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降解是舆论运动的另一种趋势,与之相对的就是舆论的激聚。
降解的概念源于自然科学,指的是聚合物在相关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分子链的无规则断裂、侧基和低分子的消除反应,致使聚合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下降。
舆论的降解与之类似,关注链接点的断裂及关注比例的下降就是舆论的降解。
聚合度下降可以是分子的减少,也可以是分母的增加,所以舆论的降解有一种方法就是“平衡舆论法”,即如果没有办法减少或转移对自己不利的链接点,就通过增加相关链接点的方式,相对地稀释对自己不利的舆论。表面上是增加选项,平衡报道,其实就是稀释舆论。
还有一种稀释舆论的方法是舆论归因多元法。负面事件的当事人最忌讳把全部或主要的责任归于他一个人身上。比如,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其女友将杨自杀的原因70%归因于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导致舆论对该博导“人肉”。假如一个负面事件,最后舆论的归因出现多元,找不到一个“冤大头”,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舆论降解。舆论监督事件最害怕电视主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呼吁全社会重视……”“希望有关部门……”“应该齐抓共管……”这就意味着该事情没多大希望解决。全社会重视就是没人重视;有关部门解决就是没有部门解决;齐抓共管就是没有人在抓,没单位在管。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果一个舆论事件冤有多头,或债不知其主,大都不了了之。“责任多因法”或“责任不确定法”,都是舆论降解的方法。
自然科学有一种观点认为,降解物最终要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才能称为降解。它对舆论战的启示就是:将有害变成无害才是真正的降解。一个负面舆论不需要减少它的分贝,也不需要转换或转移链接点,更不是被动地靠稀释或不确定来降低负面评价,而只要把负面舆论变成无害舆论就可以了。
狭义的舆论降解指的就是将负面舆论变成无害舆论的过程。
大自然对有害物质的降解,往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成千上万年。有害变无害的降解过程何其漫长。同理,负面舆论变无害舆论的降解也是异常困难的,它极端地考验负面舆论当事人的舆论智慧。
遇到负面舆论,如果不能一劳永逸地采取舆论转换法,人们就会想到舆论转移法,但如果转换与转移都不行,就会被迫采取舆论归因多元法进行稀释。
问题是: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怎么办?
唯一的解套方法,就是狭义的舆论降解法。这是硬碰硬地打舆论正面战,不过这个正面战不是为了打击、消灭敌人,而是化敌为友,或者化敌为路人。这也是舆论战水平最高的超限战,我将这种需要“超人”的舆论战法,称为“舆论碳水法”,意思是把有毒的舆论,变成像二氧化碳与水那样的无毒物。
在本章第二节“舆论的激聚”里,作者提出过“丢石头”的舆论实战工具,即如何丢一块石头让平静的湖面泛起舆论的涟漪。其实,舆论的“石头理论系”还有一个“舆论的放石头”工具,即如何放一块石头让流淌的河流激起舆论的浪花。
“庆安事件”揭出某官员亲戚吃空饷后,北外教师乔木联想起明星何炅也长期具有该校编制却未上班,便在网上提出质疑:何炅是否也涉嫌吃空饷?一直以来,何炅的生活像一条按着惯性流淌的河流,直到乔木给他放了一块大石头,由此引发轩然大波的“何炅吃空饷事件”。
乔木虽然是舆论事件的挑起者,但一直都控制着底线,就事论事。何炅虽然是舆论的受伤者,但这一次也因祸得福,验证了他平时的好口碑与好人缘。两人此前没有个人恩怨,不是蓄谋已久,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动机,也没有死缠烂打的倾向,这就为舆论的脱困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事件刚发生时,我就给研究生们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各位同学,‘何炅吃空饷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明星舆论困局。假如你们是何炅的舆论顾问,请思考,如何帮他应对这场舆论战?下堂课,我们将在‘舆论的降解法’这一讲中,讨论这个案例。虽然我还没有教你们‘舆论的降解法’相关分析工具和解释工具,但是你们可以通过之前我教过的其他舆论工具,先进行推导。老师当然也准备了一套方案,到时候一起比稿。”
舆论有激聚,就需要降解。有良心的舆论传播者都应该希望河流碰到石头不要出现漩涡,而是激起漂亮的浪花。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舆论传播者是我不齿的对象,所以我对我的研究生特别强调伦理底线。因为舆论是工具,也是武器,可以帮人,也可以杀人,掌握舆论利器的人尤其要谦卑和悲悯,追求善意传播。
我在中国微信500强等朋友圈里提及这个模拟教学,各地很多朋友表示了好奇,希望可以旁听这堂课。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关心这个事件,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这样那样的舆论困局,教人“舆论脱困”比教人“舆论攻击”更适合公开传播。在这里不妨把我的思考向大家请教,就算是“舆论学方法论”课程的一次公开教学。
一般来说,“舆论脱困术”有四类方法:舆论转换法、舆论转移法、舆论稀释法、舆论降解(分解)法。我们一个个来比对。
● 第一类脱困术:舆论转换法
负面事件的脱困首选是舆论转换法,如果舆论主体开始关注另一个对象,原来的链接点自然断裂,这样的舆论转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这个方法显然对何炅不适用,他在娱乐圈人气极高,粉丝数量也是千万级的,要什么样的热点才能够压得住他的风头?我想大约只有这几类可能:重大政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伤亡事故、极端暴恐事件、更恶劣的娱乐圈负面事件。这些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且那段时间也没有发生。
名气在事业上是优良的资产,在负面舆论上却是负资产。何炅的吃空饷事件可能客观地帮助了其他负面事件暗度陈仓,但何炅的名气却帮不了自己,反而被名气所累。
● 第二类脱困术:舆论的转移
在不能进行舆论的转换的情况下,排位第二的方法是进行舆论的转移。如果能够提供新的链接点,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负面情绪点转移出来,同样可以达到脱困的目的。
从事件的复盘看,何炅选择了“舆论转移法”,请看他的第一次回应。微博全文如下:
我1997年毕业,留校任职到今天,学校前后安排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都努力做好。从18岁入学成为北外人,这么多年的感情和责任,初心不曾改变,只要我的存在能为北外增添一点光彩,为学生奉献一点力量,我都愿意,从来都是!抱歉让大家费心了,谢谢大家。
何炅的第一次回应,明显在进行舆论的转移。他提到了感情、责任、初心、增添光彩、奉献力量……就是没有提吃空饷。这样链接点太空泛,没有新的事实证据,没有特殊的表达,没有受众更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没有办法将人们的兴趣从吃空饷这个链接点转移出去,这样的回应是没办法化解危机的,反而加剧了舆论的不安情绪,迫使何炅进一步应对。
下面是他的第二次回应:
从2007年调整岗位开始我的工资都是返还学校的,没有再拿过一分钱,也从没有以北外教师名义在外谋取私利。原本希望北外以我为荣,如果我留下让学校受争议我可以离开。不在编也会为母校继续尽心尽责,我永远是北外人!
第二次回应明显比第一次好很多,仍然采取的是舆论转移法。
第一,第二次声明提供了新的事实链接点:“2007年调整岗位开始我的工资都是返还学校的,没有再拿过一分钱。”
不过,这个新链接点还是不能把受众的注意力从吃空饷的链接点转移出去,舆论会问:2007年后没有拿钱,那么,2007年前拿了没?如果拿了,算不算吃空饷?
我一再强调,要么别写声明,要么就一锤定音,止纷息争,否则,所有的声明都是提供了新的链接点,让舆论升温。写声明,千万不要再留白,一留白就给人更多的新链接点,把舆论继续炒热。只写2007年之后的行为,而对1997年毕业到2007年之间的信息只字不提,这样的声明根本就不能出笼。就好比一个女生逼问彻夜未归的男友到底去哪里了,如果男生这样回答:我深夜一点前都在男同事家打牌呀。女生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那深夜一点以后呢?
第二,第二次声明提供了新的话题链接点:辞职。
这属于舆论止血法,不过只是中止了舆论进一步发酵,吃空饷这个伤口还是暴露在外。辞职只表明以后吃不吃空饷都没了可能,而且为过去付出了代价,对舆论做出回应值得肯定,但仍然没有解答自己到底有没有吃空饷的舆论困惑。
第三,第二次声明提出了新的表述:“原本希望北外以我为荣。”
这是一个糟糕的回应,新的表述的确创造了新的链接点,但对何炅的形象没有加分,而是减分。实事求是地说,这句话本身没错,何炅的确值得母校以他为荣。北外可以为培养了优秀的外交官为荣,也可以为培养了优秀的主持人为荣。但舆论的弱传播告诉我们,自己说自己好是非常容易起反效果的,哪怕它是事实。这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过重的表述是反弱传播的。作为学生,正确的表达应是自己“以母校为荣”,而类似“母校以学生为荣”的表述更应该出自校方。如果学生非要表达“母校以自己为荣”,只能用于宣誓承诺,否则,不管他是总统还是诺贝尔奖得主,都会遭到舆论的吐槽。
第四,第二次声明抢占了一个舆论制高点:“我永远是北外人!”
这个制高点本身没有问题,但制高点必须有基石,否则,就会悬空。只是呼口号是没有用的,它不能解决人们对吃空饷的疑虑。舆论的制高点很重要,但并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两次声明,何炅都尝试用舆论转移法改变舆论运动的导向,可惜都没有成功。舆论的“石头理论系”中的“舆论的放石头”工具,可以很好地分析何炅的舆论困境。
何炅的河流是被乔木放的石头才激起浪花的。因此,首先要搞清楚那块石头是什么。
石头就是吃空饷。一个字概括:钱!空饷就是钱,钱的问题必须用钱来回应,否则,舆论仍然有所期待。但何炅的回应一直避免谈钱,他试图从这块石头绕过去,来模糊处理危机。可是就算绕过了石头,石头仍然在那里,舆论的浪花还是会被一波波地激起,产生一个个新的漩涡。
何炅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这块石头搬走,搬走石头的方法,就是要用钱来回答钱,归结为一个动作:要不要退钱?
何炅面临着两难的困局:第一种,坚持不退钱,那么,他就要负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确为母校付出了足够的工作时间,做了很多事,而且这些事符合教师身份与职责,符合国家与学校管理规定,并且有详实的在岗记录。但这个方法不可行,有些事可以做,却不可以说。就好比夫妻吵架,当一方历数自己对另一方的种种付出时,都不会有好结果,甚至会造成新的伤害。况且该事件时间跨度漫长,举证难度极大。第二种,退钱了事,这些钱相对于何炅的收入来看,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数额不是问题。但这种处理方式更不能做,一旦退钱,就等于承认了对方的指控,坐实了自己的不清白。
何炅似乎没办法用钱来处理钱的问题,没办法搬走乔木放下的石头。他只能在那块石头边绕来绕去,但绕来绕去的舆论转移法并没有奏效。石头还在那里,如鲠在喉!
他似乎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舆论稀释法。
● 第三类脱困术:舆论稀释法
在无法改变、转移舆论关注点的前提下,舆论稀释法通过增加负面新闻分母的基数,降低对分子的关注比例。
问题是何炅的粉丝不会答应,他们对偶像的受辱群情激奋,爱之心切,做不到和稀泥式的息事宁人,他们要为偶像讨一个公道!树欲静而风不止,何炅没有退路。
舆论脱困术的前三种方法检讨下来,要么用不了,要么用不好,要么没法用。何炅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等待时间的治愈,靠熬时间来平复舆论。
事实上,何炅最后选择的就是时间疗法。相对而言,吃空饷毕竟不是大事,即便是真的,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何炅真的没有招了吗?答案当然不是。
让我们回到“石头理论系”的“舆论的放石头”工具,其实何炅还有第四种选择。如果第一种选择是绕过石头,第二种选择是搬石头,第三种选择是不理石头,第四种选择就是漫过石头。
如果乔木放的石头被何炅的河流漫过去,乔木的石头就变成了何炅的河床,石头仍在,但浪花不再!
漫过石头,不就是舆论制高点吗?何炅不是做过了吗?
何炅原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是悬空的舆论制高点。钱那块石头还堵在那里,浪花依旧。而漫过石头的舆论制高点,必须以石头为基础,水流是贴着石头而过的,而且水势要极大,漫过去以后,水平如镜,看不见石头。
这就是第四类舆论脱困术:舆论降解(分解)法。
● 第四类脱困术:舆论降解(分解)法
狭义的舆论降解法,就是舆论分解法,目的是要把有害的关注点分解为无害的关注点。
“何炅吃空饷事件”归根结底,还是要直面“吃空饷”这块石头,要用钱来处理钱的问题。但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了,无论是退钱还是不退钱,都是无解。这时候,我们必须换一个思路来思考,一个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到另一个系统或许能够迎刃而解。
在钱这个问题上,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道理系统,另一个是情感系统。市无二价、公买公卖、亲兄弟明算账、礼轻情意重、生意不成情意在……这些成语或谚语都表明人们在计算金钱的时候,既可以用道理系统,也可以用情感系统。即便是具体的欠钱还钱,也有情债这一说。人们常说,要算金钱账,也要算情感账,还钱、还债、还人情都是一个动词:还。
把道理与情感两个系统一区分,就清楚了:陷何炅于两难困局的一直是道理这个系统。道理系统要分清是非,但他与母校的工作契约却属于灰色地带,合情未必合理。在道理这个系统谈钱,对何炅来说永远是死胡同,因为道理这个系统只有是非。不过,即便是乔木针对何炅吃空饷也没有上纲上线,他并没有说何炅不该拿工资,只是追问这算不算吃空饷?他要的就是一个说法。
何炅舆论脱困的唯一路径就是把道理系统切换到情感系统。
也许有人问,之前他不是一直在这样做吗,谈他与母校的情感?
何炅的切换不是切换系统,而是切换问题。他依旧在回避钱,只谈情。在道理这个系统谈钱解决不了,就换一个情感系统不谈钱。可是,这样仍然没有解决钱这块石头,属于绕开石头,而不是漫过石头。要记住,切换系统和切换问题有本质的区别,不是从钱的问题换成情的问题,而是从道理这个系统谈钱,切换到情感这个系统谈钱。切换的目的,不是回避钱,而恰恰是直面钱。钱这块石头是绕不开的,所以必须直面,只是用水漫过去。
一旦切换到情感这个系统谈钱,钱这块石头就不再是让何炅左右为难的拦路虎,而是他抢占舆论制高点最好的基石,原因就一个:情感系统的舆论标准不再是“是非”,而是“强弱”。
早在何炅事件刚发生时,我就模拟他的身份写了一份应对声明稿,全文附下,供大家批评:
也许是因为挚爱,也许是因为纠结,也许是因为模糊,也许是因为误解……也许是因为一切的也许,我的一个小小的身份引发了母校的困扰和社会的争议,巨大的不安让我意识到,争论只会加剧对立和伤害。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辞去北外的教师身份,尽管我对这个身份有自己的理解和一万个不舍。
辞去教职解决了以后的问题,但仍然留下了对过去的困惑。因此,我决定把毕业以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捐给母校——打住,“捐”这个字眼,是我个人的理解,未必是所有人的认同,那就把它改成“还”吧,我愿意把毕业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还给”母校。无论如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总有某些人是你一定会欠她的,比如母亲,比如母校,你永远还不清她的债。过去,我一直在还,现在,请允许我继续还吧。
此外,我愿意将上述工资连同利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再捐同样的钱给母校,为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现在可以放心地说“捐”了吧!其实,这一部分钱仍然是“还”,作为曾经的北外教师,我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来陪同学们,是我欠他们的,尽管金钱买不了时间,但总可以帮助他们一点点吧。
我真诚地感谢乔木老师,感谢所有的批评者,感谢粉丝,感谢你们善意地提醒我:模糊的事情尽量少做,正确的事情尽快去做。现在就开始,永远去努力!
我原来以为,人生最值得骄傲的身份是当母校的员工。现在我明白了,人生最美好的身份是做母校的义工,我愿意做母校永远的义工……
对这个声明,需要特别说明几点:
第一,每个人的声明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用词习惯与表达方式。这只是我模拟当事人的身份,站在他的立场,代入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撰写的,目的就是提供大家一个讨论的模板。
第二,也许有人会认为,你这些设计是不是鼓励虚情假意?我的答案是:否!从目前掌握的各种信息来看,上述的话,即使不是何炅的本意,也基本符合他的初心。从后来包括乔木在内的舆论各方对何炅也没有苛责,可以看出何炅对母校的情感是真情实意的。
第三,也许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模糊了是非,鼓励了虚伪?对此我不敢苟同,该事件一开始就可以定义为合情不合理,如果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何炅是很难全身而退的。此外,如果该舆论事件能这样平息,是皆大欢喜的:对于乔木老师,由于他放了一块石头,社会的秩序得到了尊重,人心不再难平;对于北外,她得到一笔捐助,虽然少了一个员工,却得到一个义工;对于社会,挤压了灰色地带,发扬了反哺情结。
第四,目前社会的戾气太重,为什么不鼓励善意的传播呢?许多明星的负面新闻不断,给社会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如果一个明星愿意追求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不乐见其成呢?善意传播可以让道理更加明白,让情感更加真挚!让人们明白,情感对的事情,道理未必对。回归道理后,也别忘追求情感。
第五,所有的声明都是修辞,代替不了真情实感。如果一个人只有修辞,没有真情实感,再花言巧语的修辞也会被人戳穿,终将被人唾弃!
第六,仅仅依靠真情实感是不够的,否则,所有的传播学、舆论学,只要教“真情实感”四个字就可以了。现实世界中多少父子情深,最后反目为仇?多少夫妻情切,最后遍体鳞伤?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最爱你的人,而世界上非常多的悲剧,都是好人干的。俯拾即是的惨痛案例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真情实感,也要学习更好地传播。
第七,舆论的脱困术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如果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无论使用什么修辞、什么舆论工具,都无法最终脱困,他们会永远被钉在舆论的耻辱柱上,无法解脱,无法超度!
第八,这些舆论工具会不会被坏分子所利用?答案也是否定的。舆论最可怕的武器,比如舆论的核武器,舆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有舆论的化学武器,本书都有意屏蔽了,目的就是不要被舆论的恐怖分子所利用。即便坏分子使用舆论作恶,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后,一下子鉴别出来,识破其舆论伎俩。
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大家学习运用舆论这把菜刀,来做好舆论这道菜。菜刀的价值在于做菜!如果真的有坏蛋用菜刀“砍人”,难道这个世界就不生产菜刀吗?
更重要的是,作为好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比坏人更好地学习弱传播呢?由此,更懂得看穿假的传播,更能够应对恶的传播,更有效地推动善的传播。
好人先学弱传播!