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舆论运动的第三规律:粒母律

2020年5月27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舆论运动的第三规律:粒母律

生物界中最具有传播力的是病毒。舆论学可以从它的身上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是一种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归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之中。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它们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1]

病毒有以下特点:

第一,病毒很小,需以纳米为测量单位,又叫“滤过性病毒”,它小到可以通过细菌滤器。越小的东西越好传播,这跟舆论的轻规则完全一致。

第二,病毒结构简单。为了方便传播,它只保留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作为核心(core)的遗传信息,另一个是包裹遗传信息的衣壳(capsid),即核酸与蛋白质。前者负责遗传,后者负责保护与帮助遗传。舆论的传播要向病毒学习,越简单的结构越容易传播。

第三,病毒寄生性严格。自身极简的结构带来了寄生性,它只有一个程序与储存介质,没有能源与动力装置,其能量来源于宿主。病毒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这和舆论又非常相似。舆论关注的客体是没有能量的,舆论的能量来自关注的主体,即舆论传播的受众,受众是舆论能量的宿主。舆论离开了受众这个宿主,就无法存活。宿主越多,传播也就越大。

第四,病毒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体之间。病毒离开宿主细胞,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长期潜伏,并始终保持其侵染活力。而它一旦吸附到宿主,就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舆论的特性也是同样,一个议题如果没有人关注,可以长时间以无生命的方式蛰伏。任何一个时代,只要被众人再次关注,它就可以复活,变成热点舆论。

第五,病毒的传播是靠宿主完成的。一旦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并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复制、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这跟舆论的传播机制几乎完全一样。舆论的议题吸引(吸附)受众,引发受众关注(进入),受众对议题的信息进行复制、加工(装配),再进行表达(释放),形成新的子议题。

病毒对舆论学的启发是巨大的。病毒的传播能力与它的结构有关,不同结构的病毒,传播能力大相径庭。

目前流感病毒名字都有H和N两个字母,后面各带一个数字,比如H5N7。那么,H和N分别代表什么?

病毒由其核心(core)与衣壳(capsid)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nucleocapsid)。像动物病毒这样较复杂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穿着一个从宿主细胞身上偷来的“布料”做成的外套(脂质双层膜)。这个外套不仅与病毒对宿主的专一性有关,还影响着病毒的侵入功能。有的外套还长得特别有个性,头上长角(突起),生物学把这个突起的附属物叫作刺突(spike)。

有意思的是,生物科学家与医学家也是“外貌协会”的,他们根据病毒的表面结构来对流感病毒命名。他们辨别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来确认该种病毒的亚型,一种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代号当然就叫H;另一种是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代号自然就是N。它们都属于糖蛋白,但功能不一样,一个负责加盟,另一个负责解放。血凝素的作用是让病毒能够结合宿主细胞,神经氨酸苷酶的作用是让已经自我复制的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去。

由于这两种糖蛋白很容易发生变异,结果有好多兄弟姐妹,人们根据其变异的情况,将H分为16个不同的型别,将N分为9个不同的型别,不同的H和不同的N就组成一个个具有不同抗原性和致病性的流感病毒,专业术语称之为流感病毒亚型。

病毒的高致病性跟病毒的基因有关,但高传染性(传播)则跟病毒的刺突有关。一个是核心,另一个是表面。这让我们联想起弱传播理论反复强调的观点:舆论的世界就是表面的世界,舆论学是关于表面的科学。弱传播理论不仅得到物理学的支撑,也得到生物学的印证。

由此,真相终于大白。病毒的传播能力不是跟病毒的核心有关,而是跟病毒的表面有关;不是跟病毒千差万别的遗传信息有关,而是跟普遍的糖蛋白有关。红细胞凝集素与神经氨酸苷酶,是任何基因都可以穿上的外套。不同的基因,理论上都可以选择最有传播能力的糖蛋白传播。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病毒的传播机理启示我们:信息可以传播,但决定信息传播能力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之外的东西。千差万别的信息,理论上都可以找到舆论通用的传播工具,都可以穿上适合传播的“外套”。传播是有普遍性、有规律、有方法的。一个好的传播学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政治传播,也可以指导经济传播;不仅可以指导国家传播,也可以指导个人传播;不仅可以指导宗教传播,也可以指导爱情传播。传播是人类的另一种人权,不因基因、肤色、性别和地位而不同。人人有传播的权利,而且可以拥有好的传播方法。

过去许多传播专家认为,传播的信息不同,传播的效果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信息天生就有传播能力,它们具有一种类似传播基因的东西。这些专家不去研究适用一切信息传播的普遍规律,而是热衷筛选哪些信息具有传播基因,把传播学变成了“种子学”。

现在我们明白,传播基因并不等于信息基因,信息基因指的是需要复制传播的信息,而传播基因指的是信息之外帮助信息传播的传播元件,信息基因类似病毒核心的DNA或RNA,传播基因则类似病毒的刺突。

借鉴病毒的刺突原理,我们发现舆论也有两个刺突,一个是推动吸附注意力的链接点,另一个是刺激受众表达欲的表情包。一个由此及彼,像按扣把一个个表面锁在一起;另一个由里到外,仿佛是浇灌每个人心中块垒的酒杯。

我们把舆论世界中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东西叫作舆论传播因子(简称传播因子),传播因子的核心是传播信息(信息基因),传播因子的外围就是舆论的刺突(传播基因)。舆论刺突由链接点与表情包组成,根据链接点的性质、强弱、多少、结构的不同,以及表情包的属性、形式、结构、功能的不同,将舆论刺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分别进行数字编号。链接点的英文是linkpoint,链接点的代号就是L,表情包的英文是emoji package,表情包的代号就是E。就像流感病毒用H与N编号一样,我们可以用L与E的不同数字组合,把传播因子进行编号。链接点的英文linkpoint与表情包的英文emoji package,合成一个单词,叫作linkemoji(英文简称limo),中文名粒母。这样传播因子的刺突组合就叫作传播的粒母。传播的粒母,就是传播的基因。

现在我们可以推出舆论运动的第三规律,即舆论运动的粒母律:舆论的运动速度、规模与半径都和舆论本体的传播因子有关,但传播因子的传播能力不是由内部的传播信息(信息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的舆论刺突决定的;不同的链接点与不同的表情包,组合为不同的舆论刺突,构成不同类型的传播粒母(传播基因),形成舆论运动的不同模式。

接下来我们就用若干案例,具体解读舆论运动的三大规律及相关理论。

[1]杨洲:《病毒的自白》,《家庭用药》,2014年第2期,第78页。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