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弱传播,一个世界的定语,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2020年5月26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弱传播智慧,指的是用弱传播的观念、思维与方法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由于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它不仅是人类在舆论世界里的传播智慧,也是人类在整个世界的生存智慧。

弱传播智慧,可以在古今中外无数哲人的思想光芒中找到影子,可以从人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传统里找到种子。

其中一束最耀眼的光芒,来自老子的哲学。

王弼本《道德经》(下同)共有5280字(不包括文章标题章节),其中“弱”字出现10次,“强”字出现21次,再参考多次出现的“柔”或“坚”,可以推断:“强弱”是《道德经》极为关注的一对哲学概念。难怪易中天教授说,《老子》(同《道德经》)是“弱者”的生存宝典,尽管我的观点更倾向于《道德经》是强者的生存指南。但无论如何,“强弱”是《道德经》判断事物属性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弱传播假说认为:“在舆论世界里,强弱是最重要的属性与最核心的关系,所有的属性与关系都可以转换为强弱的属性与关系。”弱传播假说与《道德经》对“强弱”的认识是一致的。

老子认为天下最强与最弱的是什么?《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1]

天下莫柔弱于水,显然,“水”是最弱的东西。可是,在老子的“强弱观”里,水却是“莫之能胜”者。最弱的东西,超过了一切原本最强的东西,变成真正的强者。老子的强弱观与世俗生活的强弱观刚好倒置。这与弱传播假说认为的“舆论世界的强弱与现实世界的强弱刚好倒置”非常类似。二者的不同在于:老子的强弱观,是整个世界的强弱观,强弱倒置的是老子的观念与世俗的观念;而弱传播假说的强弱观是舆论世界的强弱观,强弱倒置的是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

《道德经》提到“水”这个字,只有3次,其中两次是在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2]

仅有的3次提到水,都与最高级的定义相关。一次是与强弱的最高级相关,用否定的两个“莫”字,强调了水从至弱到至强的转变。另两次与“善”的最高级相关,直接用了“上”这个字,肯定了“若水”是最高的“善”。

“善”在《道德经》中出现52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尽管在《道德经》里的不同语境中,“善”表达的意思未必一致,甚至词性也不同,但仍然集中地表现出老子的价值选择。如果说,强与弱是老子认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所描述的是现实世界的胜负规则,那么,善与不善(恶)则是老子价值论中的核心概念,其所描述的是人类行为的竞争能力。如果说强与弱是世界观,那么,善与不善则是方法论。

《道德经》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最高层次都和“水”这个物质联系到一起。天下最强的强者是原本最弱的“水”,而为人处世最佳的方法则是“若水”。

方法论是来自世界观的,既然天下最厉害的东西是由至弱转为至强的水,那么,人生最高级的智慧当然就是要像水一样!

一个“若水”的“若”,暴露了《道德经》的立场。若水,说明主体本来就不是水。《道德经》的目标读者,并不是本来的弱者,而是本来的强者。老子不是教本来的弱者如何生存,而是教本来的强者如何真正地强大。《道德经》不是弱者的生存宝典,而是强者的生存哲学。《道德经》不是弱者的启蒙读物,而是强者的教科书!

那么,从弱到强,水的智慧到底是什么?《道德经》一言以蔽之:“利万物而不争。”水对万物都有利,从来不争地盘,不闹独立,它可以在青草里存在,也可以在老虎身体里存在,它对老虎与青草都有利。只要想到人体约70%是由水构成的,就知道水是多么的伟大,水是多么的有力量。

强者不是万物,万物不是强者。要成为万物之上的强者,就要有利于弱者,就不能跟弱者争。因为不争,所以无忧。

《道德经》8次提到“不争”,第六十六章专门解释了为什么越不争,就越没人争得过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

有意思的是,在老子解释“不争”的时候,“水”的形象再一次出现了。不过,这时候的水变成了百川之王的江海,它正是水最为强大的形式。而“水”的智慧,也更加明确地强调是王的“智慧”,是“圣人”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善下之”,善于处在别人之下。不仅身子要处下,连言辞也要谦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要想当强者,必先弱言之。“言”就是传播!“言下之”就是弱传播。

老子是弱传播理论的鼻祖!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4]弱传播,也是儒家的智慧!

弱传播理论来自中国,但它也是全世界的。

弱传播理论不单是中国舆论世界的哲学,而且是人类舆论世界的哲学。它不仅可以解释中国的舆论现象,也可以解释全世界的舆论现象。本书有大量的例子来自全球:特朗普、奥巴马、小布什、梅德韦杰夫、马丁·路德·金、甘地、苏格兰公投、美国大选、日本原子弹、朝鲜节庆、迪士尼、好莱坞、百老汇……不能解释中国的现象,称不上舆论世界的理论;只能解释中国的现象,也称不上舆论世界的哲学。

《道德经》对传播学最了不起的启示,就是把“水”作为“上善”的比喻物。世界上最容易传播的物质,就是光、电、风、水。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弱者。光好传播,星球不好传播;电子好传播,质子不好传播;风好传播,山不好传播;水好传播,石头不好传播。弱,是传播最自由的主体,最方便的介质,最可接受的形式。

如果说宇宙传播的代表符号是光的话,那么,地球传播的代表符号就是水。水是地球表面体积最大的物体,也是地球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部分。水,它可以凝固成固体,也可以蒸发为气体,是除风之外,我们见到的最容易流动的物体。水的传播,比光更灵活,方向更千变万化。更重要的是,水是无生命的,却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人类在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那里有没有水。

“流必向下”——这就是水的传播!所以,水是“弱传播”最好的形象代言物。最弱的水,一旦它们聚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形成漩涡、波浪、瀑布、暴雨、山洪、雪崩、海啸、汪洋大海……而这些摧枯拉朽的力量,无一不是在传播中形成的。舆论风潮、舆论漩涡,我们早就在用水来形容舆论毁灭的力量。舆论风暴,表面上是风,背后还是水。

弱传播,是人生的智慧!

这个智慧就表现在必须打上弱的印记,才能最好地传播。要么你的传播主体是弱者,要么你的传播受众是弱者,要么你的传播内容是弱的,要么你的传播形式是弱的。一句话,所有的传播要素中,至少有一个要素必须具备“弱”的属性,这样,才能够“弱传播”!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