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运动的第一规律:舆论的区隔律
研究舆论的运动规律就是研究关注的变化规律,而要研究关注的变化规律,首先要研究关注的特点。
关注的存在,是以不关注为前提的。人们只有不关注A,才能关注B。当人们关注B时,是以不关注A为代价的。
把所有不受关注的A看作一个集合,再把所有受关注的B看作是另一个集合,舆论的本体论告诉我们,B集合具有如下特点:有限性、表面性、片面性、聚集性。反过来看,A集合是无限的、深藏的、全面的、分散的。
舆论世界的运动就是不断地从A集合筛选突出分子进入B集合,并从B集合淘汰平庸分子进入A集合的过程。
一个事物要得到关注,就必须从庞大的不关注集合里逸出,如果不能游离出来,就会被不关注的“黑洞”吞噬。
这就诞生了舆论运动的第一规律,也叫舆论运动的发生律(舆论的区隔律):舆论的关注是在区隔中产生出来的,它天然向着与众不同的相对物方向运动。
● 单车理论
有一个段子,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宣布:“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和1个骑单车的人。”所有的记者最关心的问题都是:“那个骑单车的人是谁?”
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式的案例。从实际层面出发,最重要的当然是被枪杀的3000个伊拉克人,这可是3000条生命,但为什么媒体与舆论忽略了3000条生命,而把关注点落在1条生命(骑单车的人)上呢?
舆论运动的区隔律告诉我们:舆论关注的运动方向绝不是一个队伍,而是这个队伍“出列”(区隔)的人。
骑单车的那个人就是从3001个被枪杀者队伍中,向前三步走“出列”的人,让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一个乐团,最醒目的是指挥;一个合唱团,最抢眼的是领唱;一个阅兵方阵里,最吸引眼球的也是领队。当然,指挥、领唱、领队本身就重要,但“出列”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放弃“出列”,让指挥、领唱、领队回去混杂在整个队伍里,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重要性和区隔是互为因果的。因为重要,所以区隔;同样因为区隔,所以更显重要。当新闻发言人让1个骑单车的人从3000个伊拉克人中区隔出来,所有的记者都被暗示:这个骑单车的人,可以和3000个伊拉克人相提并论,而且分量更重。
这就是舆论运动区隔律推导出的“单车理论”,也可以称之为“出列理论”。它作为舆论战的工具,简单!好用!
舆论的激聚术可以运用这个工具,比如要引发人们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不能简单罗列它的3000个优点,而要从3000个中区隔出1个来,只有那个“1”才是最容易吸引眼球的。
你想推广一个产品,想说服对方爱你,想让面试官录用你,首先就要搞清楚,“骑单车的人”在哪里。
同样,舆论的降解法也可以用到这个工具。如果枪杀了3001个人,你想要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不重要的地方,你只要把3001个人,变成3000个人与1个“骑单车的人”就够了。舆论怎样建构,就可以怎样降解。
舆论激聚术是反向的舆论降解法。反过来,舆论降解法也是反向的舆论激聚术。
可惜这么简单好用的舆论工具,绝大部分人却不会用。比如,绝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的推广手册、单位网站或个人求职简历,都是在诉说自己的“3000”个优点,而看不到那个“骑单车的人”在哪里,这样的推广当然无法很好地传播。
一到自我推广,人们就会感觉篇幅不够用:我有3000个优点啊,哪里说得完?可是,旁人看着你把3000个优点组成方队整齐划一地走过来,似乎令人目不暇接,但还是记不住!
运用舆论的“单车理论”还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想方设法找到了那个“出列”的人,却忘记提及或刻意不提及原本的队列。出列的人只有和整个队伍在一起比较,才会醒目。如果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说“昨天我们枪杀了1个骑单车的人”,这和他宣布“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和1个骑单车的人”相比,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指挥要在乐队里才有权威,领唱要在合唱团里才被凸显,领队要在阅兵方阵前才有风采,单独整出来的特点起不到“单车理论”的舆论效果。
舆论的运动规律是相对论的规律,只有在比对与区隔中才更容易被关注。“骑单车的人”要和3000个伊拉克人在一起,才有超乎寻常的舆论效果。
● 盖楼理论
从舆论运动的第一规律还可以推导出一个实战工具,那就是“盖楼理论”。
某城市一非中心城区,区领导一直想打造一个城市的后花园,让本市市民周末到那里休闲。他们选中了一座山,遍地开花,木栈道一直修到山顶,几任官员前赴后继,花了十几个亿,但效果很不理想。该城市类似的休闲公园有很多,而他们开发的项目与景点,没有一个是人们非去不可的。
问题就出在他们不懂得“盖楼理论”。开发一个产品,要做一个选择题:你是想盖山还是盖楼?如果是盖山,十几个亿分解到山上山下,平均每平方米不过百来元预算,根本就做不出标志性的产品。如果是盖楼,那就要盖可以天下闻名的岳阳楼、滕王阁,这根本不需要花十几个亿。一座楼可以吸引无数的人去,等人流量大了,地盘容不下,再用赚来的钱继续开发与楼配套的项目。
盖楼理论指的是用集中资源、收缩战线的方式,打造出第一或唯一的可传播产品,形成“出列”的品牌效果。有一个省级广电集团,大约5000多人,有十一二个频道,不管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每一个频道都是300到500人,看人力分布就清楚他们没有传播战略。可见一把手就是在盖山,而不是在盖楼。
所有的推广传播都要自问一句:我是在盖山,还是在盖楼?我的滕王阁在哪里?岳阳楼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