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碰到负面新闻,当地政府与当地人最讨厌、最糟心的就是空间命名。20世纪50年代的福建晋江假药案,曾经让晋江人很长时间抬不起头;如今的“莆田系”医院,也让莆田人很委屈;“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的标语,则让河南人出离愤怒。
如果碰到负面新闻,回避不了空间命名,一个系统最优的应对方式,就是争取把命名限制到更小的子系统中。任何一个重大负面事件,一定有其最小发生地点。一个省爆出的重大负面事件,一定是发生在某个城市、某个区县或某个街道(村镇),理论上以任何一个大系统或小系统命名都可以,但以更小的子系统命名,就为上一级系统的危机处理赢得了主动权与回旋余地。
这种空间命名法可以推广到一切具有大小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如果一个议题是正面的向上的,那么,舆论主语的命名要尽量放大到更大的系统。在商业中,我们就会发现母品牌对子品牌的加持,比如大家熟悉的西门子品牌,带动了它各领域的产品推广。但如果出现负面事件,母品牌就要学会切割。比如“康师傅黑心油事件”,涉事的“精炖葱烧排骨汤面”产品是康师傅商标的授权产品,生产商其实是台湾味全公司。尽管康师傅早已卖掉味全的股份,但依然没有逃脱被味全“全面拖累”的命运。因为舆论的主语不是“味全黑心油事件”,而是“康师傅黑心油事件”。消费者不会理性思考“黑心油”产品与康师傅品牌的实际关联,而舆论的主语已经将“黑心油”与康师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
好事情命名放大系统,坏消息命名缩小系统——这是舆论空间命名法对当事人理性优化原则最直接的启示。
空间命名的缩小系统并不是只有坏消息才可以运用,有时候正面传播不妨也可以运用一下。以论坛为例,名字取得高大上的比比皆是,但恰恰是小空间命名的论坛最容易传播,比如达沃斯论坛和博鳌论坛。如果这两个论坛改为瑞士论坛、中国(海南)论坛,名字虽然大气了,但反而不好传播。会议也是如此,古田会议如果改成龙岩会议,雅尔塔会议改成克里米亚会议,显然后者没多少人记得住。互联网大会的别称还是“乌镇会议”叫得响,假如换成更大的“桐乡市会议”,人们反而会不知所云。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喜欢举办论坛,命名模式大都是城市名加论坛主题,其中有多少能让人产生记忆点,更别指望被广泛传播了。
地域歧视议题与族群议题,也特别喜欢采用空间命名,诸如东方与西方、伊斯兰地区、“中国猪”、“内地蝗虫”、“香港狗”等,用空间议题代替是非议题,不仅容易引发争议,而且把问题复杂化了。每一个空间都有好的和坏的,用空间命名法厚此薄彼,要么故意混淆视听,要么傻傻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