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舆论运动的第二规律:舆论的链接律

2020年5月27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从舆论的产生到终结,它的主要运动就是关注的大小变化与方向变化。关注的大小靠数人头。舆论本体论的链接性告诉我们,关注的聚集主要靠链接而不是复制。

舆论运动的第二规律,就是舆论的链接律: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A关注、B关注和C关注属于拥有共同关注的同一个舆论,由此形成关注聚集。

一个集合里,任意两个关注可以通过任意一点相链接,就形成共同关注,这两个关注就属于同一个舆论。集合里这样的关注越多,共同关注产生的舆论也越大。舆论的壮大与减少,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关注之间的链接实现的,而舆论的运动沿着链接的方向进行,链接停止,关注难以长期持续,舆论走向终结。

舆论的扩大与转移都是通过链接实现的,链接是舆论运动的形式,也决定着舆论运动的方向,链接是舆论生命的成长模式。

生活中有很多人利用舆论的链接律进行扩大传播。比如,一家餐饮店的店名有一个“黄”字,店家发告示:姓黄的或穿黄衣服的人,消费可以打折。这样的传播非常有记忆点,不仅链接了姓黄的人与穿黄衣服的人,而且每个人都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姓氏与衣服颜色。

舆论的链接律还可以解释很多舆论现象。比如:

现象一:为什么政府不及时回应关切,会出现舆论的啸叫?

因为事件语焉不详,甚至政府根本不回应,留下的空白会创造无数可能的链接点。没有标准答案,就有很多答案;答案选项越多,舆论的关注也越大。

现象二:为什么政府不及时回应,舆论往往从负面方向运动?

如果政府不及时提供链接点,那么,留下的空白就由非政府方提供。非政府一方往往是朝着怀疑政府的方向提供链接点。政府若无瑕疵,为什么遮遮掩掩?于是,阴谋、黑幕和内幕等一系列链接点呼之欲出。

现象三: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走得更快?

因为真相还没有出来,谣言就在做填空题了,真相自然跑不赢谣言的传播。谣言总是耸人听闻、制造矛盾,而且谣言的链接点一定比真相多。舆论的热点往往就是真相扑朔迷离,结果悬而未决,过程大起大落,是非争论不休,立场针锋相对和价值见仁见智的事件。

现象四:有时候当事人及时回应,舆论为什么也不降反升?

每一次回应,都给原来的关注提供了新的链接点,理论上都是加大了关注。如果这些新的链接点放大关注之后,不能达到一锤定音、釜底抽薪的效果,那么,舆论当事人的反应就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对舆论的关注。

现象五:如果出现负面舆论,当事人的声明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评估这个声明将带来多少新的链接点;其次,评估舆论会在什么方向对新链接点进行链接。比如,“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官方声明中,声称监看录像的硬盘突然坏了,不仅创造了更多的舆论链接点,引发了又一波的舆论高峰,而且这份声明的链接方向直接导致了对官方的不信任。

现象六:人们常说的舆论炒作究竟是什么?

炒作不过是比喻说法。舆论炒作的本质就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断人为地制造关注的链接点,从而实现关注的激增与延续。

为什么人们说炒作,而不说蒸煮呢?同样都是加热,舆论靠蒸煮是热不起来的,因为蒸煮是一头热,一热到底。舆论的热,必须是翻炒,翻炒的原理,就是创造新的链接。当事人你一个声明,我一个回应,媒体就有新的报道素材,“意见领袖”就有新的评论对象,网民就有新的谈资。

现象七:为什么一些典型宣传红不了?

因为这些宣传往往高大上。高大上除了容易失真外,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什么链接点。主事者在抓典型宣传时,重点都在挖掘细节、提炼主题和升华高度,却很少研究舆论传播的链接点。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到底可以创造多少链接点?没有人过问,所以这样的典型宣传,就是一次性消费。再加上传统的典型宣传模式就是一篇(组)通讯外加展览或事迹报告团,在现场可能有人落泪,有人感动,可是一出现场就没人议论,没人转发。这在舆论的运动上,就属于“见光死”。

回想这么多年来,中国推出了大大小小多少个典型人物,到底有哪些被深刻记忆、反复传播?哪些不过是过眼云烟的?从舆论运动的链接律就可以看出端倪。

根据舆论运动的链接律,可以推出舆论的链接点理论:舆论的传播能力,与舆论客体的链接点数量相关——链接点越多,越容易传播。没有链接点的舆论客体,很难传播。

舆论运动的链接律可以被一切舆论主体,包括主流舆论的推动者所运用。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