门,轮流到学生宿舍的走廊,搬一个板凳,坐在那里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一时没有学生提问,就自己看书。“这样的风景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陷入回忆的教授,泪光闪动。

厦大1964级学生王泉生回忆,他当时参加学生会俱乐部工作,国庆活动要经费,听说凡是钱都要校长批,就和同学去找了王校长。“学生活动要钱怎么可以直接找校长?”秘书挡住了他们。王校长闻声出来,和善地问明缘由后对秘书说:“他们是学生,不懂手续。不要从财务那边开支了,就从我的钱里面拿吧。”让秘书当场就把钱给了学生。

爱学生,还要注意细节和方式。比如说免费米饭,就有人提出,只有真正穷的学生才在乎米饭免费,他们的比例并不太高,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给全体学生的米饭免费呢?从经济学的角度,完全可以专门设一个免费米饭的窗口,让贫困学生凭证打饭呀!但校方的考虑是:这样做虽然省下了钱,但会让贫困学生难为情的。当大家都刷卡米饭免费,贫困学生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爱学生,还要尊重学生。

厦大这一传统,来源于陈嘉庚先生。在陈嘉庚最困难的时期,借不到钱来维持厦大开支,陈嘉庚把留给儿子的大楼卖掉。这就是著名的“宁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故事。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被广为引用的话,我不太认同,我坚持认为“教育之道,学生为本”。有多少没有大师的大学,培养出大师级的栋梁之材呢!所以,我愿意改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亦非谓有大师之谓也,乃有大学生之谓也。”大学之大,大在学生,只有学生大了,才能成就大学之大。

在大学,学生最大,一切学校资源应该向学生倾斜;一切工作重心,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切教育目标,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拷问一所大学是否有良心,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权贵,也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富豪,甚至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大师,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

厦大,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学,但一定是最有良心的学校。

● “粉丝”经济:厦大校友,全中国最爱母校的

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自己的未来。

在厦大,大学生将受到双重教育,除了专业知识,还有陈嘉庚精神的感召。每一个受到过陈嘉庚“倾资兴学,厚待学生”洗礼的厦大学子,走出这个校门,都会许下这个心愿,如果将来学有所成,一定要用各种方式回报母校。

在厦大,到处可以看到乡亲、校友捐赠的建筑物。每一年的校庆,都有校友捐赠。过去捐赠比较多的是海外老华侨,现在高考恢复后的校友成为捐赠的主力军。

我不知道厦大是不是全国高校有最多校友捐赠的大学,但我可以肯定,在厦大毕业的学生,他如果想做慈善捐款,第一个想捐赠的大学一定是厦门大学。

厦大校友对母校的爱可以在网络上看得见,厦大即便有负面新闻,厦大校友也一定力挺厦大。不是他们不明是非,而是他们一定会表明他们爱厦大。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有某些学校的学生骂自己的大学,这在厦大校友圈几乎看不见。他们会批评厦大的某人某事,但却舍不得说母校一句坏话。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南方周末》无关)

作者有话说:

第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所最好的大学、最好的母校、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我只读过一所大学,并没有到全国所有的大学进行考察,上述判断,纯属主观感觉,并无权威数据支持。

第二,若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与其对我吐口水,不如拿起笔或敲下键盘,写写你认为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

第三,教师写厦大,有一面之词的风险。如果你有兴趣,请查看厦大学生所写的文章《厦门大学十大标配》。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